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穎
旅游文本英譯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譯補償
——以江西旅游景點英譯為例
□張穎
旅游文本是外國游客了解、選擇景點的重要參考資料。旅游文本的翻譯是一種跨文化交流活動,其翻譯過程不是單純的語言轉(zhuǎn)換過程,而是文化間的交流活動。旅游文本英譯中文化缺省現(xiàn)象的存在,更加凸顯了翻譯補償策略研究的重要性。通過對江西省幾個著名景點的宣傳文本進行探討,分析文化缺省現(xiàn)象,并提出翻譯補償策略,以實現(xiàn)旅游文本的宣傳效果。
旅游文本文化缺省翻譯補償
從廣義上講,旅游文本包括一切與旅游相關(guān)的文本資料,它主要具有兩項功能:一是傳遞信息,二是施加影響、誘導(dǎo)行動(朱燦燦,2013:12)。換言之,旅游文本作為宣傳類文本,不論是中文還是英文,都需要讓潛在的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的基本情況、相關(guān)服務(wù)和特色文化,以達到信息傳遞和吸引游客的目的。對于游客來說,他們希望通過閱讀文本獲得游覽目的地的信息。但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對所提供的信息有不同的需求,這就決定了英漢旅游文本的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語言風(fēng)格的差異
東西方在社會歷史、文化傳統(tǒng)、思維方式和審美情趣等方面截然不同,旅游文本在語言風(fēng)格上自然要考慮雙方讀者的感受,采取恰當(dāng)?shù)谋硎龇绞健?/p>
漢語旅游材料在表述上注重辭藻、韻律,結(jié)合景點的文化歷史背景,多采用四字成語以及排比、對偶句式,讀起來瑯瑯上口。其中,對自然景觀的介紹,重視優(yōu)美的寫意,或者采用豐富的想象力給景觀增添神秘色彩,讀起來或詩意盎然或浮想聯(lián)翩。英文旅游材料重視“人情味兒”,常常會出現(xiàn)諸如“您現(xiàn)在所處的位置……”“最佳觀賞時間是……”此類貼心的提示,用詞和句法偏口語,簡潔樸素,避免啰嗦重復(fù);其在介紹景點具體情況時,通常采用簡單敘述法,三言兩語道清楚,對景點介紹追求客觀、中肯,達到信息傳遞的目的即可。
除此之外,中西方人民對待宣傳材料的態(tài)度也是決定其內(nèi)容的因素之一。不難發(fā)現(xiàn),英語旅游文本突出信息的客觀性,漢語旅游文本在撰寫時加入主觀色彩,呼吁性極強。
(二)信息容量的差異
中國經(jīng)典故事層出不窮,許多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對中國人來說耳熟能詳,但是外國游客并不一定了解。我國的旅游景點,不論是自然景觀還是人文景觀,大多與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和社會風(fēng)俗有關(guān),借用古文,引經(jīng)據(jù)典,中國游客固然能輕而易舉地理解其中奧妙,但是外國游客可能會因為錯綜復(fù)雜的人名、地名、朝代等因素而感覺晦澀難懂,降低他們旅游的積極性。
所以,英漢旅游文本并不一定包含相同的信息內(nèi)容。旅游材料在英譯的過程中,譯者有必要在尊重原文的基礎(chǔ)上,適當(dāng)修改,對其中特殊的內(nèi)容進行特殊的翻譯。
