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RP與腦鈉肽在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預測價值臨床研究
鄒志寶
(興山縣人民醫(yī)院 檢驗科,湖北 興山443700)
冠心病(CHD)是一種由多種危險因素共同作用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以冠狀動脈的粥樣硬化、狹窄甚至閉塞為主要病理改變,有研究結果顯示,炎癥反應是動脈粥樣硬化的觸發(fā)因素,也是貫穿于整個硬化斑塊發(fā)展與事件鏈的主要因素,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白細胞介素(IL)、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炎癥因子水平均是反映全身炎癥的敏感性指標,也是臨床上研究較多的CHD相關血液標志物[1],腦利鈉肽(BNP)是利鈉肽類的成員,也是一種肽類神經(jīng)激素,因從豬腦中被分離出來而得名,在人體血漿中的水平與心室壁張力具有較高的相關性,2000年,美國FDA已將BNP列為臨床診斷心衰的血清標記物[2],本研究針對血漿hs-CRP與BNP在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預測中的價值進行了研究和分析,現(xiàn)將研究的具體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選取2012年6月至2013年1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CHD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病例的臨床診斷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UAP)和穩(wěn)定型心絞痛(SAP)三種,患者均經(jīng)冠狀動脈造影予以確診。其中,男性患者為118 例,女性患者為62例,患者的年齡范圍為46至86歲,平均年齡為(66.4±16.8)歲,有92例吸煙,有96例合并高血壓,有52例合并糖尿病。根據(jù)患者的臨床診斷將其分為三組:AMI組,患者的臨床診斷為AMI ,共納入45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為30例,女性患者為15例,年齡范圍為46至84歲,平均年齡為(65.8±13.4)歲;SAP組,患者的臨床診斷為SAP,共納入87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為57例,女性患者為30例,年齡范圍為46至85歲,平均年齡為(66.7±14.8)歲;UAP組,患者的臨床診斷為UAP,共納入48例,其中,男性患者為31例,女性患者為17例,年齡范圍為48至86歲,平均年齡為(69.3±15.1)歲。三組患者在年齡、性別構成、合并基礎疾病等方面的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對所有納入患者于入院次日抽取空腹肘靜脈血,用于測定BNP的血樣置于抗凝管中,以3 000 r/min的轉(zhuǎn)速離心10 min后置于-20℃冰箱中保存待測,采用放射性免疫法對血漿標本中的BNP水平進行測定和比較;用于測定hs-CRP的血樣應用特定蛋白分析儀檢測采用hs-CRP免疫散射比濁法對血漿標本中的hs-CRP水平進行測定和比較(試劑盒為儀器配套試劑盒),同時應用定量冠狀動脈造影檢查對患者的冠狀動脈病變數(shù)量及Gensini評分進行測定和比較。
本研究所有數(shù)據(jù)均應用EXCEL建立數(shù)據(jù)庫,應用SPSS 13.0統(tǒng)計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均應用(均數(shù)±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多組均數(shù)的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法),兩兩均數(shù)的比較應用SNK法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均應用(例,百分率)的形式表示,采用卡方檢驗進行處理,均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AMI組中左主干病變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SAP組或UAP組(P<0.05),SAP組中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UAP組或AMI組(P<0.05),而三支病變的患者比例顯著低于UAP組或AMI組(P<0.05),見表1。
AMI組患者的血漿hs-CRP水平顯著高于UAP組(P<0.05),UAP組患者的血漿hs-CRP水平顯著高于SAP組(P<0.05);SAP組患者的血漿BNP水平和冠脈Gensini評分均顯著低于UAP組或AMI組(P<0.05),而UAP組患者與AMI組患者的血漿BNP水平和冠脈Gensini評分的差異無顯著性,見表2。
