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云云 郭瑜林 尹化斌等
[摘要] 目的 通過超聲檢查了解上海市閔行區(qū)中老年人群頸動脈粥樣硬化現(xiàn)狀,分析相關(guān)危險因素,為該地區(qū)中老年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診治提供依據(jù)。 方法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yī)院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閔行區(qū)中老年人共3100名,年齡40~90歲,其中,男、女分別為1504、1596名,將受試者按年齡段分成五組進行問卷調(diào)查、體格檢查及頸動脈檢查,并對相關(guān)危險因素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結(jié)果 ①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厚及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CAS)斑塊檢出率分別為61.6%、50.2%,其中,男性分別為33.5%、26.5%,女性為28.1%、23.7%;頸動脈狹窄檢出率為12.1%,以輕、中度為主,分別為6.1%、3.4%。②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及吸煙在CIMT增厚組與非增厚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冠心病及吸煙在CAS斑塊組與非斑塊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③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CIMT增厚的危險因素為性別、年齡、高血壓及吸煙(P < 0.05);CAS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為性別、年齡、高血壓、腦梗死、冠心病及吸煙(P < 0.05)。 結(jié)論 ①隨著年齡的增長,中老年人群CAS程度呈逐漸加重的趨勢,且男性CAS程度較女性顯著;②性別、年齡、高血壓及吸煙是CIMT增厚的獨立危險因素;③性別、年齡、高血壓、腦梗死、冠心病及吸煙是CAS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
[關(guān)鍵詞] 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粥樣硬化斑塊;危險因素;Logistic分析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5)02(c)-0026-05
近年來心腦血管疾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而頸動脈粥樣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tic,CAS)所致的心腦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我國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原因[1-2]。本研究對上海市閔行區(qū)40歲以上人群的頸動脈現(xiàn)狀及相關(guān)危險因素進行調(diào)查研究,為該地區(qū)心腦血管疾病的預防和診治提供基線數(shù)據(jù)和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在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閔行區(qū)中老年人共3100例,年齡40~90歲;男、女分別為1504、1596例;男性平均年齡(66.2±14.2)歲,女性平均年齡(66.8±13.2)歲。根據(jù)年齡分為五組:A組40~<50歲(356例),B組50~<60歲(576例),C組60~<70歲(711例),D組70~<80歲(560例),E組80~90歲(897例)。通過超聲檢查將其分為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增厚組與非增厚組,CAS斑塊組與非斑塊組。所有參加人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標準:長期生活在上海市閔行區(qū),40歲以上,性別不限。排除標準:有嚴重軀體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不能進行檢查;有嚴重精神障礙,不能表達意愿無法進行問卷調(diào)查及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儀器與方法
1.2.1 檢查方法 采用GE公司Logic9型彩超多普勒檢查儀進行檢查,5~13 MHz高頻探頭?;颊呷⊙雠P位,頸后墊枕頭,頭偏向?qū)?cè)進行檢查,沿頸動脈走行方向做縱、橫掃查,在橫斷面上進行CIMT的測量,測量范圍包括頸總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遠端1.0~1.5 cm、頸動脈分叉處(bifurcation,BIF)約1 cm、頸內(nèi)動脈(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近端1.0~1.5 cm,每處測量3次取平均值。
1.2.2 測量標準 CIMT增厚及斑塊診斷標準:1.0 mm≤CIMT<1.2 mm為CIMT增厚;當CIMT≥1.2 mm,并隆起向管腔內(nèi)突出,為斑塊形成。高血壓診斷標準:有明確的高血壓病史或靜息狀態(tài)2次收縮壓≥14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張壓≥90 mm Hg。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癥狀加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空腹血漿葡萄糖水平≥7.0 mmol/L(126 mg/dL);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中,2 h血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高膽固醇血癥的診斷標準:三酰甘油≥5.7 mmol/L。體重指數(shù)(body mass index,BMI)=體重/身高2,BMI≥24 kg/m2為異常。吸煙史的定義:每日吸煙量≥10支并持續(xù)6個月以上。
1.2.3 檢查人員 經(jīng)過培訓的超聲科醫(yī)生對研究對象進行標準化的頸動脈檢查、體格檢查及問卷調(diào)查,包括性別、年齡、身高、體重(計算BMI)、血壓、血糖等,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血癥、吸煙史、缺血性事件史(包括冠心病、缺血性腦血管病、外周動脈疾病等),以上所涉及疾病均以三級以上醫(yī)院診斷為準。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數(shù)據(jù)用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用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guān)危險因素分析應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分兩步:先用單因素分析對自變量進行篩選,然后對有統(tǒng)計學意義的自變量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 <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 CIMT及CAS斑塊檢出率情況
