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武黃雪華楊慶東曾耀明盧展鵬
手足口病危險因素的meta分析*
張澤武1黃雪華1楊慶東2曾耀明1盧展鵬1
目的探討手足口病發(fā)生的危險因素,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方法計算機檢索PubMed、CNKI和VIP,并輔以手工檢索和文獻追溯,收集國內外2000年1月-2013年6月公開發(fā)表的關于手足口病危險因素的研究文獻,使用RevMan5.1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共納入18篇文獻,累計病例2927例,對照4939例。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合并OR=2.73,95%CI:2.31~3.23)、與其他兒童共用玩具(合并OR=2.56,95%CI:2.00~3.26)、飯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合并OR=2.43,95%CI:1.83~3.22)、喝生水(合并OR=2.07,95%CI:1.29~3.34)、住在農(nóng)村(合并OR=1.78,95%CI:1.02~3.09)以及吮吸手指(合并OR=1.58,95%CI:1.16~2.16)是手足病的危險因素。結論嚴格做好病例隔離管理和教育群眾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不吮吸手指、飯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是防控手足口病的關鍵。
手足口病 危險因素 Meta分析 病例對照研究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大多數(shù)患者癥狀輕微,以發(fā)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癥狀。少數(shù)患者可出現(xiàn)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jīng)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常出現(xiàn)暴發(fā)或流行[1-2]。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很多國家地區(qū)都有該病流行的報道,已引起了全世界的普遍關注[3-5],我國自2008年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法定管理傳染病以來,該病報告病例數(shù)一直位居我國丙類法定管理傳染病的前列[6-7],是影響我國學齡前兒童健康的重要公共衛(wèi)生問題。識別手足口病的危險因素并進行針對性的防控,對于減少手足口病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收集2000年以來公開發(fā)表的手足口病危險因素文獻,采用Meta分析方法進行研究,旨在篩選和評價手足口病的危險因素及其關聯(lián)強度,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學依據(jù)。
1.資料來源
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影響因素、hand-foot-mouth disease、risk factor、influence factor、influencing factor為檢索詞,檢索PubMed、中國學術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CNKI)和重慶維普數(shù)據(jù)庫(VIP),并輔以手工檢索、文獻追溯收集2000年1月-2013年6月國內外公開發(fā)表的關于手足口病危險因素研究的文獻,檢索文種為中、英文。
2.文獻篩選
(1)納入標準 ①發(fā)表時間為2000年1月-2013年6月;②獨立的病例對照研究;③病例為手足口病確診、臨床診斷病例;④病例和對照的年齡不限;⑤對照為與病例同時期、同地區(qū)、年齡相差5歲以內的非手足口病人群;⑥對樣本大小有明確規(guī)定;⑦提供病例及對照來源;⑧文獻的研究結果中均提供OR值及95%CI或可以換算成OR值及95%CI的基礎數(shù)據(jù)。
(2)資料提取與質量評價 參考Lichtenstien等[8]的標準,由兩名評價者獨立對每篇文獻進行質量評價,剔除重復報告、質量差、研究因素賦值方式不同、報道信息太少無法推算出OR值及其95%CI的文獻。如有分歧,通過討論后仍決定不了交由第三方來決定。兩名研究者使用統(tǒng)一的數(shù)據(jù)提取表提取數(shù)據(jù),并交叉核對。
3.統(tǒng)計分析
由兩名評價者獨立完成閱讀文獻,按Meta分析要求篩選出所有符合納入標準的相關研究,整理數(shù)據(jù),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核對數(shù)據(jù),采用RevMan5.1進行分析,以比值比(OR)的自然對數(shù)為效應指標,對研究文獻所得的OR值進行異質性檢驗,如果具有同質性,采用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否則使用隨機效應模型分析,計算合并OR值及95%可信區(qū)間(95%CI)。
4.發(fā)表偏倚的識別
