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葳+孫歌
〔摘要〕景觀的意境與內(nèi)涵來自于人的感知和體驗,人在觀景過程中的內(nèi)在體驗,是“景”與“人”的互動與交流,而聽覺的感官體驗有助于給人深遠的心靈與思想層次的升華。
〔關鍵詞〕聽覺景觀體驗設計
一、聽覺景觀與環(huán)境的關系
隨著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以及工作場合的壓力,人們越來越希望能夠有閑暇時間在安靜悠閑的公共場合休憩,去聆聽并接近大自然。聽覺景觀最早是由芬蘭地理學家格蘭諾于1929年提出,它由景觀引申得來,也可譯為聲景、聲音景觀等。聽覺景觀由環(huán)境、聲音、人三要素構成,根據(jù)聲音的產(chǎn)生條件可以分為自然聲景和人工聲景。
自然聲景是自然界本身就存在的聲音有機組合,拙政園中的聽雨軒,雨滴落的敲擊產(chǎn)生的雨聲形成聲景;日本的花園裝飾樂器水琴窟是一個隱藏在土地里的器皿,當訪客在洗手的時候,會聽見從地底下傳來的令人愉悅的聲音,這種水滴清澈的聲音被認為可以幫助放松心情。人工聲景是人本身的社會活動聲音或通過制造產(chǎn)生的聲音有機組合,兒童在游樂園的嬉戲聲、機器運轉的摩擦聲等形成了游戲場所的聲景;街道上來來往往的車輛聲、擴音器的音樂聲等形成的商業(yè)街的聲景。一個完整的聽覺景觀,聲音、人、環(huán)境三要素之間應該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并相互制約,聲音具有豐富性、變化性的特點,會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改變。
二、聽覺景觀與環(huán)境的互動
在中國古典園林里,與聽覺相關的聲景觀營造和運用十分廣泛。揚州個園小庭院南墻上開的一系列小圓孔,在微風掠過的高墻處產(chǎn)生氣流變化并發(fā)出蕭蕭鳴聲,置身其中會讓人聯(lián)想到冬季北風呼嘯的情景。杭州西湖的十景之一南屏北麓山腳下的凈慈寺,傍晚鐘聲清越悠揚、穿穴回蕩,形成“南屏晚鐘”情韻,營造出佛教的神秘氣氛和超凡境界,使人們身臨其中能夠體會到大自然的力量。
人類具有感知能力,能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觸覺等五官感知周圍的環(huán)境。景觀規(guī)劃設計師劉濱誼認為,在人的五官中,人的視覺和聽覺很重要,它們所獲取的信息占人類通過感官獲取信息量的90%。因此,視覺和聽覺形成我們對外界感知的最主要的兩種感官。人們在學習語言時需要通過聽來練習說唱,因此有時聽覺比視覺重要。值得注意的是,生活中那些因為視覺缺陷而失去了視覺感知能力的人們,聽覺景觀的人性化設計有助于他們感受周圍的環(huán)境。
1、聽覺景觀與聽覺環(huán)境。聽覺環(huán)境指人們生活與工作空間中的聲源對人聽覺的影響,與聽覺環(huán)境不同的是,聽覺景觀強調(diào)景觀的可聽性,用耳朵捕捉景觀,為聲音等要素被人感知并在人腦海中形成意象來體味景觀的意境美。聽覺景觀不僅要重視聲音的物理特性,而且要考慮聲音的社會性,聲音的價值和對聲音的理解。除了預防和消除不理想的噪聲障礙,還應用豐富的手法和積極的姿態(tài)設計聽的內(nèi)容,從而創(chuàng)造良好的聽覺環(huán)境,喚起人們美好的聽覺感受,營造人與空間特有的情感與氛圍。