表1 三組患者左主干病變、冠狀動脈病變血管支數(shù)的比較
注:與SAP組比較,①P<0.05;與UAP組比較,②P<0.05;與AMI組比較
表2 三組患者的血漿BNP、hs-CRP水平和冠狀動脈Gensini評分的比較
注:與SAP組比較,①P<0.05;與UAP組比較,②P<0.05
3討論
雖然人類的醫(yī)學技術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CHD仍然是威脅人類健康的世界性疾病,也是主要的死亡病因,長期以來,冠狀動脈造影一直被認為是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的影像學“金標準”,然而,對于分叉病變、易損斑塊及臨界病變等復雜病變,應用冠狀動脈造影評價冠狀動脈病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為了滿足臨床需要,臨床研究者近年來開始著力尋找可用于評價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新型檢測方法,主要包括血管內(nèi)超聲、光學相干斷層成像、血流儲備分數(shù)等影像學、生理學評價技術和新型血液標志物檢測兩大類[3]。其中,無創(chuàng)輔助檢查是近年來研究較多的領域,根據(jù)一項針對17篇中英文文獻、1388個病例的Meta分析研究結果,64層螺旋CT診斷CHD的靈敏性和特異性分別可達到0.94和0.91,SROC曲線下面積可達97.3%[4],而128層螺旋CT冠脈成像也是具有較高準確性的無創(chuàng)性診斷手段,在冠狀動脈狹窄診斷中具有與冠狀動脈造影接近的診斷準確率[5],還有一項針對6419例CHD患者的回顧性研究顯示,應用靜息心電圖、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負荷心電圖、負荷核素心肌顯像、16或64排CT冠狀動脈成像等多種無創(chuàng)輔助診斷手段組合的方法,也可達到提高診斷效率的目的[6],但是,針對這些診斷手段的研究一般為回顧性研究,其臨床應用價值還需要較高質(zhì)量的前瞻性研究予以證實。血液標志物檢測是臨床上最為常用的診斷手段,針對CHD的血液標志物也有較多,近年來的研究指標主要包括脂蛋白(a)、膽紅素、同型半胱氨酸等[7,8],而隨著炎癥反應在CHD發(fā)生和進展中的作用逐漸被揭示出來,炎癥因子已成為了在臨床研究中應用最多的CHD相關血液標志物,其中,hs-CRP、IL-6、TNF-α、基質(zhì)金屬蛋白酶-9(MMP-9)、可溶性白細胞分化抗原40配體sCD40L)等均為近年來研究較多的炎癥因子[9,10],此外,血清前白蛋白、血漿纖維蛋白原等其它急性時相反應蛋白也可作為反映CHD患者冠脈病變嚴重程度的指標[11]。
CRP是一種早在1930年就被發(fā)現(xiàn)的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機體遭受損傷后,血清CRP水平會在短時間內(nèi)大幅度上升,因而被認為是感染和炎癥的早期標志物,CRP屬于古老并高度保守的“pentraxin”蛋白家族,由5個非共價聯(lián)合的單體組成,能夠與多種糖蛋白和磷酸酯類相結合,具有調(diào)節(jié)補體系統(tǒng)、影響細胞凋亡等多重生理功能。人們對CRP的研究已經(jīng)有60年的歷史,但將其檢測普遍應用于臨床僅有10多年的歷史。起初,CRP主要是作為炎癥標志物被應用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臨床輔助診斷,而近年來的大量研究證實,很多心血管疾病患者的血液CRP水平也會出現(xiàn)顯著的升高,CRP能夠抑制一氧化氮的分泌、促進血管內(nèi)皮細胞的凋亡、抑制血管的生成、促進單核細胞釋放組織因子從而增加局部血栓的形成風險,此外,CRP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的發(fā)病機制中也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CRP是CHD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關鍵性因素,CRP水平檢測對于CHD的發(fā)生或預后具有一定的預測價值[12]。BNP與心房鈉尿肽、C-型利尿鈉肽、樹眼鏡蛇屬利尿鈉肽均為循環(huán)利尿鈉肽家族的成員,BNP一般含有32個氨基酸,廣泛分布于肺、心、脊髓、腦等多個組織器官,在正常狀態(tài)下,BNP由心肌細胞產(chǎn)生,心室壁張力是促進其合成和分泌的因素[13],血漿BNP水平的升高與左室功能下降程度及其所受壓力的增大幅度具有密切的關系,因此多被用于診斷心力衰竭,但心力衰竭并不是引起B(yǎng)NP升高的惟一原因,性別、年齡、肥胖、低血容量血癥等因素和某些疾病也可以引起B(yǎng)NP水平出現(xiàn)較大的波動[14,15],BNP的分泌水平直接受到基因表達轉(zhuǎn)錄水平的調(diào)控,已有研究證實,BNP及其受體基因突變與高血壓、CHD、心力衰竭、糖尿病等多種臨床疾病的易患性及臨床情況相關,針對BNP及其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有助于探索這些疾病的分子遺傳學機制[16]。