⊙張無為[赤峰學院文學院, 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詩情綿延“老更成”
——桑恒昌的詩路思考
⊙張無為[赤峰學院文學院, 內(nèi)蒙古 赤峰 024000]
一
桑恒昌先生從20世紀60年代初即登上詩壇,由當初青春四射至今已近耄耋之年,這本來是人生常態(tài)。因為歷數(shù)詩人基本都是從青少年起步,從小詩人到青年詩人再到老詩人,即使他們絕大多數(shù)在青年之后就不再寫詩,即便寫詩也只是憑借原有的聲望而被詩壇敬重或者注目。杜甫《戲為六絕句》有云:“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如果說,古體詩由于傳統(tǒng)審美要求特別是格律包裝,尚且不乏“老更成”的詩人,許多現(xiàn)代詩人年長以后也常常轉(zhuǎn)型到古體詩寫作亦可佐證。那么,就現(xiàn)代自由詩體的抒寫而言,學術(shù)界也公認,詩歌是屬于年輕人的,甚至像著名作家孫犁先生,年近花甲之后也因為激情不再而非常自覺、明知地放棄小說創(chuàng)作并因此受到人們的尊重??梢?,小說家尚且如此,詩人尤其是。不過,桑恒昌先生至少是個例外。因為他的詩歌創(chuàng)作從出道至今就幾乎沒有中斷(除了疾?。?,詩情已持續(xù)延伸半個多世紀,尤其年逾花甲之后,其澎湃激情不僅一如既往,而且大有過之之勢,這似乎令人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他顯然打破了例如伯格森的生命哲學“綿延說”。柏格森認為,綿延是世界最本真的實在,無法用理性方法去把握?!靶睦頃r間”(通過直覺體驗到的時間)即“綿延”作為真正的時間,只在記憶中才可能存在,才使過去的時刻不斷積累,不斷流動和變化。并且,作家的創(chuàng)作生命力一如火山噴發(fā),隨著生命力的衰退創(chuàng)作也勢必退化乃至停止。而令人驚異的是,桑恒昌先生的詩情不僅是一座活火山,而且是在不間斷噴發(fā)的恒動火山,其情感簡直像永不枯竭的地下熔巖。對于自由體抒寫的詩人來說,這的確是特例,也是奇觀。
桑恒昌先生已出版詩集十幾部,其中20世紀80年代4部,分別是《出岫集》(1984)、《光,是五顏六色的》(1987)、《低垂的太陽》(1988)、《桑恒昌抒情詩選》(1989);90年代6部,分別是《桑恒昌懷親詩》(1990)、《桑恒昌抒情詩選》(增訂本1991)、《愛之痛——桑恒昌情詩選》(1993)、《靈魂的酒與輝煌的淚》(1993)、《年輪·月輪·日輪》(1997)、《桑恒昌懷親詩集》(1999);21世紀2部,有《聽聽歲月》(2003),還有2014年出版的這部《詩醒了,世界便睜開眼睛》。可見桑恒昌先生的創(chuàng)作旺季是在中年之后,而古稀之年,依然筆耕不輟,并且依然情感激昂如青春烈火。我相信他在耄耋之年也會持續(xù)下去的。
二
桑恒昌先生的早期詩歌,有鮮明的地域色彩,特別是那些大量的方言寫作,已經(jīng)顯示出獨特的風味,還有,不獨是豪邁昂奮,悲壯之中也有悲愴的基調(diào),這些與當時的大多數(shù)詩歌區(qū)別開來。我們知道,在那個年代,絕大多數(shù)詩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匯入了對那個時代的無理性的歡歌;一部分從新中國成立前走過來的真正詩人因為動輒得咎只能選擇沉默不語或者進入了隱形寫作狀態(tài)。那時,能夠像黃翔那樣叛逆、另類又執(zhí)拗地堅持自己的詩人實在鳳毛麟角,桑恒昌先生的可貴之處也在于,自從登上詩壇之后,有許多可圈可點之處,在他的詩歌中自我一直沒有迷失。
20世紀80年代是桑恒昌先生詩歌逐漸進入風格自覺確認期,90年代則是峰值持續(xù)期,6部詩集亦可說明。有關(guān)他的八、九十年代詩歌評論也比較多。如李潯肯定了其短制中的鄉(xiāng)情詩,認為他不僅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鄉(xiāng)土詩的代表詩人之一”,而且?guī)资隉嶂杂诙淘妱?chuàng)作,“其一是對人生的思考,另一類就是鄉(xiāng)情詩。詩歌善用意象,精于構(gòu)思,嚴于煉句。尤其是他的鄉(xiāng)情詩”(《桑恒昌的短詩藝術(shù)》)。野雪認為,桑恒昌先生有許多是寓言詩,并就此進行了考察分析,如《路遇急雨》等(《中國懷親詩人桑恒昌的寓言詩賞析》)。敖紅亮對桑恒昌先生詩歌的評價道:“注重從生活中去挖掘和提煉詩的素材,詩作多半雋永,廣涉人生的方方面面,或一往情深,或催人淚下,或幽默風趣,或富含哲理,耐人尋味,人道主義色彩較濃?!