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 林, 張國玲, 高淑英, 楊貴梅, 梅 靜
(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精神科, 北京 昌平區(qū) 100208)
精神分裂癥是危害人類健康的最常見的重性精神疾病之一,我國精神分裂癥占精神病??漆t(yī)院住院患者的50%以上[1],本研究通過探討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從而為精神科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確診的住院或門診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147人,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患者92例,氯丙嗪組55例。納入標準:①符合DSM-4關于精神分裂癥的診斷標準;②年齡18-60歲;③接受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至少2周時間未服用任何抗精神病藥物;④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軀體健康,沒有肥胖、飲食障礙、糖尿病、高血壓或其他代謝性疾病,血糖、血壓、血脂正常;⑤簽署書面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有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和血液、內分泌系統(tǒng)病變者;②合并有腫瘤的患者;③直系親屬中有人在40歲以前患有原發(fā)性高血壓者;④沖動興奮不合作者;⑤有嚴重自殺觀念。
1.2 研究設計與指標測定:采用病例對照研究方法,收集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信息,并測定患者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前和治療一年后腰圍、體質指數(BMI)、血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紅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等信息。
1.3 代謝綜合征的判定標準:BMI≥24,或腹部肥胖(男腰圍>85cm,女腰圍>80cm);BP≥130/85mmHg或高血壓已確診;TG≥1.7mmoL/l;HDL<1.03mmoL/l(男)或<1.29mmoL/l(nv);空腹血糖≥6.1mmoL/l或糖尿病已確診。以上指標具有3項或3項以上陽性者即可診斷為代謝綜合征陽性[2]。
1.4 資料錄入及分析:調查問卷數據采用Epi Data3.0軟件進行錄入,核對無誤以后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分析。采用SPSS19.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的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用例數(百分比)表示。檢驗水準取雙側=0.05。
2.1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與氯丙嗪組的一般情況:本研究共納入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患者92例,其中氯氮平45例、利培酮36例、喹硫平8例,奧氮平2例,阿立哌唑1例;氯丙嗪組55例。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男性60例,女性32例,平均年齡(32.38±12.57)歲,對照組男性27例,女性28例,平均年齡(30.59±13.32)歲,兩組人群在性別、年齡等方面比較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由此可見選取的兩組資料均衡性較好,具有可比性。隨訪1年后,失訪25人,其中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失訪12例,氯丙嗪組失訪13例,兩組失訪率沒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2.737,P=0.098)。
2.2 1年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與氯丙嗪組代謝綜合征異常發(fā)生率比較:隨訪滿1年后,對兩組病例進行隨訪,發(fā)現兩組均有病例發(fā)生了腹部肥胖、BMI≥24、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甘油三脂血癥、低HDL血癥、高血壓、代謝綜合征,其中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分別達到 31.25%,38.10%;兩組病例在 BMI≥24、高血壓上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4.307,P=0.038;χ2=6.857,P=0.009),且氯丙嗪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 BMI≥24、高血壓。未發(fā)現兩組病例在腹部肥胖、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甘油三脂血癥、低HDL血癥、代謝綜合征等方面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3 1年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與氯丙嗪組代謝綜合征異常指標比較:隨訪滿一年后,兩組均有病例出現腰圍、BMI、糖化血紅蛋白、舒張壓、收縮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膽固醇、甘油三酯、HDL異常;兩組病例在BMI、糖化血紅蛋白、舒張壓、收縮壓方面有統(tǒng)計學差異(t=2.319,P=0.022;t=2.291,P=0.024;t=2.406,P=0.019;t=2.109,P=0.039),未見兩組病例在腰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膽固醇、甘油三酯、HDL等方面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2。
表1 1年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與氯丙嗪組代謝綜合征異常發(fā)生率比較 n(%)
表2 1年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與氯丙嗪組代謝綜合征異常指標比較±s)
表2 1年后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與氯丙嗪組代謝綜合征異常指標比較±s)