由RevMan5.1繪制漏斗圖[9],以OR為橫坐標,并采用自然對數(shù)刻度,OR自然對數(shù)的標準誤為縱坐標,從上向下依次增大。漏斗圖對稱說明發(fā)表偏倚得到有效控制。
1.文獻檢索結果
圖1 文獻納入流程圖
根據(jù)納入標準,共檢索到242篇文獻,經(jīng)閱讀文題、摘要和全文后最終有18篇[10-27]文獻納入研究,均為病例-對照研究(見圖1),累計病例2927例,對照4939例,文獻基本情況見表1。 2.手足口病危險因素及其OR值的合并結果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與其他兒童共用玩具、飯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喝生水、住在農(nóng)村以及吮吸手指是手足病的危險因素。托幼/在校兒童、醫(yī)療機構暴露史、流動人口、家庭1個小孩、早產(chǎn)兒以及兒童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為小學或文盲的合并OR值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發(fā)表偏倚
采用漏斗圖分析納入研究的發(fā)表偏倚,經(jīng)目測住在農(nóng)村、托幼/在校兒童、醫(yī)療機構暴露史、流動人口、以及兒童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為小學或文盲5個研究因素的漏斗圖圖形不太對稱,可能存在發(fā)表偏倚;而其他7個研究因素漏斗圖圖形大致對稱。托幼/在校兒童漏斗圖見圖2,與其他兒童共用玩具漏斗圖見圖3。
表1 18篇納入研究文獻基本情況
表2 手足口病危險因素Meta分析結果
Meta分析是一類統(tǒng)計方法,用來比較和綜合針對同一科學問題所取得的研究結果。比較和綜合的結論是否有意義,取決于這些研究是否滿足特定的條件[28]。它可以客觀真實地反應已經(jīng)存在的研究結果,并對已存在的各個研究結果進行匯總和合并分析,以增大樣本含量,提高檢驗效能。
圖2 托幼/在校兒童漏斗圖
圖3 與其他兒童共用玩具漏斗圖
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對2000年以來關于手足口病危險因素研究的結果進行了綜合分析,結果顯示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與其他兒童共用玩具、飯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喝生水、住在農(nóng)村以及吮吸手指是手足病的危險因素,而托幼/在校兒童、醫(yī)療機構暴露史、流動人口、家庭1個小孩、早產(chǎn)兒以及兒童主要照顧者文化程度為小學或文盲與手足口病合并OR值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提示手足口病的發(fā)病與個人的衛(wèi)生習慣,尤其是手衛(wèi)生以及手足口病病例接觸史有關。分析結果還顯示,飯前便后不洗或少洗手、喝生水以及吮吸手指是危險因素,提示消化道(糞-口)傳播是手足口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此外分析還發(fā)現(xiàn)住在農(nóng)村是手足口病的危險因素,這可能與農(nóng)村地區(qū)衛(wèi)生條件及當?shù)鼐用裥l(wèi)生習慣較城鎮(zhèn)差有關;而托幼/在校兒童和家庭1個小孩不是手足口病危險因素,提示雖然兒童是手足口病的重點人群,患病與他們是否上學以及家庭里有幾個孩子關系不大。建議今后在手足口病的防控中,在嚴格做好病例隔離管理的同時還需要教育群眾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重點是養(yǎng)成良好的手衛(wèi)生習慣做到不吮吸手指、飯前便后洗手;托幼機構和家長要對玩具進行適當?shù)那逑春拖?;農(nóng)村地區(qū)要大力開展愛國衛(wèi)生運動,保持環(huán)境的衛(wèi)生清潔。
本次Meta分析部分因素存在發(fā)表偏倚,可能與本研究未獲取未公開發(fā)表的文獻以及文獻語種局限于中文和英文有關。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衛(wèi)生部辦公廳關于印發(fā)《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的通知.[2009-06-04].http://www.moh.gov. 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hbgt/s3582/200906/41047.htm.
2.李燕婷.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及預防控制.上海預防醫(yī)學,2008,20(6):316-317.
3.Kobayashi M,Makino T,Hanaoka N,et al.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coxsackievirus A6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a major outbreak of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in Japan.Jpn J Infect Dis,2013,66(3):260-261.