2、聽覺景觀與體驗。景觀的意境與內(nèi)涵來自于人的感知和體驗,人在觀景過程中的內(nèi)在體驗,是“景”與“人”的互動與交流,而聽覺的感官體驗有助于給人深遠的心靈與思想層次的升華。當前雖然關于聽覺的景觀設計在城市公共領域有了一定的實踐應用,但是人們在接受聲景時是否愉快?人們的聽覺感官對景觀的體驗是否享受?筆者認為營造合理的聽覺感知體驗方式是聽覺景觀設計的重要思考方向。好的聽覺景觀應當具有意義,能營造良好的生活和工作氛圍,促進積極齡聽和聲音的樂趣,并對所處的環(huán)境營造和諧發(fā)展的氛圍。
三、聽覺景觀體驗設計應用探討
從聲學的歷史研究來看,研究大多以測試聲音的物理量為中心,而現(xiàn)代的聽覺景觀則要求景觀帶有一定的文化色彩,重在考慮人們的主觀感受。聽覺景觀設計應用的出發(fā)點是人的體驗,以人為中心營造舒適的聽覺景觀環(huán)境,因此設計應重視景觀空間中材料的運用和有豐富聲音特色的空間營造,讓人由耳及心的去體驗聲音所展示的空間,使得性質(zhì)不同的空間,表達出自然和社會之聲,激活人們的想象力,讓人明白更多建筑之外的東西,不為紛繁復雜的表象所迷惑,用聲音去激發(fā)人們對空間的感受和對生活的興趣。
1、人與人、人與建筑互動性體驗。北京天壇的回音壁就是皇穹宇圓形的圍墻,墻體磨磚對縫砌筑而成,質(zhì)地細密,敲之有聲,斷之無孔,表面光滑,是聲波反射的良好材料?;匾舯诰哂谢芈暤男Ч绻粋€人站在東配殿的墻下面朝北墻輕聲說話,而另一個人站在西配殿的墻下面朝北墻輕聲說話,聲波就會沿著墻壁連續(xù)折射前進,兩個人把耳朵靠近墻,即可清楚地聽見遠在另一端的對方的聲音,而且說話的聲音回音悠長,給人一種“天人感應”的神秘氣氛。從建筑空間營造來看,聲音把人們置于皇穹宇圍墻的空間中,人們在回音壁內(nèi)閉上眼睛,通過說話聲音的回響以及聲音在回音壁的表面撞擊力度可感受到回音壁這個空間的大小。
三音石位于皇穹宇殿門外甬道上的第三塊條形石板,其恰好在回音壁的中心,人站在這塊石板上擊掌可以聽到三個回聲。若站在第三塊石板上面向殿內(nèi)說話,大殿僅敞開面對三音石的殿門,而且殿門到殿內(nèi)正中的神龕之間沒有任何障礙物,則此時聽到的回音尤其響亮,猶如“天聞若雷”。甬道上的前兩塊石板,第一塊為“天石”,第二塊為“地石”,第三塊則是“人石”,人面對著敞開的殿門站在“人石”上即使小聲說話,回聲也足以響應“皇天上帝”,仿佛人間一舉一動,明明之中自有天神明察秋毫。三音石這種神奇的現(xiàn)象不僅體現(xiàn)出古代人的認知觀念,而且讓現(xiàn)代人在感受歷史文化的同時也去深思體會其深層含義。
2、特定空間設施體驗。古娜芙公園位于法國巴黎的北邊,是一個沒有林立建筑的綠地保護區(qū),為人們提供了集游戲、散步、野餐、聚會等為一體的空間場所。設計者博格米爾在人造的圓丘上挖鑿出坑洞,用水泥固定鐵網(wǎng)并在里面安置了擴音器,雖然看起來像停車場的通風口,但綠色草皮和金屬的結合形成鮮明的對比,吸引人們靠近。通過洞里器具擴張傳遞,人們會聽到附近環(huán)境的聲音,比如鳥叫、交通車鳴、電話信號等。設計師意在通過這種設備放大噪聲和聲音讓身在其中的人們本能地去聆聽設備引起的聽覺感知經(jīng)驗,聲音的特別作用改變了圓丘在空間的意義,地下設備將遠方及附近的環(huán)境聯(lián)合起來,拉近了人們和城市的距離,并幫助人們欣賞聲音的特質(zhì)和環(huán)境的色彩。
