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8)
大學先修課程背景下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為何?何為?①
王玉國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北京 100088)
我國大學先修課程的實踐探索與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的政策、實踐緊密相連,是實現高中“選擇性”教育重要一環(huán)。學生發(fā)展指導工作是現代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能也是高中教育功能發(fā)揮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推進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需要進一步轉變高中育人觀念,強化政府責任,厘清與學生發(fā)展指導相關的根本性問題,強化理論研究與創(chuàng)新指導模式,推進普通高中學校的實踐、試點。
大學先修課程;學生發(fā)展指導;多樣化;普通高中
AP課程(th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是在高中階段開設、達到大學學術標準與學業(yè)水平的課程。1951年,福特基金會支持的一項教育研究,來自美國三所私立高中的教師與來自哈佛大學等三所大學的教授研討高中與大學課程銜接問題,認為高中與大學需要通力合作,保證教育的銜接,銜接的主要方式便是在高中開設大學水平的課程計劃,這便是AP課程雛形。AP課程最初在布朗克斯科學高中(the Bronx High School of Science)等7所高中試點,意圖為高中生提供卓越的教育,到1955年,美國大學理事會應邀接管AP項目,使AP規(guī)模不斷擴大,半個世紀后已經風靡全球。在美國,AP課程不僅廣受學生歡迎,而且被視為高中教育質量提升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截止到2011年,全球1.8萬所高中的197萬名高中生參加了345萬門次的AP考試,包括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我國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在內的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4000多所大學認可AP考試學分。
在我國,大學先修課的引進與探索則是近十年的事情。最初,一些重點高中的國際班引進AP課程,目的是為了學生出國留學。后來,AP課程不再限于國際班學生,部分學有余力的學生也可以選修AP課程,目的也并非為了出國留學。本土化大學先修課程則是2003年左右出現的,最初由華東師大二附中與上海交通大學合作開設了高等數學、線性代數等四門大學先修課程,學有余力的高三學生可以選修,提前感受與適應大學生活。這是單一的高中與單一的大學的對口合作,上海交通大學承認先修課程的學分,進入大學后也可以免修這四門課程。而我國較密集的本土化大學先修課程的探索則是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教育規(guī)劃綱要》)頒布前后。如2009年,北京大學開設中學生選修課,利用暑假,面向北京市高一、高二學生開設7門選修課程。2011年,北京
十一學校開設了普通物理學、普通化學、微積分三門大學先修課程,以滿足學生自主發(fā)展的需求,避免讓學有余力的學生進行重復學習。2012年,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則開設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微積分》、《英語基礎寫作》等十門大學先修課程。2012年,浙江省出臺了《浙江省高等學校面向普通高中學生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指導意見》,鼓勵學校開發(fā)更多優(yōu)質的選修課程,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培養(yǎng)更多全面有個性的多樣化人才。[1]2013年,北京大學與40多所重點高中開設中國大學先修課程,學生選修課成績將作為大學自主選拔錄取時綜合評價的重要依據之一,且會逐步實現減免相應的大學課程學分,免修相應課程等。然而,一些高中校長與學者卻認為,上述本土化大學先修課程的探索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先修課程,原因有二:一是受益學生范圍小,僅是部分高中與對口的大學的極少數學生受益,有學者認為這是大學的“掐尖”行為,也有學者認為,AP課程是為了培養(yǎng)精英,而本土化大學先修課程則是更多的面向精英,僅滿足了學有余力的少部分精英學子,其公平性受到質疑;二是AP課程的具體組織操作由獨立于高校、高中與政府的第三方機構大學理事會(college board)負責,而我國目前大學先修課程的操作大部分是高?;蚋咧袉我坏男袨椋c第三方組織介入方面還處于嘗試摸索階段,無論是授課方式還是考試組織、分數認定等重要制度與組織架構問題都未提上日程。一言以蔽之,我國本土化大學先修課程僅是高中與大學進一步銜接的嘗試,雖具備了大學先修課程的某些特質,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先修課程。
