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哲學不像西方哲學,沒有系統(tǒng)討論哲學方法的。中國哲學的主流是強調(diào)道德實踐,所有的自然觀、天道觀、本體論和宇宙論都是為人生修養(yǎng)服務的,上達于天,下貫于人事,知識論最終要落實于道德論。
關鍵詞:中國哲學;儒家;道家;墨家;道德實踐
中國哲學不注重形式上的嚴密論證,亦無形式上的條理系統(tǒng),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方法論。中國思想家認為經(jīng)驗上的貫通與實踐上的契合,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梢哉f中國哲學只重生活上的實證,或內(nèi)心之神秘的冥證,而不重邏輯的論證。通過長時間的體驗和實踐,忽有所悟,茅塞頓開,之前許多的疑難渙然冰釋,便感覺體悟出人生之真諦,更不會仔細地證明之。所以中國哲學家的文章系統(tǒng)性不強,《論語》記錄的大多只是孔子日常的言語,很多文章都是斷片的,并沒有嚴密的邏輯和方法。中國哲學的方法只是在一些哲學觀念中反映出來。
中國哲學有一根本的觀念,就是“天人合一”。人生的最高境界便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與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人的活動要順乎自然。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種典章制度、道德規(guī)范,使人喪失了原來的自然本性,變得與自然不協(xié)調(diào)。人類行動的目的,便是“絕圣棄智”,擺脫這些加于人身的藩籬,將人性解放出來,重新復歸于自然,反樸才能歸真,達到一種“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先秦儒家亦主張“天人合一”,《禮記·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認為人只要發(fā)揚“誠”的德性,即可與天一致。漢儒董仲舒則明確提出:“天人之際,合而為一。”張載在《正蒙》中正式提出了“天人合一”四字,在其《西銘》中描述天人合一的狀態(tài)為“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天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大多數(shù)哲學家認為即是性,《中庸》首句:“天命之謂性”。人受性于天,而人的理想在于盡性,性即是道德原則。邵雍曰:“學不際天人,不足以謂之學”。天人相通的觀念是中國哲學尤其是宋明理學極重要的觀念,從周敦頤的《太極圖說》和《通書》建構的宇宙論和本體論,到朱熹的理氣關系的學說,無不以此為中心觀念和起點來建構他們的知識論、道德論和人生觀。西方哲學的本來意旨是愛智慧,以求真為目的,中國哲人的致知注重道德的修養(yǎng),側重于求善為目的。人世間的道德原則要合乎天道,合乎自然之道,正確的行動必定要效法自然,不與自然相違背,而人道的確立是依賴于天道的,以天道為準繩。中國哲人的哲學體系的建構始終準守著“天人合一”的觀念,在方法上是一條思想的準繩。
中國哲學家研究思考宇宙人生的大問題,常從生活實踐出發(fā),切己體察,以反省自己的身心實踐為入手處,本質上是知行合一的,強調(diào)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在中國哲學體系中,方法與內(nèi)容、形式與質料是融合為一體的,因此中國哲學特別強調(diào)整體思維。《周易》的陰陽觀念和六十四卦,喻示著特定環(huán)境、條件下的處事方法、人生哲理和自然規(guī)律,天、地、人、風、電、水、木和火都是彼此有聯(lián)系的一個整體,某一卦、一爻的變化便會引起整個卦象的變化,反映了陰陽矛盾、運動變化中的整體觀念。后來發(fā)展出陰陽五行的觀念,天地萬物的各種屬性都可以用陰陽五行來進行概括,陰陽一消一長,五行相生相克,水、火、木、金、土這五種物質相互滋生,相互制約。五行學說在傳統(tǒng)中醫(yī)中得到了具體的應用,中醫(yī)把人的五臟六腑看作是彼此聯(lián)系的統(tǒng)一體,以此來分析病理,特別強調(diào)整體思維,辯證施治。
墨家的思想方法最接近于西洋的科學方法,墨子對于一切事物要問其所以然,科學知識要應用于實踐,不能應用的便不是真知識。儒家要達到一個“止于至善”的目的,而墨家不同,墨家的方法要追尋一個“為什么”。例如要建一個宮殿,先要問為什么,只有知道了為什么,才能知道怎么做。他的學說講求實際應用,子墨子曰:“言足以遷行者常之,不足以遷行者勿常。不足以遷行而常之,是蕩口也?!薄赌?jīng)》將知識分為聞知、說知、親知三種,主張“有知”,看重“有名”,別墨發(fā)揮要“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較接近于科學的知識論。
儒家的哲學方法便是傳統(tǒng)的“格物致知”?!洞髮W》中有“格物致知,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洞髮W》的根本方法是“致知在格物”,宋儒又提出了“格物窮理”,宇宙萬物都有許多道理,只要認清世間的道理,這就是格物。程子曰:“凡有一物必有一理,窮而至之,所謂格物者也”。一草一木,皆有其理,不可不察。朱熹講格物,范圍很大,他說:“若其用力之方,則或考之事為之著,或察之念慮之微,或索之講論之際,使于身心性情之德,人倫日用之常,以至天地鬼神之變,鳥獸草木之宜,自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見其所當然而不容已,與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也?!边@種格物方法,范圍實在太廣,但朱熹終其一生,也只是格了一些書本,皓首窮經(jīng),所以最后的結果,格物最重要的就是讀書。朱子的格物,要人讀書,象山便問:“堯舜之前,所讀何書?”陸象山解釋格物二字,“格物者格此者也,伏羲仰象俯法,亦先于此盡力焉耳。不然,所謂格物,末而已矣。”陸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確定了他一生為學的宗旨。明代王陽明對人生的格物便說:“心外無事,心外無知,故心外無學”,他認為朱熹的方法是玩物喪志,他把“物”限定在吾心意念所在之物,由此倡導知行合一之說。
先秦的墨家是最符合現(xiàn)代科學精神的,由于不適合中國的土壤,不符合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最后沒有傳承下來。中國哲學有三種主要的傳統(tǒng):儒家、道家和佛學。在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三種傳統(tǒng)相互影響,相互融合。中國哲學極度關注自我修養(yǎng)和道德實踐,實效主義色彩較濃,同時中國哲學的理性主義不注重抽象意義的挖掘,而是從經(jīng)驗世界來建立理性精神,朝著道德和政治的目的,具有鮮明的人文主義的精神。這些文化的背景形成了中國哲學獨特的寓于知識論中的方法論,特別強調(diào)整體的觀念,抽象的分析不夠,道家具有一定的辯證的方法,而格物致知是貫穿整個儒家哲學研究的重要方法,程朱理學達到了研究的最高峰。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4.
[2]張立文.宋明理學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5.
徐金云 南昌大學人文學院中國哲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