中國歷史悠久,幅員遼闊,數(shù)不勝數(sh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承載了深厚的歷史文化氣息。旅游文本和文化緊密相關(guān),在翻譯過程中,文化信息的轉(zhuǎn)換往往會因為中國人自身的文化背景而忽略了外國游客的認知。這就是文化缺省現(xiàn)象。它是指同一文化背景的人在交流中對雙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忽略,這種現(xiàn)象是跨語言交際的一大障礙。在翻譯旅游文本時,由于源語讀者和目標(biāo)語讀者生活在不同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具有不相同的文化背景知識,因此,對原文讀者來說是顯而易見的文化背景知識,對于目標(biāo)語讀者就構(gòu)成了文化缺省成分(王大來,2004:69)。漢英文本之間可能會存在大量的文化缺省因素,可歸類為:歷史景點和歷史人物、傳統(tǒng)概念和信仰、社會風(fēng)俗和文學(xué)作品。這些缺省內(nèi)容可能導(dǎo)致翻譯文本缺失民族特點,損害旅游景點的形象,切斷文化的關(guān)聯(lián)意義,影響漢語旅游資料信息的傳遞和潛在游客的興趣(張富莊,2013:6)。
鑒于目標(biāo)語讀者文化背景知識的差異性,以及英漢旅游文本本身的差異性,如果譯者不針對文化缺省現(xiàn)象進行翻譯補償,游客就不能完全理解原意,將無法達到旅游文本預(yù)期的目標(biāo)。所以,譯者在對旅游文本進行翻譯時,要充分挖掘文本內(nèi)文化缺省現(xiàn)象的深層含義,以采取相應(yīng)的翻譯補償策略。
針對英漢旅游文本的差異性以及東西方文化背景下讀者的理解差異,翻譯補償策略是解決文化缺省現(xiàn)象的理想方法。Newmark認為,補償是翻譯的一種手法,補償主要是用來彌補譯文在語義、聲音效果、修辭及語用效果等方面的缺省,而且譯文可以在不同于原文的語句中再現(xiàn)這種效果。在英譯旅游文本時,譯者通過運用多種補償策略將缺省的背景知識恰當(dāng)?shù)貍鬟f給譯語讀者,同時又可以保持原文的真實性。通過分析江西省的幾處景點和文化人物簡介的英譯文本,得出具體策略如下:
(一)歸化法
文化在輸入時,應(yīng)該傾向于歸化,以保護本族文化的純潔性;但文化的輸出應(yīng)該傾向于異化,以促使本族文化的外介,擴大本族文化的影響(李建軍,2012:107)。英譯旅游文本,屬于文化的輸出,在翻譯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和社會風(fēng)俗上,應(yīng)該在簡單易懂的基礎(chǔ)上積極采取歸化法。例如:
(1)江西歷史悠久,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淀,加上地處南方,處處山清水秀,是一個典型的“魚米之鄉(xiāng)”。
譯文:Jiangxi,theprovincewithalonghistory andprofoundculture;itislocatedinthesouth ofChinawithpicturesquescenery.Thusithasbeen aptlytermed:“thelandofriceandfish”.
該例句中的“魚米之鄉(xiāng)”直接將“魚米”等文化意象移植到了目的語文本中。實際上,在英語表達中,“aland ofhoneyandmilk”同樣具有“魚米之鄉(xiāng)”的意思。但為了更好地傳播源語文化,“thelandofriceandfish”更能真實地反映中國文化,更有利于外國游客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奇特之處。隨著跨文化交流的進一步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會理解并接受中國文化。
(2)龍虎山,位于江西鷹潭,道教發(fā)源地,中國道教四大名山之一。
譯文:LonghuMountain,whichislocatedin YingtanofJiangxiProvince.Itisknownasoneof FourTaoismMountainsbecauseofitsposition——the birthplaceofChineseTaoism.