4.Puenpa J,Chieochansin T,Linsuwanon P,et al.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A6,Thailand,2012.Emerg Infect Dis,2013,19(4):641-643.
5.Adler JL,Mostow SR,Mellin H,et al.Epidemiologic investigation of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Infection caused by coxsackievirus A 16 in Baltimore,June through September1968.Am J Dis Child,1970,120(4):309-314.
6.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wèi)生監(jiān)測和信息服務中心.2010年12月中國甲乙丙類傳染病疫情動態(tài)簡介.疾病監(jiān)測,2011,26(1):5.
7.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共衛(wèi)生監(jiān)測和信息服務中心.2012年1月中國甲乙丙類傳染病疫情動態(tài)簡介.疾病監(jiān)測,2012,27(2):85.
8.Lichtenstein MJ,Mulrow CD,Elwood PC.Guidelines for reading casecontrol studies.J Chronic Dis,1987,40(9):893-903.
9.Light RJ,Pillemer DB.Summing up:The Science of Reviewing Research.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
10.Chang LY,King CC,Hsu KH,et al.Risk factors of enterovirus 71 infection and associated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erpangina in children during an epidemic in Taiwan.Pediatrics,2002,109(6):e88.
11.李穎,莊建林,袁祖英.2008年上海市長寧區(qū)學齡前兒童手足口病疫情及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11,26(17):2713-2714.
12.郭汝寧,張正敏,楊芬,等.廣東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險因素研究.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5):530-531.
13.秦淑文,呂華坤,繆梓萍,等.浙江省社區(qū)散居兒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調查.中國預防醫(yī)學雜志,2010,11(9):871-874.
14.Park SK,Park B,Ki M,et al.Transmission of seasonal outbreak of childhood enteroviral aseptic meningitis and hand-foot-mouth disease.J Korean Med Sci.2010,25(5):677-683.
15.姚杏娟,郝超,徐輝,等.常州市手足口病相關危險因素流行病學調查.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20(9):1275-1278.
16.Ruan F,Yang T,Ma H,et al.Risk factors for 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 and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hand-washing.Pediatrics,2011,127(4):e898-904.
17.張偉,王茜,朱鵬,等.合肥市農(nóng)村地區(qū)5歲以下兒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調查.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5):398-400.
18.劉立,張世勇,陸輝,等.石家莊市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調查結果分析.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1):79-81.
19.袁國平,郭祖鵬,楊興堂,等.手足口病發(fā)病影響因素病例對照研究.中國公共衛(wèi)生,2011,27(11):1407-1409.
20.秦淑文,呂華坤,繆梓萍,等.浙江省幼托機構兒童手足口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學校衛(wèi)生,2011,32(8):984-986.
21.何書,趙建超,朱俊,等.2010年南通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和影響因素研究.中國婦幼保健,2012,27(8):1209-1211.
22.閆巖,黃艷,王定明,等.貴州省手足口病暴發(fā)疫情的危險因素及環(huán)境病原的相關性分析.貴州醫(yī)藥,2012,36(3):214-218.
23.潘軍剛,朱益民.手足口病發(fā)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浙江預防醫(yī)學,2012,24(12):7-9.
24.張偉偉,李亮,孟繁岳,等.手足口病危險因素研究.南京醫(y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32(4):495-499.
25.袁偉,李新春,李艷霞,等.湘潭市農(nóng)村地區(qū)5歲以下兒童手足口病危險因素調查.實用預防醫(yī)學,2013,20(1):22-24.
26.馬躍,尹潔,蔣立,等.云南省手足口病高發(fā)地區(qū)發(fā)病的危險因素調查.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3,40(1):1820-1834.
27.石海麗.73例重癥手足口病病例的臨床與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疾病控制雜志,2011,15(11):1007-1008.
28.李立明.流行病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7:182.
(責任編輯:郭海強)
東莞市醫(yī)療衛(wèi)生單位科技計劃一般項目(項目編號:20131051010141)
1.東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523129)
2.東莞市橫瀝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