保ā兑豢蒙涞氖吩姟罚┱聛嗞吭凇渡:悴摗分姓J為,“桑恒昌以其懷親詩自成一家,其抒情技巧,以深沉凝重為特色?!薄安扇√搫t實之、實則虛之的策略,在詩歌藝術(shù)上的別有會心之處。”“于是抒情、敘事和詠物的手法運用,都可以別開生面。其中奧妙在于,詩人從體驗出發(fā),由記憶入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抒情風格。借鑒海外詩歌藝術(shù)來發(fā)展新詩,成為詩人藝術(shù)追求的重點和亮點。桑恒昌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價值,就在于探索中外詩歌技巧的整合與完善。”并就桑恒昌的抒情之道,敘事之道,詠物之道一一展開。馬啟代的《桑恒昌:“情感”詩學的布道者》是較全面論述桑恒昌詩歌的評論,而且對其“情感”寫作及其理念形成進行了確認,并從詩學高度去思考,為之尋找哲學依據(jù)。
以上多種觀點各有千秋,由此可見,桑恒昌先生詩歌在這期間的確有多種類型與風格,如懷親鄉(xiāng)情詩、寓言哲思詩、生命體驗詩,詠物贈答詩等,當然這些也可以歸入“新時期的意象抒情詩”。其視野開闊縱橫,哲思中不失意象,激情里包含趣味,其風格冷靜孤憤,有愴然卻不失望。
三
在《詩醒了,世界便睜開眼睛》后記中,桑恒昌先生依然提倡“情感寫作”。他說“入是感動,出是感染,都離不開情感這個最重要的因素”,由此才能“把生活中受到的感動,化為詩篇,再去感染讀者”。這番話語如果出自一位理論家和批評家?guī)缀蹩梢员划斪骼仙U劊粚τ谀贻p的作家而言肯定也不稀奇,不過,對于一位上了年紀的詩人來說,它不僅僅是創(chuàng)作經(jīng)驗和體會,關(guān)鍵是還不能真正付諸實踐。桑恒昌先生令人驚訝之處,就在于他不僅能夠有效去實踐,而且還能在詩歌創(chuàng)作道路上不斷拓展,并且有新的風格變化。
他在“后記”中又說:“我們慣常說,詩中有哲理。領(lǐng)悟哲理,讀哲學就是了。詩中排斥的不應(yīng)是哲,而應(yīng)是理?!鄙:悴壬m然沒有系統(tǒng)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它主要是以文本說話的。不過由此也可見,無論是他堅持的“情感寫作”,還是他認同的“理趣”都意味著他對中國古代詩歌傳統(tǒng)自覺的繼承,也從中找到了自己的詩歌寫作位置。
陸機的《文賦》應(yīng)該是“情感寫作”最早的論述,特別是其中的“詩緣情而綺靡”是對先秦“詩言志”思想的發(fā)展,并且一直影響下來。抒情是詩的本質(zhì)幾乎貫穿了中國現(xiàn)代詩歌百年史,1980年代后,有人以叛逆的姿態(tài)質(zhì)疑過這個命題,例如從“零度情感寫作”到“冷抒情”,這些觀念都是有意義的,不過,歸根到底它們依然是詩歌怎樣抒情的問題。
關(guān)于“理趣”,這是從宋代“以議論入詩”自覺開始的,雖然也引發(fā)過爭論,但應(yīng)該說這是文學的巨大進步。與儒家文化“文以載道”中將文學作為工具的觀念相比,追求“理趣”是在思考文本自身,尋求文學審美的新可能性,而說到底這是實踐問題。
桑恒昌先生詩歌的可貴之處,正是在于它從實踐角度越來越成熟地實現(xiàn)了這些目標。特別是在這部《詩醒了,世界便睜開眼睛》詩集中,五個詩意單元,136首詩歌,每首后面并沒有標題寫作時間(建議每一首的后面應(yīng)該標識,那樣有紀念意義,也便于研究),但應(yīng)該是近年的新作。
敖紅亮在《詠嘆調(diào)——讀桑恒昌詩歌》中將桑恒昌先生的詠嘆分解為站在三江源頭詠嘆、向生命低嘆、感慨之嘆、曖昧之嘆、悲天憫人之嘆等,雖然并不是怎么嚴謹,但對其情感激昂及其慨嘆風格特征的把握是對的。尤其令人佩服的是,桑恒昌先生不僅詩寫歷史已超過一個花甲年,他那火樣的熱情,對于一般青年詩人而言是再正常不過了,可是對于一位在耄耋之年的詩人來說就極為鮮見。拋開那些英年早逝的詩人,例如,艾青、郭沫若等后來都被稱為老詩人,但他們的地位均是在青年時代就建立起來了,老年之后散發(fā)的大多是余熱,可以以文本為證。而桑恒昌先生的詩簡直是在逆生理邏輯而行,逆情感規(guī)律而詩,他正是這樣的一位詩人。
“有時間寫詩,沒工夫去老”,是《冰心老如是說》中的名句,也是第三輯的標題。這體現(xiàn)的不僅是桑恒昌先生洞悉世事之后,灑脫、孤高的人生態(tài)度,更是其垂青詩意,守護圣潔的執(zhí)著精神。
祝愿桑恒昌先生老當益壯,詩志彌堅!
2014年12月30日
作 者:張無為,現(xiàn)為赤峰學院文學院教授,赤峰市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
編 輯:趙紅玉 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