關于我國本土化大學先修課程的實踐探索是否為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先修課程,我們暫且擱置不議,但這種大規(guī)模的探索所處的時代特征以及背后新時期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功能定位以及未來發(fā)展方向卻有著密切的聯系。無論是AP課程還是本土化大學先修課程,作為普通高中選修課程的一種,都是高中教育功能實現以及育人目標達成的具體承載與反映,有什么樣的課程,就有什么樣的教學,進而會培養(yǎng)出什么樣的人才。2010年,《教育規(guī)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并指出,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對提高國民素質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
從政策角度而言,《教育規(guī)劃綱要》指出了普通高中教育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多樣化發(fā)展。如何實現多樣化發(fā)展,《教育規(guī)劃綱要》提出要促進辦學體制多樣化,擴大優(yōu)質資源。推進培養(yǎng)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fā)展需要,探索發(fā)現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鼓勵有條件的普通高中根據需要適當增加職業(yè)教育的教學內容,探索綜合高中發(fā)展模式。從實踐角度而言,高中教育的改革與探索都是密切圍繞多樣化發(fā)展這一目標而推進的。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正從精英教育向大眾化、普及化轉型,實踐探索與理論研究表明,面向學生發(fā)展實際、基于學生興趣、愛好與未來出路的“選擇性”教育,才是高中教育的出路。大學先修課程作為普通高中重要的選修課程,亦是跨越高中與大學鴻溝的“橋梁課程”,不僅具有聯接與紐帶的作用,而且具有拔高與提升的特殊價值,它面向全體學生開放,無論對于一般學生,還是對于資質優(yōu)異的學生都具有重要的價值,也是構建高中“選擇性”教育的有益嘗試與努力??梢哉f,大學先修課程的引入,對于學生獨立個性、思維方式之養(yǎng)成、自主、獨立批判精神之形成以及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非常必要也有重要的價值。大學先修課程作為“舶來品”,在我國還處于嘗試階段,是一個新鮮事物,內外的體制機制尚不健全。從高中外部環(huán)境來看,尚缺乏與之相配套的社會支持系統(如招生選拔體制的限制,缺乏類似美國大學理事會的第三方管理機構等);從內部環(huán)境來看,“選擇性”教育也需要完備的學生發(fā)展指導體系與之相配合,需要系統指導學生如何從長遠的職業(yè)生涯的定位中找尋與發(fā)展自己的興趣點,選修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與社團活動……只有“內外兼修”,大學先修課程其應有的價值與重要性才可以發(fā)揮,否則可能又被應試教育所綁架,加重學生負擔,成為新型的學科競賽。對于高中教育而言,面向的是15-18歲的心智未成熟的青少年,“尋求共同性與多樣性的平衡”是高中教育的必然,與此相呼應,“選擇”與“指導”亦相輔相成。那么,我國大學先修課程是在一種什么樣的“選擇性”教育改革背景下展開的,此種改革對于高中學校內部而言,需要什么樣的學生發(fā)展指導體系,如何認識與
構建這一指導體系,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研究。
認識與理解我國大學先修課程密集開設的高中教育背景,可以通過內、外兩個視角加以審視。從外部而言,2010年《教育規(guī)劃綱要》關于“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的政策要求,構成了最為重要的政策事件,上文已有提及,不再贅述。
從內部而言,高中教育改革所涉及到的構建多樣化、可選擇的學校課程體系,選課走班的教學組織形式,開辟面向不同發(fā)展方向的組織管理架構,實行導師制與注重過程性、個性化的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等都與“選擇性”教育這一核心改革目標息息相關,這勢必需要我們重新認識“指導”。
(一)指導:一種古老的教育方式
指導作為一種古老的教育方式,自古有之。班級授課制出現之前,個別化的指導是主要的教育方式,無論孔子還是蘇格拉底其教育方式就是個別化的情境指導。這種教育方式體現在共同體的聯合行動中,成年人通過訓練以及言傳身教式的指導,使年輕一代逐漸習得群體的知識、技能、志趣、抱負、價值觀、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習俗。[2]班級授課制之后,集體性的教學成為最主要的教育方式。指導雖“退居二線”,逐漸式微,但作為一種重要的教育方式,依然發(fā)揮著重要價值。如英國的導師制,強調師生一對一的個別生活、學習指導,對于彌補班級授課制下集體教學的不足具有重要價值。
