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腳了怎么辦
崴腳時,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立刻坐下來揉一揉。殊不知,這樣做可能會使病情越來越重。
崴腳后,局部的小血管會破裂出血,與滲出的組織液混合形成血腫,一般要經(jīng)過24小時左右才能修復。如果受傷后立即使勁揉搓、熱敷或強迫活動,勢必會在揉散一部分淤血的同時加速出血和滲液,加重血管破裂,以致形成更大的血腫,使受傷部位更加腫痛。
崴腳后首先要確認崴傷程度。一般來說,如果崴腳以后還可以勉強持重站立或走路,感覺疼的地方不是在骨頭上而在筋肉上,這種情況大多是筋肉扭傷,可以自行處置。具體方法是先冷敷后熱敷,因為血得熱而活,得寒則凝。破裂的血管24小時內(nèi)仍然有出血的傾向,故要先冷敷,以控制傷勢發(fā)展,每次10 - 20分鐘,每6小時冷敷一次。待24小時后方可熱敷,這時出血停止,熱敷可以消散傷處周圍的淤血。需要提醒的是,扭傷后24小時內(nèi),不宜內(nèi)服或外敷活血藥物。
如果活動足踝時有劇痛感,不能持重站立和挪步,疼的地方在骨頭上,或扭傷時感覺腳里面發(fā)出聲音,傷后迅速出現(xiàn)腫脹,尤其是壓痛點在外踝或外腳面中間高突的骨頭上,那是傷到骨頭的表現(xiàn),應馬上到醫(yī)院診治。如果由于條件限制一時去不了醫(yī)院,可以暫時使用簡便物品.如木條、書本、圍巾、繃帶等固定受傷部位,盡可能減少活動,并盡快到醫(yī)院診斷治療。
(生命時報)
秋吃“三果”防便秘
便秘是困擾很多人的難言之隱,秋季氣候干燥,更易發(fā)生便秘。近日,美國“每日健康網(wǎng)”刊出“緩解便秘的食物”,可供大家參考。
漿果草莓、藍莓和黑莓等漿果熱量低,水分和膳食纖維含量高。膳食纖維有助促進胃腸蠕動,在通過腸道時能保持水分,對排泄物起到軟化濕潤的作用,從而緩解便秘。
堅果花生、核桃、芝麻、杏仁等堅果也是膳食纖維的重要來源,適量攝取有助通便。堅果熱量高,每天最好只吃一小把。
水果干 無花果、西梅干、杏干和葡萄干等天然水果干不僅富含鈣、鉀等礦物質(zhì),還富含膳食纖維,能緩解便秘。其中西梅干緩解便秘的效果最好,因為它含有的山梨糖醇是一種天然“瀉藥”。但水果干含糖量較高,只能當成零食少量吃,不能替代新鮮水果。
(生命時報)
螃蟹需配著主食吃
大閘蟹的味道讓很多人癡迷,不少人到了蟹季恨不得天天吃大閘蟹。那么,大閘蟹究竟有何營養(yǎng),如何科學食用呢?
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食品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紅指出,螃蟹是一種高蛋白的食品,按鮮重來算,100克蟹肉中的蛋白質(zhì)含量在15%-18%。蟹肉中還含有較為豐富的鎂元素,鋅、硒、碘等微量元素的含量也相當高,特別是硒元素遠遠高于普通肉類。
由于螃蟹是高蛋白食物,大量攝入蟹肉對消化道里蛋白酶的需求就會很大。所以在吃大閘蟹時最好配合一些米飯或粥。因為有了淀粉的“稀釋”,蛋白質(zhì)不會那么密集地進入胃腸,也不會被浪費,同時又減輕了消化道和肝臟、腎臟的負擔,能讓身體更輕松一些。
此外,大閘蟹是大寒之物,要搭配著姜和醋吃。不可同時搭配涼性食物,如啤酒、涼茶。為避免膽固醇攝入過多,一次不要進食太多。
(大河健康報)
挑葡萄,粒粒松散的好
對于如何挑葡萄,網(wǎng)上流傳“越是果粒緊密的葡萄營養(yǎng)越好,如果營養(yǎng)不足就會長得松散”的說法。但事實并非如此。因為果粒過于緊密,生長時其基部接受的光照就會受到影響,容易出現(xiàn)果粒頂部紫色而底部為青色的現(xiàn)象,造成不同部位的葡萄味道也有差別。另外,果粒過密也容易因擠壓破碎而感染病蟲害。因此,挑葡萄并不是果粒越緊密越好,適度松散的更值得買。此外,挑葡萄還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看果梗新鮮的葡萄果梗為綠色,果梗與果粒之間連接比較牢固,用手輕輕提起時,落籽少。
看果皮和種子色澤成熟度較高的葡萄應該表現(xiàn)品種應有的色澤,如巨峰、玫瑰香完全成熟時應該是紫黑色,紅提為鮮紅或紫紅色,青提呈黃綠色且有光澤,馬奶葡萄則呈黃白色。將葡萄剝開觀察,葡萄籽顏色呈褐色則成熟度較高。
嘗風味葡萄成熟時應該呈現(xiàn)品種固有的風味。有些品種的葡萄成熟時有濃郁的香味,如巨峰有草莓香味,玫瑰香有玫瑰香味。散發(fā)出酒精味道是因為腐敗,避免購買。
(當代健康報)
你吃進多少肥肉
肥肉和肌肉有什么差別?肌肉是膳食中蛋白質(zhì)的重要來源,主要成分是蛋白質(zhì)和水分,蛋白質(zhì)大約占15%-20%,水分大約占70%。肥肉呢?蛋白質(zhì)少得可憐,90%的成分是脂肪,維生素和礦物質(zhì)的含量微乎其微。二兩肥肉,只有網(wǎng)球那么大,就有800千卡的能量,相當于兩碗半米飯,八九個富上蘋果,或者將近7杯牛奶。實際上,肥肉隱匿在日常飲食中,不知不覺就攝入過量。
首先,肉類柜臺上,排骨為什么總是最受歡迎?正因為它肥而不顯,香嫩可口。高達30%的脂肪,不動聲色地分布在骨棒四周,并深入肌肉紋理當中。盡管膽I古I醇和能量相當高,人們卻總是愛不釋“口”。
其次,火鍋店里的各種涮肉,“手工羊肉卷”“牛肉卷”都是肥中有瘦、瘦中有肥的層疊狀態(tài)。人們只顧享受肉片滑膩的口感,卻意識不到已經(jīng)吃進過多的肥肉。
最后,肥肉隱藏得最深的,當屬肉腸、魚丸、餃子餡之類的肉糜狀食品。廠家經(jīng)常宣稱自家肉腸“無淀粉”,卻從不說“無肥肉”。按國際慣例,灌腸類產(chǎn)品中都含有超過20%的脂肪,其中主要來自于有意添加的肥肉糜。如果沒有肥肉幫忙,不僅少了香氣和美味,還會讓灌腸切片困難,口感粗硬。
說到這里,很多人都會驚呼——原來自己也沒少吃肥肉?!俺允裁囱a什么”這句話,雖然并不完全符合科學道理,但用在肥肉上卻相當貼切。無論什么形式偽裝的肥肉,吃完之后若消耗不掉,都會變成脂肪貼在身上。因此,人們要對上面提到的“隱形肥肉”加以重視。
(健康文摘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