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芬
(韓家壩小學 貴州貴陽 551404)
論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楊祥芬
(韓家壩小學 貴州貴陽 551404)
小學生通過廣泛閱讀,不僅能夠豐富語文知識、拓寬知識眼界、提高人文素養(yǎng),還能夠提高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促進自身綜合能力的提升。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小學生閱讀的效率和質量。
小學生 閱讀能力 培養(yǎng)
本文從“革新教學理念激發(fā)閱讀興趣”、“加強學法指導掌握閱讀技巧”和“鼓勵拓展閱讀營造閱讀氛圍”三方面,探討如何改革教學方法,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小學生的閱讀往往缺乏目的性和自律性,“興趣”是引發(fā)他們閱讀動機的最直接因素。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該革新教學理念,從學生的興趣出發(fā),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例如,在針對《桂林山水》這篇課文的閱讀教學中,剛開始學生對于大篇幅的景色描寫沒有太大的興趣,對于作者所抒發(fā)出來的感情也難以產(chǎn)生共鳴。針對這種情況,我轉變了教學理念,放棄教師機械講解、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從學生的興趣入手,開展閱讀訓練:
首先,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我給學生們展示了“米粉”、“桂花糕”、“柿子餅”等頗具桂林特色的美食的圖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對桂林這個城市的興趣;
其次,在課文朗讀環(huán)節(jié),我給學生準備了桂林的旅游宣傳片,讓學生一邊朗讀課文,一邊對照宣傳片內(nèi)容,對桂林風光有直觀的認識;
再次,在課文講解環(huán)節(jié),我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法,給學生提出問題:朗讀完課文之后,讓你們用課文中的三個字來形容漓江的水,你們會選用哪三個詞?學生們通過之前的朗讀,已經(jīng)對文章有了比較深入的理解和感情上的共鳴,能夠異口同聲的回答出“靜、清、綠”;繼而我又讓學生用三個字形容桂林的山,學生們在成功回答出前一個問題,受到鼓舞之后,更加踴躍發(fā)言“奇、秀、險”。[1]
最后,在課后延伸環(huán)節(jié),我讓學生們思考:我們的家鄉(xiāng)最富特色的景觀都有哪些?如果讓你用三個字來概括,你認為是哪三個字?
通過革新教學理念,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diào)動學生在閱讀訓練中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力,提高了閱讀教學的效率,培養(yǎng)了學生的閱讀能力。
教師要培養(yǎng)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就要加強學法指導,幫助學生掌握閱讀技巧、提高閱讀效率。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學生的閱讀技巧:
(一)優(yōu)選書籍
閱讀的過程,是讀者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的過程,是感悟書籍中的真、善、美的過程。因此,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的第一步,就是要提高學生對于書籍的鑒賞能力,幫助他們區(qū)別精華與糟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主動推薦的方式,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有利于他們身心發(fā)展的書籍,陶冶學生情操、提高閱讀品質;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加強閱讀講解與訓練,讓學生從詞匯、句法、語言、結構、立意等各個方面提高對文章的鑒賞能力,主動鑒別哪些是好的書籍,哪些是壞的書籍,提高閱讀的自律性和自主性。例如,針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每周為他們推薦2到3篇詩歌、短文、童話故事等閱讀材料,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而針對高年級的學生,就可以讓他們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并定期在語文課堂上分享閱讀心得,拓寬學生閱讀選擇渠道的同時,也方便教師對學生閱讀內(nèi)容進行把關,確保學生從健康的、積極的閱讀材料中汲取知識養(yǎng)分、培養(yǎng)閱讀能力。
通過教師推薦與學生選擇相結合的方式,并加以閱讀講解與訓練,不僅保障了學生的閱讀品質、滿足了學生的閱讀需求,也提高了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促使學生閱讀能力的迅速提升。
(二)詳略得當
閱讀分為精讀和略讀,教師要指導學生針對不同的情況,靈活選用這兩種閱讀方法,在確保閱讀質量的同時,提高閱讀效率。例如,在讀《西游記》等文學名著的時候,每個章節(jié)、每一句話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學內(nèi)涵和文化知識,需要學生運用精讀法,字斟句酌,細細品讀,才能領會其中的奧妙;而針對一些新聞、電影簡介等內(nèi)容,只需要了解大概信息即可,則應該運用略讀法,迅速掌握文字的中心思想和表面信息。
通過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的方式,增大了閱讀容量,提高了閱讀效率,培養(yǎng)了小學生提取信息、獲取知識、感悟情感、品味語言等多方面的閱讀能力。
(三)讀書筆記
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的初級階段為“記憶”,中級階段為“思考”,高級階段為“領悟”,教師可以利用讀書筆記的形式,引導學生實現(xiàn)這三個階段的過渡:
首先,佳句摘抄,加深記憶。對于小學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在閱讀中應該養(yǎng)成隨時摘錄的好習慣,在閱讀中遇到喜歡的句子、不懂的問題、有用的知識等,都可以記錄在筆記本上,方便日后的回憶與鞏固。例如,學生在閱讀《小王子》的時候,認為“星星發(fā)亮是為了讓每一個人有一天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星星”這句話很有哲理,可以在以后的寫作中進行引用,就可以摘錄下來,隨時翻看,加深記憶。
其次,讀書思辨,加深思考。學生在閱讀中只有不斷思考,才能最大限度從閱讀中汲取養(yǎng)分,獲取知識。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在思考中閱讀,培養(yǎng)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例如,學生在閱讀《木偶歷險記》的時候,一邊閱讀一邊在思考很多問題:匹諾曹想什么辦法能從玩具國跑出來?怎么能說服大鯨魚放了他?為什么他一說謊鼻子就變長?作者想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小學生將閱讀與思考結合起來,不僅提升自身的思辨能力和學習能力,也能夠逐漸掌握閱讀的重點和技巧,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最后,讀后感想,加深領悟。教師鼓勵學生在閱讀結束后,書寫讀后感,對于閱讀內(nèi)容進行總結、提煉和升華,在深刻領悟作者思想和情感的基礎上,形成自我的認知和感受。例如,在閱讀完《小飛俠彼得潘》之后,有同學根據(jù)書籍內(nèi)容抒發(fā)了自己的感受:我們每天放學之后被父母逼迫學習鋼琴、書法、繪畫等“才藝”,好像主人公“溫蒂”一樣被剝奪了童年的自由和快樂。我向往自己也能像“小飛俠”一樣,長出自由的翅膀,廣闊天地,任我翱翔。學生通過書寫讀后感,能夠提高自身對閱讀材料的領悟能力,而教師通過閱讀學生的讀后感,能夠了解到學生真實的想法和感受,這是培養(yǎng)學生領悟能力和寫作能力的過程,也是師生思想溝通融合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手段。
教師應該為學生營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例如,教師可以在班級通過組建“讀書角”、召開“讀書分享班會”、組織“讀書演講比賽”等多種形式,將閱讀這一良好習慣滲透到班級文化和學生生活當中,養(yǎng)成學生熱愛讀書、善于讀書、勤于讀書的好習慣,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我們一定要重視對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讓閱讀成為小學生知識海洋乘風破浪的風帆與船槳,指引學生求知探索、健康成長。
[1]陳敏.筒論在新課標指導下語文閱讀教學課堂的變化[J].新課程(教育學術),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