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2-2014年大腸埃希菌的分布及敏感性動態(tài)監(jiān)測結(jié)果分析
田素飛,唐甜甜,李富順,孫國全,郭麗潔,丁麗萍,褚云卓*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檢驗科,遼寧 沈陽110001)
大腸埃希菌是臨床感染中最常見的革蘭陰性桿菌。 隨著臨床治療中抗菌藥物的廣泛應用,特別是頭孢菌素等廣譜抗菌藥物的應用,使得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s,ESBLs)的大腸埃希菌耐藥菌株日益增加,給臨床治療帶來困難?,F(xiàn)將本院2002至2014年臨床分離的大腸埃希菌的標本來源、科室分布和對藥物敏感性的變遷情況做以分析,為大腸埃希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提供依據(jù)。
1對象與方法
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臨床分離的大腸埃希菌株,菌株來源于門診及住院患者。質(zhì)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25922。
Vitek-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購自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
細菌鑒定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公司Vitek-2全自動微生物分析儀;藥敏試驗采用微量肉湯稀釋法(儀器VITEK-2),雙紙片協(xié)同法檢測產(chǎn)ESBLs菌株。判斷標準參照2014年CLSI標準。
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WHONET5.6軟件。
2結(jié)果
2002至2014年共分離大腸埃希菌7215株13年間分離株從290株到1004株逐年增多。2002年為全年分離菌株的第一位,2003-2007年為全年分離菌株的第二位,2008-2009年為全年分離菌株的第五位,2010-2012年為全年分離菌株的第四位,2013-2014年為全年分離菌株的第三位。
尿液占49.3%(3556株),血液(1097株)占15.2%,痰液(676株)占9.4%,膿汁(468株)占6.5%,膽汁(338株)占4.7%。13年間尿液標本構(gòu)成比均占標本類型的第一位,2002至2014年所占比依次為:56%(212/377)、50%(144/290)、40%(146/361)、43%(169/391)、45%(154/346)、41%(190/461)、42%(179/431)、54%(244/451)、49%(305/620)、50%(386/768)、45%(384/856)、55%(469/859)、57%(574/1004)。2002至2003年間,膿汁構(gòu)成比位于標本類型的第二位,2007年至2008年,痰液標本構(gòu)成比位于標本類型的第二位;但2004至2006年以及2009至2014年,血液標本構(gòu)成比排名為第二位。
2002至2014年大腸埃希菌分離株主要分離自泌尿外科(789株)、重癥醫(yī)學科(578株)、肝膽外科(367株)、內(nèi)科門診(340株)、腎臟內(nèi)科(338株)患者。
大腸埃希菌對各種抗菌藥物的敏感率總體上均有下降的趨勢,以氨曲南、三代頭孢菌素、頭孢吡肟的下降幅度較大。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的比率總體上呈大幅度的上升趨勢。見表1。
3討論
大腸埃希菌是引起社區(qū)和醫(yī)院內(nèi)感染的重要致病菌。本研究顯示:2002年至2014年間分離的大腸埃希菌占各年分離菌株的前五位,可見其在臨床感染性疾病中占據(jù)重要地位。
另外13年的大腸埃希菌分離株主要來源于尿液(49%),其它研究也顯示大腸埃希菌是引起泌尿系統(tǒng)感染的重要的病原菌[1,2],因為大腸埃希菌是腸道的正常菌群,當宿主抵抗力下降時,可移位引起
表1 2002-2014年臨床分離大腸埃希菌對抗菌藥物敏感率及產(chǎn)ESBLs的比率(%)
注:AMP-氨芐西林,TCY-四環(huán)素,CIP-環(huán)丙沙星,LVX-左氧氟沙星,SXT-復方新諾明,CXM-頭孢呋辛,GEN-慶大霉素,CZO-頭孢唑林,CTX-頭孢噻肟,CRO-頭孢曲松,AMC-阿莫西林∕克拉維酸,FEP-頭孢吡肟,ATM-氨曲南,AMK-阿米卡星,NIT-呋喃妥因,CAZ-頭孢他啶,IPM-亞胺培南,MEM-美羅培南,TZP-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哌拉西林
泌尿系感染。13年的大腸埃希菌分離株其次來源于血液、痰、膿汁、膽汁標本,提示大腸埃希菌也是血流感染、肺內(nèi)感染、傷口感染(尤其是腹部傷口)以及膽道感染的重要病原菌。對于大腸埃希菌分離率較高的科室:泌尿外科、重癥醫(yī)學科、肝膽外科、內(nèi)科門診、腎臟內(nèi)科,應加強感染性疾病的大腸埃希菌病原學監(jiān)測,盡早明確診斷,利于有效抗菌治療。
