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揚
試論中國古典舞的組合教學
戰(zhàn)揚
中國古典舞是舞蹈中的重要舞種之一。自新中國之后在我國蓬勃發(fā)展起來,但是中國古典舞的師資多是實踐出身,對理論的深入研究較欠缺。中國古典舞的教學還是采用著口傳身教的做法,沒有上升到科學理論的層面。筆者在多年的中國古典舞實踐與教學中,對其中的組合訓練多有心得,現(xiàn)付諸于筆墨總結如下,供廣大中國古典舞教師與愛好者參閱。
中國古典舞 組合訓練 舞蹈教學 教學方法
中國古典舞是當代中國舞壇的主要舞種之一,而且其在世界古典舞體系中也有自己重要的位置?!爸袊诺湮枋窃谛轮袊闪⒑螅詡鹘y(tǒng)美學思想為審美原則,以戲曲舞蹈為基礎,融合了中國武術中的動態(tài)、動勢。借鑒和吸收了西方古典芭蕾等外來藝術的某些有益成分,遵循人體運動的科學原則,按照舞蹈自身的規(guī)律,逐步發(fā)展成熟起來,具有鮮明而濃郁的時代性和民族性的舞蹈體系”。①中國古典舞在高校的建立也是蓬勃發(fā)展起來,但是教學理論的發(fā)展卻不客觀。對于中國古典舞的教學,其中的組合訓練是最重要的核心內容之一。組合訓練的掌握對于中國古典舞的舞者具有重要的意義。對于組合的訓練筆者本著全面、細致且凝練的方式闡述如下。
提沉是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的基礎元素。所謂提,亦即吸氣,也就是通過大吸氣,把身體由彎曲狀態(tài)一節(jié)節(jié)拉直,由放松到收緊。所謂沉,亦即呼氣,通過呼氣讓身體放松和收縮,同時配合低頭含胸。提和沉的練習是密切相關的,有提必有沉,有吸定有呼。因此,從這個意義上把呼吸稱為舞蹈的生命,是頗有道理的。由此可見,提沉練習乃是古典舞基訓中至關重要的基礎。開始訓練時期要以單一的提、沉訓練為主,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力圖達到呼吸流暢、上身柔韌的目的。
沖靠是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的基本姿態(tài)之一。所謂沖,是在沉的過程中,用肩的外側和胸大肌向八點或二點水平斜移,要求肩與地面保持平行線,切忌上身向前傾倒。頭部的配合,或與肩同行,或與肩相反。所謂靠,是先經(jīng)過提,然后在沉的過程中,用后肩部及后肋側帶動上身向四點或六點“靠”出,要領是前肋往里收,后背傭肌拉長,肩與地面保持水平拉出,不能向后躺身。如果向右靠,頭則向左轉。眼平視看出,頭及頸部略向下梗,不可上仰。該組合的訓練可分為兩段。第一段,以身體的單一練習為主。第二段,配合雙手進行沖靠練習,重點訓練手、眼、身、氣的運用與上身的表現(xiàn)力。在訓練中,特別強調每—個動作的開頭,都要有重拍,然后再慢慢延續(xù)展開,要求每個動作出去和收回時,都須經(jīng)過身體最高位,走上弧線來完成。
含腆是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姿態(tài),是身韻八個基本元素中的兩個元素。可以說,含和腆是一對彼此相反又互為映襯的動律元素,它們是提沉直接的發(fā)展。如果說提沉是上下動律,沖靠是斜移動律,那么含是以胸腔和后肩為動力的前后動律。含的動作要領與沉一樣,但要求加強胸腔的含收,雙肩向里含擠,腰椎形成弓形,空胸低頭,氣息在沉的過程中向后背拉出。碘是與含相反的運動,它是在提的過程中,雙肩向后掰,胸盡量前探、頭微仰,使上身的肩胸完全舒展開。含腆組合的訓練要著重通過節(jié)奏的變化和動作的快慢來進行。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強化含腆的動律。另外,組合訓練中還可以加入雙臂來配合關、開。
