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文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淺析新媒體時代是孕育流行文化的溫床
陳淑文
(解放軍南京政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00)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也在不斷地更新?lián)Q代,網絡媒體、手機媒體、數字電視以及隨之衍生出的高科技產品不斷與大眾見面,可以說我們已經迎來了新媒體時代。每個時代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形態(tài),在這樣一個全球信息互通的新媒體時代,符合大眾口味的流行文化正在不斷醞釀而生。
新媒體時代;流行文化;溫床
新媒體概念最初是在1967年,由美國哥倫比亞廣播電視網技術研究所所長戈爾德馬克提出。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則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它是數字技術支撐體系下出現(xiàn)的新的媒體形態(tài),相對于廣播、電視、報紙以及雜志四大傳統(tǒng)意義上的媒體,被形象地稱為“第五媒體”。在今天網絡等高新科技不斷成熟的基礎上,新媒體的發(fā)展“勢不可擋”,可以說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媒體的時代。
世界文化是豐富多樣的,每個時代也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今天,新媒體已經覆蓋全球,在這樣一個時代,“文化”已經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在各個民族世代延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人們創(chuàng)造與積淀出的各具特色的文化,媒介的全球化進程加快了個人與世界的聯(lián)系,也加快了人類文明與文化之間的滲透與融合,符合大眾口味的流行文化正在不斷醞釀而生。
什么是流行文化?“我們可以說流行文化在廣義上是指被一個社團廣泛分享的信仰、行為和將它們組織在一起的事物?!保?]通俗地講,流行文化是社會上大多數成員能夠參與,并以物質或非物質的形態(tài)顯現(xiàn),可以表現(xiàn)出這個時代人們的心理狀況與價值取向的一種社會文化。流行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tài)已經成為當代人類生活中重要的現(xiàn)象,與“時尚”、“時髦”、“潮流”等密切相關的流行文化,在新媒體的滋養(yǎng)下,正在向全球迅速蔓延。
“流行”一詞在《辭?!分械慕忉屖牵骸把杆賯鞑セ蚴⑿幸粫r”,顧名思義,流行文化就是在一定的時期內迅速傳播或盛行的一種文化。在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主要有四大特征:互動性、快捷性、大眾性、多元性。[2]由新媒體造就的時代是海量信息可以及時,甚至是同時被全球大眾互通共享的時代。
當今社會,人們的生活節(jié)奏不斷加快,這直接導致大部分社會人處于一種浮躁的生活狀態(tài),人們不再有時間細細品味那種有深度的、有內涵的“文化”,他們的興趣指向了帶有娛樂性的、能放松心情以及能盡快跟上時代節(jié)奏的“快餐”文化。
新媒體進行信息傳播不僅具備交互性特點,其操作也十分便利,這保證了它能夠高效地批量生產各種滿足人們的信息和娛樂需求的文化,而這正好迎合了人們在休閑娛樂時間碎片化的情況下,對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新需求。
形式多樣的新媒體,使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信息互動中,每一名參與者都可以通過各自的平臺與他人進行互通交流,這樣,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傳播信息的主體。而主體并不是單一的,他們有著個性化和獨特的社群化特點,于是,在人與人、人與社群,甚至是社群與社群的交流中,不同的思想觀念互相碰撞與交流,由之產生的新觀念或新思想將被彼此接受,以此為基礎,再通過與其他人(社群)的交流,或者只是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提供的平臺進行信息發(fā)布,便可為世人所知,進而迅速變成大眾所接受的一種流行文化。
一個東西想要流行起來,前提是能被大多數人所熟知且接受。因此,文化要流行,必須在短時間內突破各種限制,包括地域和民族文化或者個人差異帶來的局限性。
媒體是人類文化傳播的必要手段,其進步與應用也不斷使文化的傳播途徑得到優(yōu)化。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顛覆了傳統(tǒng)的傳播方式,信息的傳遞突破直線型的、單方向的傳播,取而代之的是交互式、網狀發(fā)散型傳播,這種新的傳播方式理所當然使信息傳播速度有了質的飛躍。
新媒體借助其互動性、共享性等特點,使廣大受眾能夠積極參與其中,進而為流行文化的傳播推波助瀾。另外,新媒體大大拓展了文化傳播平臺與渠道的組合方式。雖然是新媒體時代,可時代的包容性,讓新舊媒體得以共存,這帶來了一種優(yōu)勢互補與良性互動的效果,由于多種渠道的不同組合,信息傳播效果得到極大提高,信息資源的利用率也大幅上升,而為大眾所推崇的流行文化便能夠以全覆蓋、全時段的方式有效達到全世界的各個目標人群。
流行文化借助于孕育其產生的那個時代里先進的媒介工具進行傳播和發(fā)展,新媒體時代正是憑借具備高新科技的媒介工具,使流行文化的復制成本逐漸降低,并讓它的復制效率不斷提高。流行文化的復制以驚人的速度擴張,同時,它憑借自身易于溝通與理解的表現(xiàn)方式、較強的感染力,以豐富的多媒體形式展示的內容吸引著眾多的眼球,進而在這個人類互動達到前所未有暢通的新世界不斷向外延伸。
流行是人們對某種行為、生活方式的隨從和追求,它“迅速傳播或盛行一時”,因為流行是在一定時期內的社會現(xiàn)象,所以具有典型的時效性,它不是靜止的文化,有人說它是“奔跑的文化”。
在信息高速流通的時代,堪稱經典的東西已經越來越少,即便是流行的事物,其生存周期也在不斷“縮水”,文化也不例外。換句話說,流行文化的更新速度將得到進一步加快。前面提到,由于新媒體的快捷性和互通性、共享性,流行文化的生產周期大大縮短,相應地,其更新周期也在大大縮短。
更新,意味著先前事物的消亡。流行文化的更新正是由于當前的流行形式或者內容已經無法滿足人們的共同需要。試想,文化的發(fā)展必然帶動整個社會不斷推進,社會的進步反過來又滋生出人們新的追求與需求,于是新一輪的文化交流又開始發(fā)生,新的流行文化因此“面世”,也就代表舊的流行文化將漸漸消亡。
新媒體時代,多元的文化有更多的機遇進行對接和交流,新媒體的快捷性及普及性,可以將人們在社交網絡中傳遞的潛在的“流行”得到快速、廣泛的傳播與滲透??梢哉f,新媒體時代,從來不乏流行的“流行文化”。在信息傳播需要通過“飛鴿傳書”或者騎馬接力,抑或是電報、電話聯(lián)系的年代,流行文化的更替是“一浪接一浪”,如今,卻是“一浪蓋過一浪”。
這里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如果沒有新媒體,很多“流行”便不可能像今天這樣如此迅捷、廣泛地流行,甚至很難為人所知。新媒體時代不僅為流行文化生產準備了肥沃的土壤,還為流行文化的發(fā)展、蛻變提供了豐厚的營養(yǎng)。
[1] 黃會林,尹鴻.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502.
[2] 牛錫明.新媒體時代的金融品牌戰(zhàn)略[Z].第六屆中國金融品牌論壇,2010.
[3] 呂天嬌.流行文化的媒體制造[D].吉林大學,2007.
[4] 孫宜君,王建磊.論新媒體對文化傳播力的影響與提升[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2.
[5] 陳皓.社會化媒體在流行文化中的角色[J].青年記者,2012(6).
[6] 阿蘭·斯威伍德(英).大眾文化的神話[M].馮建三 , 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3.
[7] 黃會林,尹鴻.當代中國大眾文化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8] 唐緒軍,吳信訓,黃楚新,劉瑞生. 2014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fā)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G206.2
A
1674-8883(2015)18-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