龍虎山,東漢中葉,正一道創(chuàng)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xiàn)”,此山因此得名。有人建議將“龍虎山”翻譯成“Mt.Dragon-Tiger”才能對外展示其深刻含義。作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之一的龍虎山,以道教發(fā)源地著名,如此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文化遺址在翻譯時,采用歸化翻譯方法能更真實地反映中國文化。如:“龍虎山LonghuMountain”“道教Taoism”。
(二)釋義法
漢語旅游材料中,文言文出現(xiàn)頻率高,在英譯過程中,譯者要充分考慮外國游客的理解能力和文化背景,進而考慮原文信息翻譯之后,讀者能否明白并喜聞樂見。釋義法針對此類情況,在翻譯過程中,對原文的歷史知識、社會風(fēng)俗、地理位置等因素采用加注法、同位語解釋等方式進行說明,以方便外國讀者理解。例如:
(3)南昌地處長江中下游,瀕臨鄱陽湖西南岸,自古就有“粵戶閩庭,吳頭楚尾”之稱。
譯文:Nanchang,borderingthePoyangLakeinthe northeast,liessouthofthelowermiddlereaches oftheYangtzeRiver.Ithasbeenenjoyingobvious advantagesgeographically.Sincetheancienttimes,ithasbeenknownasthefavorableplacebordering GuangdongandFujianinthesouthandJiangsu,ZhejiangandHubaiinthenorth.
“粵”和“閩”分別是廣東省和福建省的簡稱,“吳”和“楚”則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江浙一帶的諸侯國。對于外國游客,這些都不是熟悉的“中國常識”。在英譯旅游文本時,應(yīng)該將它們具體到現(xiàn)在的省份“Guangdongand FujianinthesouthandJiangsu,ZhejiangandHubai inthenorth”,外國游客才能真正明白南昌所處的地理位置,從而理解它的重要地位。
(4)素有“江南三大名樓之首”美譽的滕王閣,雄踞南昌撫河北大道,坐落于贛江與撫河故道交匯處。依城臨江,瑰偉絕特,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滕王閣序》,膾炙人口,傳誦千秋。
譯文:TengwangPavilionhaslongbeenranked firstamongthethreefamouspavilionsinthesouth ofYangtzeRiver.StandingbytheNorthFuheAvenue inNanchang,themagnificentpavilionislocated attheconvergentpointofGanjiangRiverandthe OldFuRiver,takingthecityasitsbackgroundand theriverasitsmirror.Itssplendorandmajesty waslaudedbyWangBo,theleaderofthefour excellencesintheearlyTangDynasty,inoneof hismasterpieces,PrefacetoTengwangPavilion,and thushasbeenfamousthroughouttheworldaswellas maintainedtheglorywiththeyearsgoing.
“江南三大名樓”是中國有名的歷史文化遺跡,但是外國游客不一定都清楚,正如王佐良所說:“在一種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東西,在另外一種文化里卻要費很大力氣加以解釋?!保üㄖ?,2000:20)。同時,對于“初唐四杰”的概念,譯者將王勃的身份加以解釋:“TheleaderofthefourexcellencesintheearlyTang Dynasty”。通過釋義法,譯者詳細而自然地介紹了滕王閣的背景知識和王勃的詩人地位,有利于外國游客更好地了解滕王閣的歷史價值。
(三)省略法
省略法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源語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容,結(jié)合目標(biāo)語的語言特色,并以傳遞基本信息為目的,對源語做出適當(dāng)?shù)目s略、刪減的一種翻譯方法。譯者通過對原文中的文化信息進行甄別,分出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在翻澤過程中抓住主要信息,對無關(guān)緊要的、目的語讀者又很難理解的次要信息進行刪減。這樣做有助于保持目的語讀者理解的連貫性,同時也讓他們獲得了主要信息(吳秀群,2012:162)。例如:
(5)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名潛,號“五柳先生”,東晉時期詩人,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世人敬重他,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流傳至今。公元405年秋,他為了養(yǎng)家糊口,來到彭澤當(dāng)縣令……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說罷,辭官離去。
譯文:TaoYuanming(365~427),apoetin DongjinDynasty,alsocalledMr.WuliuandTao Qian,wasanativepeopleofJiujiangCity.Weall respectedhasspiritthathewouldn'tbendhiswaist forthesalaryfromthedarkgovernmentatthat time.