(二)指導:方向性的指引
“指導”原意為“指路”即指路人為問路人指明方向甚至帶領其到達他要去的地方?!爸笇А币甑浇逃I域,就有了為學生指明教育方向,引導其達到教育目標的意義。美國民主主義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曾專門論述道,“教育即指導(direction)”。杜威認為,“‘指導’是一個比較中性的詞,表明把被指引的人的主動趨勢引導到某一連續(xù)的道路,而不是無目的的分散注意力。指導表達一種基本的(教育)功能,這一功能的一個極端便為方向性的幫助,另一個極端變?yōu)檎{節(jié)或支配。但是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慎防有時加進‘控制’的意義”[3]。可見,杜威筆下的“指導”多為一種方向性的指引,慎用甚至反對加入“控制”的因素,因為這是違反人的本能與天性的。然而,隨著時代的變化,“direction”一詞的用法也逐漸發(fā)生變化,“direction”更加強調用命令式的方式指明方向,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控制”的意味更為濃厚。因此,現代意義上的學生發(fā)展指導,多用“guidance(輔導)”或“counseling(咨詢)”。
(三)指導:現代學校教育的基本職能
教育史學界普遍認為,學生指導最先源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職業(yè)指導,西方學者托爾斯頓·胡森就明確指出,學生指導是“在美國興起和發(fā)展的產物”[4]。從最初的職業(yè)指導,到生涯指導,再到生活指導、學業(yè)指導、心理指導,經過近百年的發(fā)展,指導逐漸發(fā)展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學校工作系統,成為學校教育的專職部門。在美國,中小學設有學校指導辦公室,有專業(yè)的咨詢師或咨詢人員;全國設有學校指導人員協會(the American school counselor association,ASCA),負責指導人員的管理與繼續(xù)教育工作;大學設有“指導與咨詢”專業(yè),負責培養(yǎng)專職的中小學指導人員。指導逐漸成為和教學、管理并重的現代學校三大職能之一。與教學、管理不同,指導具有特殊性,它面向具體的個體、具體的問題,提供個性化的建議,指向是學生個體的個性化、自主發(fā)展。
(四)指導:高中教育功能發(fā)揮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中階段教育是學生個性形成、自主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決定學生今后不同生活道路的關鍵時期。加強開展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工作,對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具有特殊意義。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礎教育,但又是對大學具有高適應性的基礎教育,需要有意識地發(fā)展每一個高中生的“大學知識”,并滿足一部分學生從事“大學先修學習”。[5]2010年,鑒于美國高中教育出現的新問題和信息時代、知識社會的新需要,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改革藍圖》中呼吁,“我們要設定一個清晰的目標:每一個高中生都應當從高中畢業(yè),為大學和職業(yè)生涯做好準備,無論其收入、種族、民族或語言背景、或是否殘疾”。就我國而言,有學者認為,普通高中教育的三類工具價值——大學準備、職業(yè)準備和社會生活準備,顯然是彼此關聯、相互融合的。一方面,發(fā)展生涯規(guī)劃能力和參與公民生活的意識和能力不僅有助于更明智地為大學做準備,而且也是大學教育
的重要目的。另一方面,幫助學生發(fā)展“大學知識”,并最終在大學教育中獲得成功,顯然能促進職業(yè)和社會公民生活準備。因此,普通高中“連接學習”的三個有機構成——“大學學習”、“工作學習”和“公民學習”是融為一體的,需要整體設計。[6]那么如何整體設計,如何讓三類“學習”融為一體,必須借助系統的學生指導體系。我國《教育規(guī)劃綱要》也明確指出,要建立學生發(fā)展指導制度,加強對學生的理想、心理、學業(yè)等多方面的指導。高中階段教育面向的是一群15-18歲的青少年,他們正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而且面臨著升學與就業(yè)的選擇,需要對長遠的職業(yè)生涯做出規(guī)劃,需要認識自己、認識社會、認識職業(yè)和認識專業(yè)。在高中大學銜接背景下,也亟需從學習思維方式上得以轉變,學會選擇,學會取舍,學會判斷,學會思考??梢姡咧薪逃δ艿陌l(fā)揮,指導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總之,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作為現代學校教育的專門職能,借助系統的咨詢理論與指導體系,通過受過專職訓練的專業(yè)咨詢指導人員,對高中生實施的學業(yè)、生涯、心理等全方位的咨詢與輔導,引導學生走向正確人生道路教育方式。
