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建(作者單位:開平廣播電視臺)
新聞工作者遵循的基本準則
李永建
(作者單位:開平廣播電視臺)
摘 要:本文從節(jié)目主持人應是一個好人入手,提出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成為一個好人,并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聞工作者基本素養(yǎng)的高度論述了一個好人記者的標準,進一步闡述了新聞工作者要成為一個好人,必須踐行黨的群眾路線,最終得以呈現出優(yōu)秀的作品,態(tài)度決定作品深度,溫度決定作品厚度,角度決定作品寬度。
關鍵詞:新聞工作者;核心價值觀;一個好人
中國傳媒大學胡智鋒教授為主持人定義的第一要素是:主持人應該是一個好人。前不久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楊繼紅教授到本臺講學又指出當前業(yè)界對主播能力的第一要求就是做一個好人。乍一聽,這算什么要求?細一想,做一個好人是對新聞工作者最根本的要求,新聞從業(yè)者踐行黨的群眾路線,就是要做一個好人。一個好人不只是對主持人的要求,所有新聞工作者都應該成為一個好人。
小時候評論電影角色很容易判斷誰是好人誰是壞人,現在判斷誰是壞人誰是好人可就沒那么簡單了,尤其要做一個好人就更不容易。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以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判斷好人有了一個最根本的標準,那就是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
一個好人不一定是一個好記者,但一個好記者必定是一個好人。那么,怎樣的新聞工作者才可稱為一個好人呢?
新聞工作者除了必須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外,對國家、民族應肩負強烈的社會責任,要敢于匡扶公平正義,對百姓始終懷有深厚感情。尤其情系百姓是新聞工作者必須具備的職業(yè)素養(yǎng):馬航失聯客機家屬的悲情與我們相連;烏魯木齊暴恐案讓我們震怒;街邊商販的艱辛讓我們同情……這樣的記者才能稱為一個好人。
新聞工作者要成為一個好人,最終呈現出優(yōu)秀的作品。所謂文如其人,或在字里行間,或以聲音畫面精心打造一件件作品去肩負起社會的傳播責任,位卑未敢忘憂國,真正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堅持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正確引導社會輿論、倍受歡迎的好作品才能呈現出新聞工作者一個好人的情懷。
新聞工作者要成為一個好人,首先得以認真、誠懇的態(tài)度對待每一件新聞事實、每一位采訪對象。態(tài)度決定人生,態(tài)度同樣決定作品的深度和成敗。唯有認真、認真再認真,誠懇、誠懇再誠懇才能洞察事實、厘清真相、切中時弊、深入人心,真正肩負起社會的傳播責任。
1965年穆青采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這篇通訊時,面臨一個很大的風險是敢不敢講真話,敢不敢說災難,在當時的政治背景下這是要冒很大風險的。如果不講災情,不說真話,焦裕祿這個人物就沒有辦法寫出來。如果說了真話,如實地把災情寫出來,在當時肯定是犯了大忌,很難說后果將是什么樣子。在那樣的政治壓力下,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
在這個時候需要記者以高度負責的態(tài)度去深入新聞現場,真實反映新聞事實,準確把握時代脈搏,大膽疾呼百姓心聲。我們新聞戰(zhàn)線的老前輩穆青在那種特定時期就是以一個好人的良知頂著壓力,用心將焦裕祿的光輝形象呈現給千千萬萬的讀者,作品在當今仍然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穆青是1965年冬天到的河南蘭考,此時河南的重災區(qū)蘭考,還是困難依然。穆青在這里了解到的情況,遠比他想象中的災區(qū)要困難得多。穆青深入蘭考的田頭地角,訪村民問干部,在焦裕祿曾經坐過的藤椅前,他撫摸著藤椅扶手不停地落淚。穆青說:“不把這篇文章寫好,那簡直是太對不起老百姓了。”以這種情懷、這種態(tài)度去采訪蘭考群眾,再現焦裕祿的事跡,焦裕祿這位黨的基層好干部形象才能躍然紙上[1]。
更難能可貴的是穆青在1990年和1994年還兩度踏上蘭考的土地,再訪蘭考群眾,重新呼喚焦裕祿精神,這就是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肩負的強烈社會責任。
