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軍發(fā)(湖北省體育局射擊運動管理中心 湖北武漢 430073)
射擊項目常見運動損傷成因及運動治療方案研究①
袁軍發(fā)
(湖北省體育局射擊運動管理中心湖北武漢430073)
摘 要:射擊運動是靜力運動項目,運動員在經(jīng)過長期的規(guī)定姿勢訓練之后,如果不經(jīng)過科學性恢復訓練,極易造成勞損性骨骼肌肉損傷。該文針對射擊項目中氣手槍和慢射、手槍速射、氣步槍、步槍臥射等項目分別從專項動作特點、臨床常見項目傷病癥狀、常見受累肌肉、常見受累關節(jié)幾個方面進行了探討,并提出了科學的恢復性運動治療方案,預防運動員傷病發(fā)生的同時給予針對性治療,文中最后從科學化訓練角度對射擊項目專項訓練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
關鍵詞:射擊傷病恢復預防
射擊運動是我國的重點和優(yōu)勢項目,射擊運動以有氧代謝為主,要求動作集中性、協(xié)調性與精準性都較高,是靜力性小肌肉群精細配合的專項運動,運動中肌肉基本處于等長收縮狀態(tài),隨著肌肉收縮的時間延長,負荷逐漸加大。由于基礎訓練開始年齡小,專項訓練時間長,且需保持某種特殊體位為特點,長期保持某種體位,使得射擊運動員特殊部位損傷頻發(fā),傷病以勞損性病變居多,產生慢性疲勞性損傷(頸椎病,腰肌勞損等),進一步造成局部肌群的慢性無菌性炎癥,以至于形成筋膜炎(環(huán)枕筋膜炎,頸肩肌筋膜炎等),椎間盤損傷(腰椎間盤突出癥,頸椎椎間盤突出,),關節(jié)紊亂失穩(wěn)(頸椎病等),骨質增生等疾病。傷病一旦形成,治療過程和恢復過程較長,而且容易反復發(fā)作,對運動員的日常訓練和比賽發(fā)揮造成直接的負面影響。中醫(yī)學著名專著《黃帝內經(jīng)》中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指的就是要有提前預防疾病的意識,不要等到疾病已經(jīng)形成再去治療,所以掌握傷病的特點和原因,做好傷病預防比傷病發(fā)生后再去治療更加重要。
不同射擊子項,其損傷重點部位有所不同,下面分別予以解析。
1.1氣手槍、慢射項目
專項動作特點:腰椎向前微凸并保持較長時間,頭向右偏轉,右臂運槍,右側肩關節(jié)外展位手臂平舉、并維持保持平舉動作穩(wěn)定不變約10 s左右。
臨床常見項目傷病癥狀:頸椎不適,落枕反復發(fā)生,運動中突發(fā)頸部活動受限,腰部疼痛。
表1 射擊運動員常見傷病情況
病情損傷分析:由于頭部單向、多次向右偏轉,造成雙側頸部肌肉收縮功能單一反復、左右相對運動不對稱,頸椎關節(jié)單一向右旋轉,頸椎各小關節(jié)運動范圍特殊,造成頸椎肌肉群和小關節(jié)功能失調并至損傷。由于腰椎長時間處于前凸后伸,長時間站立,第五腰椎和骶椎之間承受較大負荷,椎間盤較易出現(xiàn)損傷。
1.2速射項目
專項動作特點:身體直立,右側肩部及手臂、背腰部肌肉處于緊張狀態(tài),頭向右偏轉,右臂運槍,右側肩關節(jié)外展位手臂平舉、并維持保持平舉動作穩(wěn)定不變約3~8 s。
臨床常見項目傷病癥狀:頸椎不適,肩部偶發(fā)活動受限,右側背腰部疼痛。
病情損傷分析:由于頭部單向、多次向右偏轉,造成雙側頸部肌肉收縮功能單一反復、左右相對運動不對稱,頸椎關節(jié)單一向右旋轉,頸椎各小關節(jié)運動范圍特殊,造成頸椎肌肉群和小關節(jié)功能失調并至損傷。由于右側肩部及手臂、背腰部肌肉處于緊張狀態(tài),右側斜方肌、背闊肌反復多次處于緊張狀態(tài),肌肉疲勞受損,造成慢性勞損性病變。
