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避諱”(一)
避諱就是不直接稱君主或尊長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長的名字相同的字,則用改字、缺筆等辦法來回避。避諱始于周朝,行于秦漢,盛于唐宋,弛于元朝,復又嚴于明清,直到解放前還有這種現(xiàn)象。歷代帝王之名,國人皆共避之,謂之公諱。如漢初的五位皇帝:高祖劉邦、惠帝劉盈、文帝劉恒、景帝劉啟、武帝劉徹,為了避這些帝王名諱,漢朝史書遂改“邦”為“國”、“盈”為“滿”、“恒”為“?!薄ⅰ皢ⅰ睘椤伴_”、“徹”為“通”。人子于其父祖之名,一家皆公避之,謂之私諱,亦稱家諱。如蘇軾祖父名序,蘇洵在文章中改“序”為“引”,蘇軾為人作序時又改“序”為“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