回顧2002至2014年我院大腸埃希菌對各種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變遷情況(表1)可見:碳青酶烯類藥物亞胺培南和美羅培南一直維持高度敏感性,是臨床上治療大腸埃希菌重癥感染的首選藥物[3]。其次為阿米卡星,敏感率在84.3%-93.8%,可酌情做為臨床選擇用藥。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左氧氟沙星和環(huán)丙沙星的敏感率很低,在19.3%-34.1%范圍內(nèi),提示臨床應慎重使用。
至于三代及四代頭孢類藥物如頭孢吡肟、頭孢他啶、氨曲南、頭孢曲松、頭孢噻肟等呈逐年下降的趨勢,主要與大腸埃希菌產(chǎn)生ESBLs有關(guān)[4,5]。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自2007年起,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株比率迅速增加,且居高不下(54.2%-63.2%),導致三代及四代頭孢類藥物敏感性迅速下降。因此應密切監(jiān)測我院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流行率,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其流行甚至暴發(fā)流行。
ESBLs耐藥基因種類較多,國外以TEM型、SHV型或CTX-M-15為主[6],但我國以CTX-M-14型為主。CTX-M-14型ESBLs對頭孢噻肟的水解活性高于頭孢他啶,因此2002至2014年的頭孢噻肟的敏感率均低于頭孢他啶,今后應加強ESBLs耐藥基因型的檢測,監(jiān)測產(chǎn)ESBLs的大腸埃希菌的分子流行病學[7],以采取積極措施控制產(chǎn)ESBLs大腸埃希菌的廣泛流行。
加強大腸埃希菌的標本來源、科室分布和對藥物敏感性的變遷情況的動態(tài)監(jiān)測,不僅有助于預防及控制大腸埃希菌感染引起的流行,還可以協(xié)助臨床經(jīng)驗性選擇抗菌藥物及個體化抗菌治療,為臨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提供依據(jù)。
參考文獻:
[1]Manges AR,Tabor H,Tellis P,et al.Endemic and epidemic lineages of Escherichia coli that cause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J].Emerg Infect Dis,2008,14(10):1575.
[2]朱德妹,汪復,胡付品,等.2010年中國CHINET尿液標本中細菌的分布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 療雜志,2012,(04):241.
[3]張玲,黃留玉.革蘭陰性桿菌產(chǎn)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研究進展[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6):897.
[4]邊鋒芝,苑廣盈.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超廣譜β-內(nèi)酰胺酶的檢測和耐藥性監(jiān)測分析[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8,6:484.
[5]姜森,張正,楊朵,等.2062株大腸桿菌ESBL測定及耐藥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08,12(9):1134.
[6]Peirano G,der Bij AK V,Gregson DB,et al.Molecular epidemiology over an 11-year period (2000 to 2010) of extended-spectrum beta-lactamase-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causing bacteremia in a centralized Canadian region[J].J Clin Microbiol,2012,50(2):294.
[7]Jesus O,Maria PV,Jose C.Extended-spectrum β-lactamase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changing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impact[J].Current Opinion in Infectious Diseases,2010,23:320.
(收稿日期:2015-01-11)
作者簡介:田素飛(1971-),女,博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病原微生物學臨床和基礎(chǔ)研究。
文章編號:1007-4287(2015)05-0812-03
*通訊作者
基金項目:國家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項目(81101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