在德國的翁根勒本市,到處可以看見日本設計師鈴木昭男的“點音腳踏”計劃。鈴木昭男通過尋找能吸納所有聲音的空間地形,在地面噴上耳朵和腳印形狀的白色印記來指明方向和位置,創(chuàng)造出一個理想聽覺感官的場所,讓行人駐足聆聽。這些印記改變了人們對城市空間的理解,由藝術景觀展現(xiàn)客觀世界,為了使聽覺凌駕于視覺之上,設計師在翁根勒本創(chuàng)建了具有空間立體感的“點音房”,兩個凹面的杏仁形狀的墻體形成可容納一個人進入的兩邊各有一個通道的隱密空間。在兩面墻正中間的地面上有一個耳朵印記的符號,一面墻遮擋了人的視線,另一面則像個收集聲音的耳朵,接收作品所在的公園位置周圍四面八方傳來的聲音。這個為聽覺設置的房間同時也是個屏障,當人走進里面就沒有人看得到他。我們身在其中就是一個自由體,形成了屬于個人的短暫私密空間。而當我們不再以視覺感受東西時,聲音便帶領我們進入時間與空間的游戲中。在這個情境中,聲音變得很強烈,我們能清楚分辨各種聲音,我們能感受到人與環(huán)境通過這個特別的空間帶來的聽覺體驗而融為一體。
3、材料裝置多功能結合體驗?!帮L神”是一件巨大的弦樂器,集合了聲學、光學、風能的作用,既能讓人聽見無聲的風,又能讓天空的變化放大。這個不銹鋼材質(zhì)的聲亭裝置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傳遞并放大自然風的聲音,讓人們感受到風在吹動。立在草坪上的巨大的風弦琴能夠傳遞風的三維性,無需電力和擴音器就能與風產(chǎn)生共鳴。部分管子附有弦,弦的振動通過管子表皮傳送給處于拱形結構下方的人們,就像貓的胡須對最輕的觸碰也非常敏感一樣,這件弦樂器對最細微的風的吹動也非常敏感,并能將之傳遞給參觀者。站在雙面彎曲的拱形結構下方,人們可以透過310個拋光不銹鋼管口欣賞天空的景色以及隨著時間變化而變化的光影,并能聽到一系列低頻率的嗡嗡聲。拱形結構作為一個聲透鏡,能將管子以及在拱形結構下方的參觀者產(chǎn)生的所有聲音都集中到一個中心位置上,產(chǎn)生奇異的回響。擁有視覺能力的人可以用眼睛進行日常生活的視覺體驗,而對于盲人來說在日常生活中的所有體驗需要用聽覺或其他感官配合完成,“風神”這種裝置的實踐體驗正是結合了聽覺和觸覺的感官體驗來幫助盲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總而言之,聽覺景觀設計應以順應自然、尊重人性、傳承文化為原則,把握好聆聽的美感尺度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微妙關系,營造一個親近自然、意境深遠的人性化景觀環(huán)境空間。因此,設計師應開拓思維,升華想象力和審美觀,為人類生存環(huán)境優(yōu)化設計出具有高質(zhì)量品味的聽覺景觀。(責任編輯曉芳)
參考文獻:
[1]翁玫,聽覺景觀設計[J].中國園林,2007.
[2]周旻,路曉東,聲景的藝術與技術探討[J].三峽大學學報,2011年6月
[3]劉濱誼,陳丹,論聲景類型及其規(guī)劃設計手法[J].風景園林,2009年1月
[4]楊旭,景觀設計中感知與體驗的營造[J].山東林業(yè)科技.201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