1.3氣步槍項目
專項動作特點:腰椎向左前微凸,髖關節(jié)向左前方平移,并保持較長時間,左臂貼于身體左側屈肘關節(jié)、左手托槍承重,頭向右偏移并向左旋轉,右肩關節(jié)成半外展平舉位并做內收并稍向前方向用力保持、右臂彎曲抬升,并維持保持動作穩(wěn)定不變較長時間。
臨床常見項目傷病癥狀:頸椎、肩背部不適,腰痛,訓練后腰部疼痛加劇。
病情損傷分析:由于頭部單向、多次向右偏移并向左旋轉,造
成雙側頸部肌肉收縮功能單一反復、左右相對運動不對稱,頸椎關節(jié)單一平移、旋轉,頸椎各小關節(jié)運動范圍特殊,造成頸椎肌肉群和小關節(jié)功能失調并至損傷。左側肩關節(jié)承重托槍(導致肩胛提肌、斜方肌上部受累緊張),并內收外旋(導致小圓肌、大圓肌緊張受累),造成肌肉疲勞損傷。右肩關節(jié)成半外展平舉位并做內收方向用力保持、右臂彎曲抬升,并維持保持動作穩(wěn)定不變較長時間,導致右側斜方肌、右側菱形肌被長時間并反復拉伸而出現(xiàn)疲勞損傷。由于腰椎長時間處于向左前凸并脊柱向左旋轉,長時間站立,脊柱關節(jié)處于旋轉保持并承受負荷出現(xiàn)小關節(jié)失穩(wěn)而發(fā)生脊柱側彎,雙側豎脊肌受力及伸展不平衡而出現(xiàn)疲勞損傷,第五腰椎和骶椎之間承受較大負荷,椎間盤較易出現(xiàn)損傷。
1.4步槍臥射項目
專項動作特點:腰椎向前微凸并保持較長時間,左肩關節(jié)外展上舉,左側屈肘關節(jié)屈曲、左手托槍承重,頭后仰、,向右偏移并向左旋轉,右肩關節(jié)成做內收方向并稍向前用力保持,并維持保持動作穩(wěn)定不變較長時間。
臨床常見項目傷病癥狀:頸椎、左肩關節(jié)疼痛不適,腰痛,訓練后腰部疼痛加劇。
病情損傷分析:由于頭部后仰單向、多次向右偏移并向左旋轉或保持此姿勢較長時間,造成雙側頸項部肌肉收縮功能單一反復、左右相對運動不對稱,頸椎關節(jié)單一平移、旋轉,頸椎各小關節(jié)運動范圍特殊,造成頸椎肌肉群和小關節(jié)功能失調并至損傷。左肩關節(jié)外展上舉,前臂外旋,造成左側的斜方肌、肩胛提肌、小圓肌、大圓肌等肌肉被拉伸并緊張受累,出現(xiàn)肌肉疲勞損傷。由于腰部肌肉處于放松狀態(tài),腰椎長時間處于向前凸狀態(tài),第五腰椎和骶椎之間出現(xiàn)前后方向單向平移趨勢,豎脊肌下段和第五腰椎及骶椎之間關節(jié)承受較大負荷,豎脊肌下段和第五腰椎及骶椎之間椎間盤較易出現(xiàn)損傷。
綜上所述,由于射擊運動各個子項目的技術動作不同,身體姿勢不同,受損傷的肌肉、關節(jié)也有區(qū)別;臨床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雖有相似之處,而實際受損傷的肌肉、關節(jié)和痛點分布有所不同,詳見表1。
2.1原則
改善常見受損傷部位的肌肉、肌群的血液循環(huán),促進無菌性炎癥的緩解或消失,促進受損傷肌肉的恢復。
2.2方法手段
適度運動和拉伸。對相關肌肉采取全身性熱身運動和相關肌肉針對性鍛煉,針對性拉伸。
(1)全身性熱身有氧鍛煉:慢快跑交替跑,或快走、跳健身操等均可,時間控制45~60 min,心率控制在120~140次/min。目的促進全身血液循環(huán),緩解肌肉疲勞損傷。
(2)相關肌肉和部位針對性鍛煉拉伸的具體方法如下。
頸部肌群:頸椎屈伸運動和向前拉伸。端坐或站立位,肩部放松,以鼻尖為意想中心,想前下方45度角方向,頭部向前下探伸,然后鼻尖由前下向前上方做緩慢往返運動,往返一遍為1次,10次為一組,根據(jù)傷病情況酌情安排組數(shù),至稍覺疲勞為止。