隨著年齡的增長,CIMT水平、CIMT增厚及CAS斑塊的檢出率逐漸增加,且在各年齡段、性別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CIMT增厚及CAS斑塊檢出率分別為61.6%(1911/3100)、50.2%(1556/3100)。男性CAS程度較女性嚴重,其中,CIMT增厚檢出率,男性為33.5%(1040/3100),女性為28.1%(871/3100);CAS斑塊檢出率,男性為26.5%(821/3100),女性為23.7%(735/3100)。見表1、2。
表1 不同年齡人群CIMT水平(mm,x±s)
注:CIMT: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CA:頸總動脈;BIF:分叉處;ICA:頸內(nèi)動脈
2.2 頸動脈狹窄檢出率的分布
頸動脈狹窄檢出率為12.1%(374/3100),隨著年齡的增加呈逐漸上升趨勢,各年齡段之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各年齡段狹窄檢出率分別為0.4%(11/3100)、0.7%(21/3100)、2.0%(61/3100)、4.2%(131/3100)、4.8%(150/3100),其中,以閉塞<50%、閉塞50%~<70%為主,分別為6.1%(190/3100)、3.4%(104/3100)。見表3。
2.3 CIMT增厚及CAS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
首先對可能相關(guān)的9項指標進行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CIMT增厚組與非增厚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及吸煙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CAS斑塊組與非CAS斑塊組性別、年齡、高血壓、糖尿病、腦梗死、冠心病及吸煙情況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然后,分別以是否CIMT增厚及CAS斑塊形成為因變量,進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歸,結(jié)果顯示:CIMT增厚的危險因素為性別、年齡、高血壓及吸煙(P < 0.05);CAS斑塊形成的危險因素為性別、年齡、高血壓、腦梗死、冠心病及吸煙(P < 0.05)。見表4、5。
表5 CIMT增厚及CAS斑塊形成影響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
注:CIMT:頸動脈內(nèi)膜-中層厚度;CAS:頸動脈粥樣硬化;“-”代表無數(shù)據(jù)
3 討論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tic,AS)是全身彌漫性疾病,其中CAS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部分,而CIMT被普遍認為是觀察早期AS的一個替代指標,并且已經(jīng)證實超聲檢測CIMT與組織病理檢查有較好的一致性,因此超聲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檢測頸動脈的結(jié)構(gòu)及功能的變化。
目前認為AS發(fā)生的主要機制是血管內(nèi)皮的損傷,使得內(nèi)皮下巨噬細胞攝取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形成泡沫細胞,進而導致AS的形成。研究表明,年齡是CIMT增厚及CAS斑塊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是不可逆轉(zhuǎn)的因素,也是影響CAS最主要的危險因素[3]。隨著年齡的增加血管內(nèi)壁負荷加重并呈退行性改變,另外動脈彈力層發(fā)生鈣化及彈性功能減退,并與其他相關(guān)危險因素相互作用加速動脈血管壁內(nèi)膜的損傷[4-5],使得頸動脈更易暴露于各種危險因素中,進一步加劇AS的形成。
國內(nèi)外文獻報道,男性CAS程度較女性偏高,絕經(jīng)后女性CIMT值與CAS斑塊數(shù)量明顯高于絕經(jīng)前[6-8],主要與性激素相關(guān),可能與雌激素對血管有保護作用有關(guān)。主要機制是雌激素能夠抑制平滑肌細胞的有絲分裂趨勢,并可以改變平滑肌細胞的遷移及表型,而雄激素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平滑肌細胞有絲分裂的趨勢,使得血管平滑肌的增生呈加速趨勢[6-8]。
本研究表明,CAS斑塊組高血壓檢出率是非斑塊組的近3倍,主要由于高血壓能夠引起血流動力學高切應力的改變,從而造成血管內(nèi)皮結(jié)構(gòu)的功能性損害,使動脈內(nèi)膜極易受損,導致LDH更易被動脈下巨噬細胞攝取,進而加速動脈硬化的進展[9]。另有文獻[10]報道,高血壓前期與CAS的形成也密切相關(guān),是中老年人群腦卒中形成的危險因素之一。
糖尿病加速CAS形成的原因可能與胰島素抵抗和胰島素分泌不足有關(guān),胰島素抵抗時的高胰島素血癥通過促進脂質(zhì)合成及刺激血管平滑肌內(nèi)膜增生導致血管病變,而胰島素分泌不足是通過減低脂質(zhì)清除及降低血管壁溶酶體脂肪酶的活性來加速AS的形成[11]。另外,糖尿病患者血糖濃度增加可伴有頸動脈血管內(nèi)斑塊長度延長和厚度增加,不僅有大中小動脈粥樣硬化,且微血管有基底膜增厚和退行性改變[12]。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CAS斑塊組糖尿病患者數(shù)約是CAS非斑塊組的兩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
眾多研究已證實,吸煙是CAS形成的獨立危險因素,也被認為是顱外CAS最強的前置因素[13]。吸煙可使血管內(nèi)皮功能受損,同時使血小板聚集,增加肌球蛋白的收縮及脂蛋白進入內(nèi)皮下層,加重內(nèi)皮細胞的炎性反應,提高纖維蛋白原的含量及增加血液黏稠度。另外,煙草能夠促進腎上腺激素的分泌,刺激交感神經(jīng)反應,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可通過改變血流動力學及損傷血管內(nèi)皮等途徑加速AS形成[9]。
相關(guān)研究證實[14-16],CIMT增厚與心肌梗死、心絞痛、腦卒中等的相對危險度增高密切相關(guān),且CAS與腦卒中的危險因素幾乎等同。研究結(jié)果示[17],CIMT每增加0.1 mm,將來發(fā)生心肌梗死的風險率增加10%,而腦卒中的風險率增加13%~18%。較多文獻報道[18-20],CIMT與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是冠心病心血管事件的預測因子。因此,以CIMT及CAS斑塊作為觀察指標,可以早期對頸動脈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進行觀察和控制,進而延緩疾病的進展。
通過超聲檢查中老年人群頸動脈的現(xiàn)狀,從中篩選出CAS的人群,可以為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和診治提供依據(jù),進而有效降低嚴重心腦血管病事件的發(fā)生,提高人們的生活質(zhì)量和身心健康。
[參考文獻]
[1] Golemati S,Gastounioti A,Nikita KS. Toward novel noninvasive and low cost markers for predicting strokes in asymptomatic carotid atherosclerosis:the role of ultrasound image analysis [J]. IEEE Trans Biomed Eng,2013, 60(3):652-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