變量名 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組 氯丙嗪組 χ2值 P值88.37 ±10.39 84.38 ±15.16 1.528 0.132 BMI 22.97 ±4.12 24.85 ±4.50 2.319 0.022空腹血糖 5.54 ±1.86 5.15 ±1.50 1.173 0.243餐后2h 血糖 7.88 ±2.52 7.56 ±2.80 0.641 0.523糖化血紅蛋白 5.82 ±0.68 5.54 ±0.56 2.291 0.024膽固醇 4.78 ±0.89 5.02 ±0.92 1.399 0.164甘油三酯 1.74 ±1.08 1.52 ±0.96 1.110 0.269 HDL 1.04 ±0.36 1.05 ±0.28 0.169 0.866舒張壓 77.25 ±10.89 84.50 ±17.86 2.406 0.019收縮壓腰圍118.50 ±11.80 130.25 ±17.20 3.964 0.001
隨著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在臨床的廣泛應用,其與代謝綜合征之間的關系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引起代謝綜合征的機制目前還沒有定論,有研究[3,4]認為其與5-羥色胺、M 受體、去甲腎上腺素、組織胺等單胺類神經遞質的阻斷有關,因為這些單胺類神經遞質阻斷后,可以起到鎮(zhèn)靜、增強食欲、引起饑餓感的作用,這樣就使得患者運動減少,攝入食物增加,能量積累增多,從而導致引起肥胖、胰島素抵抗等癥狀,進而引起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糖脂代謝異常。也有研究[5]認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可以降低副交感神經對細胞活性的調節(jié)作用,從而也可以引起患者發(fā)生代謝綜合征的危險。還有研究認為藥物本身就導致患者肥胖并產生胰島素抵抗,進一步發(fā)生血脂代謝障礙,從而引起代謝綜合征。本研究通過探討常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代謝綜合征的相關性,從而為精神科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本研究發(fā)現隨訪滿一年后,對兩組病例進行隨訪,從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率看,兩組均有病例發(fā)生了腹部肥胖、BMI≥24、糖尿病、糖耐量異常、高甘油三脂血癥、低HDL血癥、高血壓、代謝綜合征,其中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率分別達到31.25%,38.10%;從代謝綜合征異常指標看,兩組均有病例出現腰圍、BMI、糖化血紅蛋白、舒張壓、收縮壓、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膽固醇、甘油三酯、HDL異常;從以上分析結果可以看出,使用一年的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和傳統(tǒng)的抗精神病藥物氯丙嗪,均可以導致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體重超重、糖脂代謝異常、血壓升高,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率超過30%,比普通人群的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率明顯增高[6],這與張靜等[7]的研究結果相近。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首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有相關性。
本研究還發(fā)現隨訪一年后,從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率看,兩組病例在BMI≥24、高血壓上有統(tǒng)計學差異(χ2=4.307,P=0.038;χ2=6.857,P=0.009),且氯丙嗪組患者更容易發(fā)生BMI≥24、高血壓。從代謝綜合征異常指標看,兩組病例在BMI、糖化血紅蛋白、舒張壓、收縮壓方面有統(tǒng)計學差異(t=2.319,P=0.022;t=2.291,P=0.024;t=2.406,P=0.019;t=2.109,P=0.039)。提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傳統(tǒng)的抗精神病藥物在引起B(yǎng)MI超標、高血壓發(fā)生上有統(tǒng)計學差異,這與張少平等[8]的研究結果不同,張少平等認為非典型抗精神病藥與傳統(tǒng)抗精神病藥之間代謝綜合征發(fā)生率差異并無顯著性,可能與本研究選取的研究對象數量少有關。
[1] 張云淑,司天梅,栗克清,等.2006年我國十省市抗精神病藥聯合用藥情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精神科雜志,2012,45(4):207-212.
[2] 胡浙芳,章榮華,黃李春,等.四種代謝綜合征診斷標準在浙江省城市人群中應用情況的比較[J].中華預防醫(yī)學雜志,2014,48(6):507-511.
[3] 潘雨晴,馮雍,李曉婷,等.谷氨酸受體基因功能多態(tài)性與精神分裂癥的相關研究[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3):225-227.
[4] 徐瑋,王本芳,宣玲,等.冠心病、高血壓患者的心率變異性及心律失常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0,8(5):598-599.
[5] 別懷璽.精神分裂癥患者心率變異研究現狀[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12,18(2):189-191.
[6] Manu P,Correll C.U,Wampers M,et al.Insulin secre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clozapine,olanzapine,quetiapine and risperidone[J].Schizophrenia Research,2013,143(2/3):358-362.
[7] 張靜.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性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2):47-48.
[8] 張少平,方芳,陳銀娣,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相關代謝綜合征隨訪研究[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9,22(3):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