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國春
(中國消費者報社,北京 100048)
遠生通訊及其當代意義
聶國春
(中國消費者報社,北京 100048)
黃遠生被譽為中國新聞通訊的奠基人。作為中國首位新聞職業(yè)記者,他獨特的新聞思想和獨創(chuàng)的通訊文體,對近代新聞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黃遠生逝世百年之際,重溫遠生通訊,可以給當今的新聞工作者提供極高的借鑒意義。
遠生通訊;新聞本位;四能說
1899年,梁啟超在日本《清議報》一篇報道中,采用了“記者”一詞,這是國人首次在自辦的報紙上冠以“記者”之名。不過,當時的報紙主要重論說,輕新聞。辛亥革命后,彼時的報人開始注重新聞,或者新聞與論說并重?!罢窃谶@種演變中,產(chǎn)生了我國近代新聞史上第一批著名的新聞記者及記者群,如黃遠生、劉少少、徐彬彬、邵飄萍、林白水、胡政之、張季鸞等?!逼渲?,被戈公振先生譽為“報界之奇才”的江西籍新聞巨擘黃遠生是以記者為職業(yè)而載入現(xiàn)代新聞史冊的第一人,其獨創(chuàng)的通訊文體更使得通訊成為中國新聞界的一大品牌。
黃遠生,字遠庸,筆名遠生,1885年出生于江西德化(今江西省九江縣)。十八歲時,他連中秀才、舉人,次年高中進士。當時雖獲“知縣即用”資格,但他卻選擇去日本留學。學成歸國后,無意仕進的他毅然投身報界,創(chuàng)辦《少年中國周刊》,開始了正式的記者生涯。
作為職業(yè)記者第一人,黃遠生先后任《申報》《少年中國》《東方日報》《庸言》《國民公報》等報刊特派記者、主編等。他不僅能獲取重要的新聞消息,更有一手好文筆。他抨擊時政立場鮮明、見解獨到,一時間名聲大振,時人將他與劉少少、丁佛言并稱為“新聞界三杰”。
1912年初,《申報》上首現(xiàn)以“遠生”署名的“北京通訊”?!氨本┩ㄓ崱币晕膶W性手法,將當時發(fā)生的一些新聞事件詳盡地記錄下來,且語言亦莊亦諧、幽默風趣,細節(jié)描述繪聲繪色,極具現(xiàn)場感。
1915年12月27日,黃遠生慘遭國民黨人暗殺,年僅30歲。雖然其真正的記者生涯僅有3年,但“遠生”的名字卻風靡全國,遠生通訊亦為后人所稱道。
現(xiàn)存的《遠生遺著》收錄其新聞通訊156篇,占全書的2/3。其中,主要的作品有《囍日日記》《外交部之廚子》《喬裝打扮之內(nèi)閣》《張振武案始末記》等。探究這些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遠生通訊在題材、采訪和語言等方面具有鮮明特點。
首先,遠生通訊拓展了新聞報道的領域。遠生通訊大多以政治性新聞為主,以重大的人物事件為主線,其報道的新聞包括武昌首義功臣張振武被殺、外蒙古獨立、宋教仁被刺、日本“二十一條”、袁世凱就任大總統(tǒng)等,人物涉及孫中山、袁世凱、宋教仁、黎元洪、段祺瑞等。通訊雖然在辛亥革命時已有出現(xiàn),但當時文人往往不論政事,一味追求文章的文藝性和故事性而不重視信息傳遞,黃遠生則在通訊中攫取了大量的社會現(xiàn)實素材進行分析、評論,這可謂是遠生通訊的一大創(chuàng)新。
其次,由于當時交通、通訊等歷史條件的限制,很多事件黃遠生并不能親臨現(xiàn)場,但他注重新聞真實,善于在采訪中抓住具體的場景細節(jié)。黃遠生認為,新聞應該尊重事實,客觀公正。在沒有充分的事實根據(jù)之前,他絕不“逞意懸談”。例如,《張振武案始末記》一文,他通過現(xiàn)場查看與采訪事件親歷者,還原了張振武被捕的經(jīng)過?!稄堈裎浒敢欢Y拜之經(jīng)過》詳細披露了張振武在執(zhí)法處的對話以及張被槍殺后的各方反映。《張振武案之研究》則夾敘夾議,巧妙地點明了其對此事的結論。