美國高中一般沒有固定的班級,也無固定的班主任,但一般高中都會有豐富的課程、社團活動供學生選擇。在美國知名學術型高中,如布朗克斯科學高中以培養(yǎng)理科特別是物理學科科技人才著稱,高中生會提前根據選修課程初步形成未來職業(yè)發(fā)展方向,并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以及大學申請;在美國占絕大比例的綜合高中都是以大眾型的終結性教育為主,職業(yè)定向與職業(yè)準備非常重要;高中生通過選修AP課程,可以提前做好將來從事的98項職業(yè)領域與46門大學專業(yè)做好準備。[7]這都與美國高中的指導體系密不可分,學生指導教師(counselor)在整個指導體系中處于重要位置,從選課、學習目標制定、學術成績要求、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求職技巧、大學申請以及到推薦信、社團活動、志愿活動都需要他們的全程參與和指導??傮w而言,學生指導涉及到學業(yè)指導、生涯指導、生活指導等幾大方面,而且指導人員隊伍進一步走向專業(yè)化與多元化,除了專業(yè)學生指導教師,還有心理學專家、家長等社會工作者都積極參與到學生指導的隊伍中來,大大提高了高中學生指導的專業(yè)性與有效性,而且這些指導具有顯著的個性特征,可以根據學生個人問題作出回應與評判,使得高中生在面臨抉擇時能夠獲得專業(yè)、可靠的支持。
在我國,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工作起步比較晚,且主要是學校的自發(fā)行為與零星實踐。概括而言,目前學生指導主要涉及心理輔導、學業(yè)輔導、生涯輔導、生活輔導等方面的內容,但在體系上尚不健全,未形成完善制度。而且指導人員組成上大多以兼職老師為主,缺乏專業(yè)性與時效性。大學先修課程對于高中生而言,不僅是學習知識內容的加深,更是學習思維方式的提前適應與轉變,還是職業(yè)生涯的預備與定向,對于基礎教育階段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而言,更是有重要的價值。因此,完善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工作不僅是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保證大學先修課程效果與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的應有之意。
(一)轉變育人觀念
教育的改革首選是觀念體制的變革,然后才是方法技術的創(chuàng)新的問題,倘若那些牽涉到教育愿景的基本問題不解決,卻一味沉迷于技術層面的追求,其實是毫無價值的,甚至可能適得其反。[8]長期以來,我國普通高中性質定位與角色扮演上都是比較模糊的,這是造成高中成為“教育重災區(qū)”、“千校一面、萬人一書”的重要原因。高中教育的改革首先要厘清高中教育的性質與功能定位,新時期高中教育改革的方向應該是尋求共同性與多樣性的平衡,一方面讓學生形成這一階段的核心素養(yǎng),另一方面要創(chuàng)設多樣的選擇機會,讓學生做出選擇,保證人人卓越。對于學生發(fā)展指導而言,要緊緊圍繞高中教育改革的方向,讓指導成為一種常態(tài),深入學生內心,成為最具有教育性的教育活動。學生發(fā)展工作并非學校教育工作的點綴與“面子工程”,而應該成為學生選擇課程、選擇社團活動、選擇職業(yè)規(guī)劃以及選擇大學、專業(yè)時最專業(yè)的依靠。
(二)強化政府責任
目前,我國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工作的滯后與政府責任缺失有密切的關系。無論是在美國還是我國香港,學生發(fā)展指導是作為一個龐大的體系得以存在的。如香港學生發(fā)展指導支持策略是政—官—
?!小!獛煹暮献鳠o間式的配合,這不僅保證了指導的專業(yè)性更讓指導成為一套體系。對于我國而言,專職的學生發(fā)展指導教師無從培養(yǎng),從美國等西方發(fā)達國家而言,學生指導教師一般要具有碩士學位,在高校學科專業(yè)目錄中有學術指導與咨詢這一專業(yè)。學生指導教師不僅具有心理學、教育學專業(yè)知識,而且也接受過咨詢、人力資源規(guī)劃、人際關系學等理論學習與實踐、實習經驗。此外,學生指導教師的進修、培訓、編制、職稱晉升、學生指導相關的硬件配套設施等方面的問題也需要相關政府部門從根本上加以理順,并逐步形成制度化與法制化,構建適合我國普通高中的學生發(fā)展指導體系。
(三)強化研究,創(chuàng)新指導模式
學生發(fā)展指導工作是一項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目前,我國對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的理論研究工作尚處于起步與引介階段,結合我國新時期高中教育性質、任務與培養(yǎng)目標的相關研究還比較少。要厘定學生發(fā)展指導的內涵,學生發(fā)展指導除了《教育規(guī)劃綱要》提出的學業(yè)、心理、生涯指導外,它更是學校行為的全方位指導行為,至少包括生命、事業(yè)與發(fā)展的指導,學校要制定全方位學校輔導課程與輔導計劃,并配備相關的專業(yè)人員來支持。此外,學生發(fā)展指導是常規(guī)工作,針對所有學生而不是問題學生。指導所要達到的目標在于輔導學生統整自我、認識環(huán)境、適應社會,并能正確選擇升學或就業(yè)方向。對于指導層次而言,主要有三種:一是發(fā)展性輔導,針對學生身心發(fā)展進行一般性的指導;二是介入性指導,針對適應困難或瀕臨行為偏差學生進行專業(yè)輔導與咨詢;三是矯正(治療)性指導。高中要進一步完善學生發(fā)展指導的相關實踐與試點,使其更加系統、制度化,學校應專門成立學生發(fā)展指導委員會與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完善相關的人員管理、培訓、經費、指導規(guī)章等制度建設。學校主要領導擔任指導委員會的主任,學生發(fā)展指導中心除了專職人員以外,應該廣泛吸收學生導師、任課教師、班主任老師以及課程開發(fā)人員,讓指導走向全員、全時空。