斜方肌及菱形肌肌群:肌群向后收縮和向外展拉伸。端坐或站立位,肩部放松,屈雙肘,以肘尖為意想中心,擴胸、雙肘尖向后運動至極限,頭后仰至極限,肩胛骨內收,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然后雙肘尖向前運動至胸腹部前極限,頭向前低至極限,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如此反復一遍為一次,10次為一組,根據(jù)傷病情況酌情安排組數(shù),至稍覺疲勞為止。
肩胛提肌,小圓肌、大圓肌,三角肌,及頸肩部頸膜:自然站立位,雙腳距離略同肩寬,雙臂外展平伸,手掌打開,掌心向上,拇指外展至90度或以上;左手臂上抬約45度,頭下低,以后枕部貼左上臂內后側,同時右手掌向前下、后翻轉至掌心向上,拇指向后,意想左右手分別向左右伸展牽拉,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然后恢復開始姿勢,反方向右臂抬起,動作類同。如此反復一遍為一次,10次為一組,根據(jù)傷病情況酌情安排組數(shù),至稍覺疲勞為止。
斜方肌下部、豎脊肌肌群:自然站立位,雙腳距離略同肩寬,左手背貼于后腰右側,腰前屈至90度左右,右手臂前伸平舉,上臂貼右耳,右手前伸向左前方約10點鐘方向,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然后恢復開始姿勢,反方向右手背貼于后腰左側,動作類同。如此反復一遍為一次,10次為一組,根據(jù)傷病情況酌情安排組數(shù),至稍覺疲勞為止。
豎脊肌及腰椎小關節(jié)調整防損傷動作:仰臥位,屈雙膝雙髖,雙膝關節(jié)并攏,雙手置于身體兩側床面作為支撐,然后雙膝關節(jié)并攏向左側偏轉至貼近床面,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然后方向偏轉至右側貼近床面,停留并完成一次呼吸;如此反復一遍為一次,10次為一組,根據(jù)傷病情況酌情安排組數(shù),至稍覺疲勞為止。
3.1針對不同子項運動員運動損傷特點,有的放矢安排訓練
根據(jù)以上分析我們知道,射擊各子項有其各性的損傷特點,教練員應根據(jù)不同子項的運動員采取不同的訓練和恢復方法。
3.2加強思想教育和理論指導,提高運動員預防運動損傷的意識
運動損傷的發(fā)生與指導訓練的教練員、參加訓練的運動員缺乏必要的預防運動損傷的知識有很大的關系。由于缺乏對常見運動損傷的基本認識,沒有足夠的理論知識來指導處理方法,不懂得采取各種行之有效的預防措施,或是對自己來處理損傷沒有足夠的信心,在發(fā)生損傷后不能分析原因,總結經(jīng)驗教訓,導致失去了對損傷的前期治療關鍵時期。
加強對運動員損傷理論知識的學習,并在做運動損傷教學時,結合實際,讓運動員學會處理損傷的程序,提高運動員的防范意識和動手處理損傷能力。引導運動員正確的處理負荷與恢復,損傷與預防等關系。
3.3加強體能訓練,提高身體素質
運動員體能指運動員機體的基本運動能力,是運動員競技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其發(fā)展水平是由其身體形態(tài)、身體機能及運動素質的發(fā)展狀況所決定的。體能訓練是運動訓練的重要內容,不僅因為良好的體能訓練是技、戰(zhàn)術訓練,提高運動成績,承受大負荷訓練和高強度比賽的基礎,而且體能訓練還是運動員在訓練和比賽中保持穩(wěn)定、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良好的體能訓練能夠有效的預防傷病,延長運動員的運動壽命。