移是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姿態(tài),它是肩部在腰的發(fā)力下向左或右的正旁移動,與地面成橫的水平運動。其動作要領是先經(jīng)過提,在沉的過程中,以腰發(fā)力,用肩帶動向旁拉長腰肋肌,頭與運動方向相反。要求移動后要有不斷的延伸感。組合的訓練要以單一的旁移訓練為主,在左移至右移橫線練習的過程中,加上經(jīng)過上弧線的旁移運動,目的是使學生能夠進一步加強對移的認識并得到充分的訓練。
平圓又稱云肩轉腰,它是將沖、移、靠、含、腆等四個基本元素融為一體,連成一條平行線來進行的動作。要求以腰為軸,向四周做最大幅度的平行轉動。組合訓練時要通過節(jié)奏上的變化處理,重點進行點與線的練習,并要配合單手平穿云肩轉腰。在平圓的運動過程中。有一句口訣,“身推手,手帶身,身讓手?!苯M合訓練要著重強調移時手帶身,含時身讓手,腆時胸部主動向上推手。另外,訓練時要配合提沉呼吸,使腰部自如地運動起來。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舞者的表演如果離開了眼睛,無疑將很難與觀眾交流和溝通”。②僅憑肢體語言,是很難達到“神似”之境界的。而唯有形神兼?zhèn)?,才是舞者孜孜以求的境界。眼神與眼瞼的訓練,可以在任何一個規(guī)定的位置和運動線上進行。眼神訓練主要是訓練眼睛能夠快速而難確地找到視覺的焦點。通過放光與縮光,“張”與“馳”的練習,以達到眼神收放的自如和理想的表演效果。其訓練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重點訓練眼神的放神、收光和眼睛的環(huán)動。第二部分主要訓練甩頭亮相,并配合單指動作,進行點與線的練習。在訓練眼睛點與線的基礎上,著重強調了眼和頭的配合和服與舞姿步伐的協(xié)調性。組合要選用歡快活潑的樂曲,可以增強眼睛訓練的靈活性和神韻表現(xiàn)力。要求動作中的點與線清晰,節(jié)奏準確,神形統(tǒng)一,情緒歡快活潑。
旁提是中國古典舞的基本姿態(tài)。它是在“沉”住上“提”的過程中,身體由下經(jīng)“移”而向上的上身弧線運動,其形猶如一輪彎月和滿風的船帆。旁提貫穿在中國古典舞的許多動作之中,它與下旁腰的不同之處是,下旁腰的力點是往下,腰、肩、頭均向下傾倒,而旁提則是強調向上的運動感,要求以髖關節(jié)到腰椎都要向上提,一直提到胸助。訓練時要先從地面旁提做起,因為跪地旁提是站立和行走旁提訓練的基礎。要求每一個旁提動作,都要配合提沉。動作中呼吸自如,動律鮮明,注重內在的表現(xiàn)力。要圍繞旁提的基本形態(tài),由地面到站立再到行走,動作幅度由小到大地漸進組合練習。目的是要使學生在訓練的過程中,進一步掌握旁提的體態(tài),并領會旁提的靈活運用和它的內含??晒卜秩窟M行:地面單元素旁提、站立舞姿旁提、行走旁提。
擰是中國古典舞基本形態(tài)之一。擰包括有仰擰、俯擰、橫擰,本組合主要是訓練橫擰。橫擰的動作要領是:胯不動,以腰為軸,水平面向左右擰動。要求肩與胯成十字形,帶手臂動作的橫擰,要以手領法兒來帶動腰椎運動。該組合的訓練由單一的身體擰動和單手舞姿橫擰組合而成,隨著節(jié)奏的變化,要求動作中要體現(xiàn)內在的“寸”勁。地面單元素訓練之后,需要逐漸站立起來,并放大動作,并加以步伐流動練習。在單一橫擰的基礎上,要增加舞姿擰、旋轉擰和行走擰等與擰身密切相關的動作來組合練習。要求動作到位,呼吸流暢,步伐干凈,擰身時,肩與胯盡量形成十字形。該柔則柔,該剛則剛,突出擰身的訓練特點。