[1]浙江省高校面向普高學生開發(fā)開設大學先修課[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0-23/ 4270699.shtml,2014-06-02.
[2][3][美]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30.
[4]楊光富.國外中學學生指導的實踐與特色[J].全球教育展望,2011,(2):68-72.
[5]張華.普通高中課程方案修訂的研究報告(未出版)[R].2013:45-46.
[6]張華.論我國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質與價值定位[J].教育研究,2013,(9):67-71.
[7]AP-Research[EB/OL].https://apstudent.collegeboard.org/apcourse/ap-research,2014-06-07.
[8]胡惠閔,周坤亮.關注高中課程改革的根本性問題——鐘啟泉教授訪談[J].全球教育展望,2012,(11):3-7.
(責任編輯:趙曉梅;責任校對:楊 玉)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School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 Student-development Guidance:Why?What?
WANG Yuguo
(China Education Scientific Reseav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8)
The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 in high school is closely linked together with the practice of exploration and diversification policy of high school,also is an important part to realize high school“selective”education.Student-development guidance is the basic function of modern school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education and also is an integral part of functioning.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development guidance in high school needs to further change the education concept,to strengthen the government’s responsibility,to clarify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development guidance,to strengthen theor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e guiding model,to promote the practice and experiments in high schools.
Chinese 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student-development guidance;high school diversification;high school
G649.21
A
1674-5485(2015)04-0091-05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2013年度公益金課題“我國城市普通高中學生發(fā)展指導現狀調查研究”(GY2013XDY94);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普通高中多樣化發(fā)展研究”(10JZD0037)。
王玉國(1983-),男,山東萊蕪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鄞州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qū)專家組成員,博士,主要從事基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