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萍
一、傳承蒙古族文化的必要性
我國是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這五十六個民族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用他們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了獨特而又燦爛的民族文化。自然,每個民族所代表的民族文化都各具特色,異彩紛呈,都為整個中華民族文化的壯大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眾多的少數民族文化中,蒙古族文化又如寶石一般,耀眼而奪目。蒙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生活在漠北大草原。她的活動區(qū)域東至大興安嶺,西達阿爾泰山,北與貝加爾湖毗連,南與萬里長城相接。她從山谷走向草原,由叢林狩獵民成為草原游牧民,經歷了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過程。在這漫長的歲月里伴隨著地域、氣候、植被、生產的特點,逐漸形成了有別與農耕文化的獨具特色的草原游牧文化,成為人類最輝煌的文化類型而令人矚目。也正是因此,我們現代人應該懂得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的蒙古族文化。
《民語新詞》中說到:“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也是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了解一個民族,必須先了解她的文化;尊重一個民族,必須尊重她的文化,發(fā)展她的文化?!彼裕覀円氚l(fā)展傳承蒙古族文化,首先就要了解蒙古族多姿多彩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有其他民族絕無僅有的蒙古包文化、飲食文化、服飾文化、歌舞文化……。但是,現在蒙古族這些豐富多彩的草原文化卻很少被人熟知。一提到蒙古地區(qū),人們只想到“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的場面;一提到蒙古人,人們就會聯想到粗獷、“只識彎弓射大雕”的印象,而忽視了他們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發(fā)明、創(chuàng)造以及對社會的貢獻。不僅如此,現在會唱蒙古族歌曲,會跳蒙古舞的人少了,傳統(tǒng)的體育活動逐漸從蒙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退出,變成了只有在重大節(jié)日中才得以一見的活動,隨著時間的推移,蒙古族的傳統(tǒng)文體娛樂活動的功能開始退化,更為嚴重的是青少年中對蒙古族傳統(tǒng)文化了解的人越來越少,很多傳統(tǒng)的技藝都面臨著后繼無人的局面。這樣的發(fā)展境況會不由得讓我們?yōu)槊晒抛逦幕膫鞒泻桶l(fā)展而擔心。
蒙古族文化發(fā)展的現狀又一次告訴我們:在經濟飛速發(fā)展的今天,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文化勢在必行。那么究竟該如何保護和傳承呢?又是什么能為蒙古族文化的傳承保駕護航呢?我認為應當充分利用電視,這一極具影響力的大眾傳媒,讓電視傳媒為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文化服務,從而促進蒙古族文化積極健康發(fā)展。
二、電視傳媒為傳承蒙古族文化保駕護航
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和關心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發(fā)展,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要“繁榮發(fā)展少數民族文化事業(yè),開展少數民族特色文化保護工作,加強少數民族語言文字黨報、黨刊、廣播影視節(jié)目、出版物等譯制類播出出版”。從《決定》中的這一句話也可清晰看出電視這一媒介是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我們應該利用其有效性保護和傳承蒙古族文化。
(一)從傳播媒介說電視
電視與報刊、廣播相比,能更生動形象地再現蒙古族古老的文明與文化。報紙和雜志是一種紙質媒介,讀者必須通過對印刷符號的文字解碼才能獲得信息。如果不識字的人即使面對再好的報紙,也如同看天書一般;即便是有文化的讀者也需要將紙質媒介中的文字進行轉化,并借助文字想象出相應的畫面。再說說廣播,它是單純地以聲音為媒介傳遞信息,不免使人產生“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感覺。而電視媒介恰恰集報紙、廣播這兩種媒介的優(yōu)勢于一身,并且改善了報紙的那種靜止狀態(tài),成為像現實生活一樣逼真?zhèn)魃竦漠嬅妗?/p>
如果你翻閱相關資料查詢“什么是電視媒介”,你就可以清晰地知道“電視是集合視聽覺手段于一體,通過影像、畫面、聲音、字幕以及特技等多方面的傳遞信息,給受眾以強烈的現場感”。電視媒介的種種優(yōu)勢告訴我們充分利用電視這一媒介,將會促進保護、傳承蒙古族文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內蒙古衛(wèi)視就恰當有效地利用了電視這一媒介,其中品牌欄目《蔚藍的故鄉(xiāng)》就是最好的例子?!段邓{的故鄉(xiāng)》是一檔以草原文化為核心,展現北方地區(qū)自然風貌及各民族人文風情的文化類欄目?!段邓{的故鄉(xiāng)》于2004年的5月1日開播,獨創(chuàng)性地推出了以《蔚藍的故鄉(xiāng)》為總標識,下設7個子欄目的大型系列欄目,歷經5年的發(fā)展,《蔚藍的故鄉(xiāng)》成為享譽全國的品牌欄目。
其中有一期《蔚藍的故鄉(xiāng)——蒙古族舞蹈之安代舞》為我們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蒙古族的歌舞文化。風情北方,英雄草原,古老的蒙古民族悠久的歷史,豐富的草原文化,孕育出了燦爛的舞蹈文化,而流傳于科爾沁草原的安代舞是蒙古族舞蹈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內蒙古衛(wèi)視巧妙地利用電視這一媒介,從視覺和聽覺兩方面讓我們走進安代舞,走進蒙古族文化,原來只是聽說“在廣袤的草原上,有歌的地方,你就一定能聽到長調的聲音;有舞的地方,你一定能看到翩翩起舞跳安代的姑娘”。這一次,我通過電視酣暢淋漓地領略了蒙古族舞蹈魅力,不僅了解了有關安代舞的美麗傳說和歷史淵源,更讓我對蒙古族舞蹈文化流連忘返!