本組合是中國古典舞中常用的幾種基本手位的訓練,包括山膀、山膀按掌、托按掌、揚掌、順風旗、斜托掌、雙提襟和沖掌等。在訓練中采用雙膝跪地,目的是使學生在下肢沒有任何重量負擔的情況下,能夠更易于掌握多種手位的準備位置。組合銜接以單晃手、交替晃手、雙晃手、雙合手和雙分手為貫穿線,風格上要體現(xiàn)濃郁的民族傳統(tǒng)的神采與韻律。要求晃手舒展,上手有神,并在一拍亮出,呼吸自如,節(jié)奏準確。另外,要以地面手位練習組合為基礎,并適當增加了下肢的動作,并要配合重心的變化和步伐的流動進行訓練的。要求動作中晃手輕柔、連綿不斷,亮相干脆、神采有力,呼吸自如、節(jié)奏準確。組合共分四段:單晃手、交替晃手、雙晃手、雙分手。
盤腕是中國古典舞身韻訓練中的連接和起“法兒”動作。盎盤腕是以腕為軸,通過手腕的繞動帶動臂肘部向外旋或內旋,手腕在空中宛如畫一個立體的8字。手心向上為上盤腕,手心向下為下盤腕。上盤時,肘尖要往胸部貼近,夾緊腋部。下盤時,手腕要盡量“前折”,使手指對準胸前,腋部盡量張開。要求盤腕要做到360度繞動。本組合的盤腕練習,是以單—的盤腕來帶動身體的提、沉、含、仰。外旋盤腕,基本上是在身體的前方垂直路線進行。內旋盤腕,則是在身體的側前方進行。無論上盤、下盤,眼睛都要注意與手的動作配合。盤腕是由手腕的轉動帶動臂肘部向外旋或內旋繞動的動作,它在身韻中是不可缺少的連接動作。盤腕練習是一個綜合性練習,它包括了單盤腕、雙盤腕、身法盤腕、云肩轉腰盤腕、云手盤腕等。其中特別要強調身法性盤腕,正是由于它將局部的盤腕和旁提、仰、含等身法連貫起來成為一體,使組合形成了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訓練步驟。在組合中,要大量運用了節(jié)奏的變化,大幅度的舞姿,以及流動的步伐,以此來體現(xiàn)和增強身韻自身的藝術張力。
小五花和云手,均系中國古典舞的基本手臂動作。小五花的動作要領是:兩手手背相對,盡量屈腕,一手向外環(huán)繞,另一手向里環(huán)繞,腕子的轉動幅度要大,轉的過程要圓。雙手心向上,為上盤小五花;雙手心向下,為下盤小五花。云手是通過雙臂交叉而產(chǎn)生的“立體式”圓線運動。云手雖然是雙臂的運動,但它自始至終與身法緊密結合。云手就像揉球一樣,整個身體隨“云手大揉球”的運動路線而運動。訓練時本著動作由小到大、氣息由淺入深,情緒由內在到激烈的漸進原則來進行。做小五花時,要做到動作細膩、呼吸自如、情緒含蓄。而放大動作時,要配合身體的提沉含仰和整個身體的平面開合而劃圓,猶如揉球一樣。其組合主要訓練上身的靈活與表現(xiàn)力。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學的組合教學大概有以上十一種,相對比較細碎,這也是中國古典舞組合的特點之一。最后需要強調的是舞蹈是一門綜合藝術,這些組合的訓練也需要整體進行,不可以片面的進行割裂。整體練習往往會事半功倍,反之則事倍功半。
注釋:
①李璐.中國古典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P116.
②趙柯.中國古典舞教學[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1:P88.
[1]李璐.中國古典舞概論[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曾一冰.中國古典舞[M].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
[3]趙柯.中國古典舞教學[M].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1.
[4]李成忠.舞蹈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單位:沈陽音樂學院舞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