本研究結果顯示,AMI組中左主干病變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SAP組或UAP組(P<0.05),SAP組中單支冠狀動脈病變的患者比例顯著高于UAP組或AMI組(P<0.05),而三支病變的患者比例顯著低于UAP組或AMI組(P<0.05),說明AMI患者的左主干病變和三支病變的發(fā)生率最高,冠狀動脈的病變程度最高,而SAP患者的上述癥狀的發(fā)生率最低,病變程度最輕,UAP則是介于二者之間。AMI組患者的血漿hs-CRP水平顯著高于UAP組(P<0.05),UAP組患者的血漿hs-CRP水平顯著高于SAP組(P<0.05);SAP組患者的血漿BNP水平和冠脈Gensini評分均顯著低于UAP組或AMI組(P<0.05),說明血漿hs-CRP水平、BNP水平的顯著上升可提示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加劇和發(fā)生心血管意外事件風險的上升。
綜上所述,血漿hs-CRP水平和血漿BNP水平的顯著上升可提示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加劇和發(fā)生心血管意外事件風險的上升,這兩個指標可作為評價CHD患者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輔助指標。
參考文獻:
[1]周波,劉利慧.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癥因子水平測定及其臨床意義[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4,31(2):121.
[2]程文俊,席建軍,牛云楓.腦利鈉肽在原發(fā)性高血壓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yī)學雜志,2014,30(4):650.
[3]于波.冠狀動脈病變:影像學與生理學評價[J].心血管病學進展,2014,35(1):1.
[4]張帆,艾海偉.64層螺旋CT對冠心病診斷價值的meta分析[J].延安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4,12(1):13.
[5]強孔俊.128層螺旋CT在冠心病中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4,9(2):102.
[6]于海波,韓雅玲,荊全民,等.多種無創(chuàng)檢查組合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9):1668.
[7]喬燕.脂蛋白(a)和膽紅素同時檢驗在冠心病診斷中的價值研究[J].中國衛(wèi)生標準管理,2014,5(11):35.
[8]許希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冠心病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4,22(2):151.
[9]張銳,葛建軍.四種炎癥因子與冠心病的關系研究[J].安徽醫(yī)藥,2014,18(4):695.
[10]孔祥輝,鄧長金,胡迎富,等.不同類型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癥因子的水平對比[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11(15):1180.
[11]傅升華.三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在冠心病患者中的檢測及臨床意義[J].泰山醫(yī)學院學報,2014,35(3):198.
[12]白彩娟,吉尚戎.C-反應蛋白研究進展及熱點爭議[J].蘭州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9(3):361.
[13]楊青苗,馬長生.血漿利尿鈉肽與心房顫動關系的研究進展[J].內(nèi)科理論與實踐,2014,9(1):71.
[14]陳豐運,肖驊.腦鈉肽在非心力衰竭疾病中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yī)學,2013,42(30):3689.
[15]鄭峰.腦鈉肽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13,29(1):77.
[16]蕾茹,肖衛(wèi).腦鈉肽及其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與疾病的關系研究進展[J].醫(yī)學綜述,2013,19(19):3487.
(收稿日期:2014-05-09)
文章編號:1007-4287(2015)05-08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