對中國古代稱謂稍微了解的人都知道,在古代,同一個人除他的姓名之外,往往又有字、號,有時還不止一個號,且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稱呼。陶淵明號“五柳先生”,這對于外國游客來說,并非重要的訊息,沒有必要贅述“號”這個概念。另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為中國大眾所熟知,但是為了略去復(fù)雜的因果關(guān)系,避免外國游客墜入五里霧中,英譯文本時刪除了具體故事,用簡單的句子“Hewouldn'tbendhiswaistforthe salaryfromthedarkgovernmentatthattime”向游客闡述世人敬重陶淵明的原因,達到了信息傳遞的目的。
(6)白鹿洞書院始建于公元940年,唐貞元年間,江州刺史李渤隱居這里讀書,養(yǎng)一白鹿自娛,人稱“白鹿先生”,后書院幾經(jīng)衰敗。到南宋朱熹重建書院,并親自在此講學(xué),當(dāng)時名人正士均樂于在此求學(xué),其成為了“中國四大書院之一”(其他三所為湖南長沙岳麓書院、湖南衡陽石鼓書院、河南商丘應(yīng)天書院)。
譯文:BailudongAcademywasbuiltin940 AD.Zhuxi,thegreateducatoroftheSouthSong Dynasty,turnedtheplaceintoBailudongAcademy,whichrivaledtheotherthreefamousacademiesin China.Itwasaschoolforsomefamouspeoplereading there.
如上所述,白鹿洞書院的前身和其他三大書院的名稱在英譯時被譯者刪除略去,直接提及南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為避免信息量過于龐大,有選擇性地將重要信息保留、提取,幫助外國游客理解書院的歷史。此時,省略法能夠給外國游客留下深刻印象,并且有利于景點的宣傳。
(四)增譯法
增譯法和省略法殊途同歸,都是指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根據(jù)實際情況對源語做出適當(dāng)?shù)恼{(diào)整。翻譯過程中,若能將省略法和增譯法處理得當(dāng),互為依據(jù),交錯使用,就能夠使得譯文順暢明了、通俗易懂。例如:
(7)世界自然遺產(chǎn)地、世界地質(zhì)公園、國家AAAAA級旅游區(qū)、國家級風(fēng)景名勝區(qū)——三清山,位于江西省上饒市東北部。
譯文:Mt.Sanqingshan,locatedinnortheast ofShangraocity,isaWorldNaturalHeritage,NationalScenicArea,WorldGeo-parkandStateAAAAA TourZone,whichisthehighestlevelofChinese touristattractionsissuedbyChina'sNational TourismAdministration.
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景區(qū)質(zhì)量等級劃分為五級,最高級別為AAAAA。但是,外國游客對中國5A級旅游景區(qū)的定義不一定都了解,所以在英譯本中增加了對“AAAAA”的解釋,加深了外國游客對三清山旅游景區(qū)的印象,使外國游客意識到該景區(qū)的游覽價值,達到了旅游文本的宣傳目的。
針對文化缺省這一現(xiàn)象,譯者需合理運用不同的補償策略,對源語中的文化背景知識做出補償,彌補缺省,最大限度地傳遞原文所蘊含的文化信息。旅游文本的跨文化翻譯促進了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因此既要尊重源語文化,又要顧及目的語文化。
[1]NewmarkPeter.ATextbookofTranslation[M].NewYork:PrenticeHall,1988.
[2]郭建中.文化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0.
[3]李建軍.文化翻譯論[M].上海: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2012.
[4]王大來.從翻譯的文化功能看翻譯中文化缺省補償原則[J].外語研究,2004,(6).
[5]吳秀群.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譯中的連貫重構(gòu)[J].海外英語,2012,(4).
[6]張富莊.論中英旅游文本翻譯中的文化缺省和翻譯補償[D].信陽師范學(xué)院碩士學(xué)位論文,2013.
[7]朱燦燦,楊廷君.功能翻譯理論下旅游資料的英譯策略[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3,(4).
(張穎浙江寧波寧波大學(xué)外語學(xué)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