再次,遠生通訊語言通俗生動,他把文學與新聞自然融合,因而文章可讀性強。鄒韜奮回憶說,每有重要事故,讀遠生通訊是“最足令人興奮的一件事”。此外,遠生通訊除了繼承“時務文體”的特點,嬉笑怒罵、指斥時弊,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了日記體、書信體、漫談體等文體形式,使得遠生通訊不拘一格,極大地拓展了通訊文體。
長期以來,研究遠生通訊,多數(shù)集中于其首創(chuàng)通訊體裁的貢獻,并從文體的呈現(xiàn)來分析報道的結構和語言文字表達等外在形式,卻較少解析產(chǎn)生這種變化的內(nèi)在因素。事實上,遠生通訊更能體現(xiàn)其新聞思想的變化。
黃遠生早年留洋,接受了西方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因而回國短暫從政后,他毅然投身報界,“為民生社會請命”。在《懺悔錄》一文中,黃遠生指出,“今日無論何等方面,自以改革為第一要義”,而要改革國家,改造社會,最終必須“改造個人”。隨著當時“新聞本位”思想的萌芽,黃遠生也逐步闡明了自己的新聞思想,即新聞應尊重客觀事實。在《本報之新生命》一文中,他表示“吾曹此后,將力變其主觀的態(tài)度,而易為客觀”。黃遠生認為,記者應推崇“獨立職業(yè)”精神。這些思想與傳媒具有社會公器的職能、新聞工作必須服務于公眾利益等西方新聞工作的一些基本原則相近。
為了凸顯記者職業(yè)精神,黃遠生在《懺悔錄》中提出“新聞記者須有四能”:即腦筋能想、腿腳能奔走、耳能聽、手能寫?!八哪苷f”主張新聞記者要善于認真思考,勤于調查研究,精于文章寫作,這從理論上對新聞記者提出了相當高的要求。
當前,新聞界仍然存在一些有償新聞,新媒體界更不時出現(xiàn)為博取眼球篡改標題、捏造事實或觀點的行為。一些記者摒棄了客觀公正的立場,有的則成為“車輪記者”、“文件記者”和“電腦記者”,更有些甚至喪失了記者的職業(yè)道德,憑借手中的報道權“吃、拿、卡、要”。這不僅僅是記者的作風問題,從深層次來看是記者缺乏“新聞本位”的意識,缺乏職業(yè)素養(yǎng)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記者由于在某一方面存在欠缺,從而影響了報道的效果。例如,一些記者雖然能堅持“新聞本位”,但卻忘記黃遠生所說“新聞記者須尊重彼此之人格”,為了新聞事實而不顧受訪者的感受,對報道對象造成二次傷害。例如,媒體對姚貝娜去世一事的報道就遭到了專家和公眾的責問。也有些記者雖然報道堅持了真實性,但由于片面,沒有表現(xiàn)出應有的客觀性。例如,央視播出的《農(nóng)民稱年收入20多萬,黨白給好幾萬》報道,雖然報道內(nèi)容真實,但并非普遍現(xiàn)象,因而遭到公眾質疑。
筆者以為,遠生通訊的當代意義,絕不僅僅在于通訊文體的創(chuàng)新、通訊語言及結構的拓展,更應學習借鑒的是其文體中體現(xiàn)的“新聞本位”思想和記者的職業(yè)情懷。記者只有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想民生之所想,寫社會之關切,才是對遠生通訊的真正借鑒。
G214.3
A
1674-8883(2015)22-0075-01
聶國春(1977—),男,江西豐城人,中國消費者報社記者,研究方向: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