“坐在同一條板凳上,才縮短了心與心的距離;住在農家的炕頭上,收獲的才不只是建議。我的腳下沾有多少泥土,我的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走近你、讀懂你、為了你、依靠你”這是央視《走基層》欄目的開卷語,記者帶著這種溫情,去采訪報道基層群眾,這樣的節(jié)目,播出后自然能深受廣大觀眾歡迎。
2011年9月17日至23日,CCTV新聞頻道連續(xù)7天播出了走基層《皮里村蹲點日記》,全國許多觀眾都是滿含熱淚看完報道的。觀眾通過記者的體驗和震撼的畫面,看到了皮里村孩子上學難的事實,在全國各地引起強烈反響,成為新聞戰(zhàn)線“走轉改”活動開展以來較為典型的電視新聞報道。
從這7集報道中可以見到記者和當地村民那種融洽的關系,這種融洽浸潤著記者對村民深厚的感情,記者對皮里村村民貧困的生活、行路的艱難感同身受。記者以足夠的耐心去深入他們的生活、用真情去溫暖他們的心,達到心與心的交流。
正因為有了融洽的溝通,記者得以走進村民的內心世界,捕捉到大量細節(jié):孩子因為沒有鞋子而不能出去上學;記者親嘗苦澀的河水,感受村民生活環(huán)境的惡劣;上學路上攀懸崖、過峭壁震撼
觀眾的心靈。報道讓人們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國家在發(fā)展過程中還有這樣的鄉(xiāng)村需要人們去關注,也讓人們看到皮里村民為改變這種生存狀態(tài)送孩子讀書求學的決心。這就是中國的國情,許許多多像皮里村村民一樣生活著的人們渴望擺脫這種困境,各級政府、當地干部正在努力讓百姓看到改變的希望。
記者以飽含深情的筆墨和鏡頭反映了皮里村真實的、充滿泥土氣息的生活,作品給人以震撼,給人以深思。尤其是作為同行,在深入“走轉改”采訪報道中,該怎樣改變我們的思維方式,對百姓傾注我們的感情,是值得我們去審視的問題。唯有這樣,新聞作品才能變得厚重,才能傳世。皮里村蹲點日記的作者何盈說:“皮里村出來之后,我就給自己立下了一個目標,我想做一個褲腿上永遠沾著泥巴的記者,因為我覺得一個合格的記者應該就是這樣?!边@是作為一個好人記者必須努力的方向[2]。
新聞報道的角度選擇對新聞事實傳播的效果至關重要。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做好新聞報道工作,角度的選擇就是要解決一個接地氣的問題。一個好人記者必須從黨和政府的層面、新聞對象的層面以及受眾的層面去選取報道角度。新聞事實是客觀的,然而面對客觀事實不同的記者因政策業(yè)務水平、工作態(tài)度、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在選取角度方面會各有不同,從而產生不同的傳播效果。
某報有一篇報道高速路上兩車相撞起火燃燒的圖片稿,標題是“火熱一吻”,這樣調侃恰當嗎?顯然記者編輯沒有換位思考,沒有感同身受;馬航失聯客機的乘客家屬心急如焚,卻有媒體為奪人眼球,以客機上有新疆乘客作為大字標題,網頁編輯安的是什么心?從這樣的角度去報道新聞事實只能是歪曲事實,遭人唾罵。沒有起碼的良知、正義和責任擔當去報道新聞,角度就會發(fā)生偏差,新聞事實就會失真,受眾就會遠去,作品就會失去它傳播的生命,記者只會離一個好人的標準越來越遠。
央視記者走基層的另一篇力作《北京兒童醫(yī)院蹲點日記》,同樣在社會和媒體引起巨大反響,作者在北京兒童醫(yī)院蹲點多天在連續(xù)跟拍了二十幾個孩子看病求醫(yī)的過程之后,最終選擇馬子碩的求醫(yī)之路這個平民視角作為報道的開篇和切入口,一下子就抓住了億萬觀眾的心,人們一起為馬子碩的病情擔憂。“我們必須透過一個孩子的命運,來讓觀眾更了解咱們復雜的國情,讓他們更理解醫(yī)改所面對的復雜現實,幫助他們弄明白為什么在我們這個發(fā)展中國家,醫(yī)改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弊髡邚埰嫉莱隽藞蟮澜嵌冗x擇之于作品成功的重要性[3]。
在當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新聞報道更應該走群眾路線,關注百姓疾苦,傾聽群眾呼聲,以一個好人的標準擺正對百姓的態(tài)度、提升密切聯系群眾的溫度、選準報道的角度,以焦裕祿同志為榜樣:心系群眾,情傾百姓,努力將自己修煉成心中裝有百姓的好人。
當然,記者也不應該做老好人,該針砭時弊就得筆露鋒芒。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好人也不一定十全十美,好人更不是做給別人看的,好人是對自己的約束和不斷完善,只有先成為一個好人,才可能成為一個好記者。
參考文獻:
[1]寒冰.我拍《穆青》紀錄片[M]//鄭德金,穆曉楓.難忘穆青.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2]李玉蘭.走基層是一種回歸——“走轉改”記者對話高校學子[N].光明日報,2011-12-30(04).
[3]周迅,甄澄.永遠的連心橋——中央電視臺“走基層”報道研討會記者發(fā)言實錄[N].光明日報,2011-12-26(09).
作者簡介:李永建(1963-),男,湖南平江人,本科,文學學士,主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