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生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新疆烏魯木齊市 830002
血清降鈣素原評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療效果的價值分析
李永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新疆烏魯木齊市830002
摘要目的:探討血清降鈣素原評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治療效果的價值。方法:選擇我院重癥監(jiān)護室收治的98例危重患者,分為觀察組(49例)和對照組(49例)。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和出重癥監(jiān)護室第1、3、5天的外周血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WBC)。結果:觀察組患者開始治療后的第1、3、5天的各臨床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降鈣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處于最高水平,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和白細胞在入院第3天時最高。對照組患者的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水平和治療時間沒有明顯關聯(lián)(P>0.05)。觀察組患者的降鈣素原隨著患者病情的好轉而出現(xiàn)明顯降低,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水平隨著患者病情的好轉而逐漸降低,在患者出重癥監(jiān)護室的第3天顯著降低(P<0.05)。對照組患者的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水平無明顯變化。結論:血清降鈣素原能夠有效反映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同時也是感染性休克治療效果的可靠指標。
關鍵詞血清降鈣素原評估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價值治療效果
重癥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較高,主要原因是臨床上缺乏感染性休克早期診斷的特異性指標。血清降鈣素原被認為是診斷重癥感染的標志性物質,在臨床實踐中廣泛應用。然而血清降鈣素原對感染性休克病情程度及臨床治療效果的評估價值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將對此進行探討,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2年1月-2013年9月期間我院重癥監(jiān)護室(ICU)收治的危重患者98例,根據患者是否為感染性休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49例為感染性休克患者,男29例,女20例,平均年齡(61.9±8.7)歲;對照組49例為非感染性休克患者,男30例,女19例,平均年齡(62.5±9.1)歲。感染性休克的診斷標準依據2001年危重病醫(yī)學會和美國醫(yī)師學會共識會議的相關診斷標準?;颊叩脑l(fā)疾病為嚴重復合性外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畸形心腦血管疾病等。排除晚期腫瘤以及住院時間不足24h的患者。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在開始治療后的第1、3、5天分別抽取兩組患者的靜脈血檢測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WBC)。采用酶聯(lián)熒光分析技術對降鈣素原進行定量檢測,血清的靈敏度為0.1ng/ml;采用散射免疫比濁法檢測C反應蛋白;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白細胞介素-6和白細胞介素-8;白細胞指標采用血細胞分析儀進行檢測。患者經過治療且病情出現(xiàn)好轉后,在患者出重癥監(jiān)護室后的第1、3、5天檢測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WBC)。
2結果
2.1治療時臨床指標變化情況觀察組患者開始治療后的第1、3、5天的各臨床指標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的降鈣素原在入院的第1天處于最高水平,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和白細胞在入院第3天時最高。對照組患者的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水平和治療時間沒有明顯關聯(lián)(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開始治療后第1、3、5天的臨床指標變化情況±s)
注:*與觀察組比較,P<0.05。
2.2兩組患者出重癥監(jiān)護室后臨床指標變化情況觀察組患者的降鈣素原隨著患者病情的好轉而出現(xiàn)明顯降低,且在出重癥監(jiān)護室的第1天便明顯降低(P<0.05),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水平隨著患者病情的好轉而逐漸降低,在患者出重癥監(jiān)護室的第3天明顯降低(P<0.05)。對照組患者的降鈣素原、C反應蛋白、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指標水平無明顯變化。
3討論
感染性休克是重癥監(jiān)護室常見的危重癥之一,感染性休克患者多數(shù)病情較為嚴重,且發(fā)展迅速、病死率較高,是導致重癥監(jiān)護室內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早診斷和早治療是治療感染性休克的關鍵,然而目前臨床實踐中仍然缺乏高特異性的診斷指標。臨床上需要尋找新的較為敏感的指標來對感染性休克進行早期診斷以及對感染性休克病情的嚴重程度和治療效果進行及時的判斷和評估。本文中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WBC)等指標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這表明以上指標對感染性休克的診斷和治療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指導意義。然而血清降鈣素原在入院第1天即達到最高,比C反應蛋白(CRP)、白細胞介素-6、白細胞介素-8以及白細胞(WBC)等指標明顯迅速,這表明血清降鈣素原對感染性休克病情嚴重程度的反映更加敏感??梢宰鳛楦腥拘孕菘嗽缙谠\斷和預警指標。
綜上所述,PCT可作為重癥感染和感染性休克的早期預警和診斷指標,其動態(tài)變化對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臨床干預措施的療效以及預后的判斷具有重要意義,可作為臨床上指導重癥感染及感染性休克治療的可靠指標。
參考文獻
[1]郭翼華,項嘉亮,陳榮策.血清降鈣素原對感染性休克的診斷價值〔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5,12(5):590.
[2]陳瑤. PCT在ICU嚴重感染診斷中的臨床應用及對腹腔感染的鑒別診斷價值〔D〕.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醫(yī)學院,2012.
[3]徐波,劉勵軍. 血清降鈣素原(PCT)的動態(tài)變化對感染性休克預后的意義〔J〕. 中國血液流變學雜志,2008,18(1):99-101.
(編輯羽飛)
收稿日期2014-06-17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1-7585(2015)02-024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