電視把伴隨著聲音的形象呈現在了觀眾面前:草原風景有聲有色,草原人物栩栩如生。電視所帶來的視覺效果,可以使活靈活現的形象直接躍入觀眾的眼簾,使觀眾在受到震撼的同時又回味無窮。也就是說,電視能產生一種更加直接而且更加有力度的接受效果,是電視讓我感受到:安代舞憑借著它強烈的感染力,歌詞明快,舞步好學,沒有時間、年齡、地點限制的特點,吸引了眾多蒙古族人民的加入,他們隨編隨跳,想到什么就唱什么。這種自然、清新、隨心的優(yōu)美舞蹈,在三百年的時空移動中傳播著自然與美,也傳承并延續(xù)著蒙古族人民對生活的熱愛。
我想說,蒙古族如此悠久的歌舞文化需要我們子孫后代去保護、去傳承。而《蔚藍的故鄉(xiāng)》這一欄目用事實向我們證明:電視這個大眾媒介,正是為蒙古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
(二)從傳播內容、傳播效果說電視
電視可以跨越時空的限制,將蒙古族古老的文化美輪美奐地重現于我們。如今已經很少有人知道曾經的蒙古族人民在草原上是如何生活的,他們與草原、與大自然又是如何相處的?現代都市快節(jié)奏的生活又讓人們無暇去翻閱書本查看究竟!因而蒙古族人民創(chuàng)造的草原文化很難在現代得以保護和傳承。然而,讓我們欣慰的是,電視這一大眾傳媒為蒙古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利條件。電視的大面積覆蓋可以讓信息迅速傳播,而且活生生地展現給上萬的觀眾。讓人看到了許多以前根本看不到人物、情景、天光水色、風土人情等,聽到了許多以前根本聽不到的聲音。
內蒙古衛(wèi)視《蔚藍的故鄉(xiāng)》這一品牌欄目正是利用了電視傳媒的優(yōu)勢,讓我們輕松地跨越時空,見識到蒙古族古老的草原文化。其中有這樣一期節(jié)目《蔚藍的故鄉(xiāng)——草原文化訪談錄》,節(jié)目利用電視媒介充分調動和綜合運用語言與非語言形式的傳播符號,既有視覺的文字符號,又有聽覺的語言符號,還廣泛使用文字符號,以視聽結合的刺激充分調動人的各種感覺器官。因而,這一期節(jié)目成功地為我們講述了蒙古族人民與草原、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故事。
原來在很久以前,蒙古族人民就懂得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他們十分熱愛自己賴以生存的草原。節(jié)目中講到,在七百年前,蒙古族首領蒙哥汗在他的登基詔書中這樣寫到:“要讓有羽毛或四條腿的,水里游的或草原上生活的各種禽獸免收獵人的箭和套索的威脅,自由自在的飛翔或遨游。要讓大地不為樁子和馬蹄的敲打聲所騷擾,流水也不為骯臟不潔之物所玷污。”
節(jié)目還用原景重現的形式為我們真實展現了蒙古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情景。蒙古族人民為了草原植被的修養(yǎng)恢復,選擇季節(jié)性圍牧,每當倒牧場時,他們在起程前總要先處理生活垃圾,填埋好灰燼坑灶后方可離去。可見他們是多么地熱愛自然、熱愛生活。這樣美好的品質、這樣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正是需要我們現代人保護和傳承的蒙古族文化。
試問:如果不是電視傳媒為我們生動再現,類似這樣年代久遠而又優(yōu)秀的少數民族文化怎能被人熟知?又何以得到保護和傳承呢?電視傳媒將蒙古族古老的草原文化動態(tài)而直觀地展現給觀眾,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讓每一位看了節(jié)目的觀眾都為蒙古族文化贊嘆不已?!段邓{的故鄉(xiāng)》又一次用事實向大家證明,電視媒介為蒙古族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起到了積極而有效的作用。
蒙古族文化作為我國少數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她獨一無二,彌足珍貴。因此,我們要積極運用各種方法傳承蒙古族文化。我個人認為有效利用大眾傳媒是傳承蒙古族文化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電視作為大眾傳媒中的一種,對蒙古族文化的傳承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它擁有其他傳媒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視聽兼?zhèn)洹⑤椛淞?、覆蓋面積廣、具有極強的表現力和感染力。今后,我們要繼續(xù)發(fā)揮電視傳媒的優(yōu)勢,讓它為少數民族的傳承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
[1]林青.中國少數民族廣播電視發(fā)展史[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0年.
[2]關方方.內蒙古漢語衛(wèi)視:展示民族風采[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6年.
[3]和順華,劉劍文等人.今日民族[J].2012年第9期,民語新詞.
[4]波·少布.蒙古風情[M].香港: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2000年.
(作者單位:內蒙古呼市群眾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