加強運動員體能訓練時要注意遵守體能訓練基本的要求,要合理安排一般體能訓練和專項體能訓練。安排射擊運動員的一般體能訓練時要注重發(fā)展運動員的核心力量、耐力、靈敏和柔韌等運動素質,提高運動員各個器官系統(tǒng)的機能,同時預防傷病,促進消除疲勞,并使運動員身體各個部位得到均衡的發(fā)展。
3.4高度重視準備活動,避免運動損傷的發(fā)生
準備活動可以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調節(jié)不良的賽前狀態(tài),使大腦反應速度加快,參加活動的運動中樞間相互協(xié)調,為正式練習或比賽時生理功能迅速達到適宜程度做好準備;通過準備活動可以提高心血管系統(tǒng)和呼吸系統(tǒng)的機能水平,使肺通氣量及心輸出量增加,心肌和骨骼肌的毛細血管擴張,使工作肌能獲得更多的氧,從而克服內臟器官生理惰性,縮短進入工作狀態(tài)時程;準備活動可以使體溫升高,體溫升高可降低肌肉粘滯性,提高肌肉
收縮和舒張速度,增加肌肉力量,在體溫升高的情況下,血紅蛋白和肌紅蛋白可釋放更多的氧,增加肌肉的氧供應,體溫升高可以提高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和肌肉組織的興奮性,同時,體溫升高還可以使肌肉的伸展性、柔韌性和彈性增加,從而預防運動損傷;準備活動還可以增強皮膚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熱,防止正式比賽時體溫過高,做好準備活動有助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對外周器官的調節(jié),使技術動作更準確、協(xié)調、靈敏。
準備活動的內容、運動量應根據(jù)教學、訓練和比賽內容、個人身體功能狀況以及氣象條件等情況合理安排;準備活動要有針對性,既要做一般的準備活動,又要做與正式運動相關的專項準備活動:準備活動結束與正式活動的間隔時間不宜過長,一般做到身體發(fā)熱、微出汗即可,冬天運動量可大些,在運動間歇時間過長或教學訓練課中進行專項訓練時,都應做準備活動。
3.5合理安排運動負荷,預防過度疲勞的出現(xiàn)
在競技健美操訓練過程中,教練員為提高運動員的運動成績,通常加大運動負荷的量度。運動員在承受了一定的負荷后,必然會產生相應的訓練效應。但并非只要施加了負荷,就一定會產生良好的訓練效應。教練員需要循序漸進的加大負荷的強度,科學安排運動量,不僅對提高運動成績有很大關系,對預防損傷也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朱萍.射擊運動員損傷情況的調查及分析[J].中國體育教練員,1999(3):28-30.
[3]范凱斌.我國優(yōu)秀射箭運動員損傷及康復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9,45(1):80-82.
[4]王濤.散打運動損傷的訓練學致因分析[J].體育學刊,2007,14 (6):119一122.
[5]梁樹波,梁恩熾.舉重運動員傷病分析[J].按摩與導引,2005(5):30.
作者簡介:①袁軍發(fā)(1976—),男,武漢人,學士,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運動康復治療。
中圖分類號:G8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5)03(a)-0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