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穴位埋線結合電針及中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療效觀察
作者單位:610011 成都,成都軍區(qū)機關醫(yī)院中醫(yī)科
胡志飛
[摘要]目的觀察微創(chuàng)穴位埋線結合電針、中藥辨證內服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HN)的療效。方法對100例門診PHN患者進行電針、穴位埋線、中藥內服綜合治療1個療程(5 w),觀察臨床治療效果。結果臨床痊愈85例,顯效5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5.0%。結論微創(chuàng)穴位埋線結合電針、中藥辨證內服治療PHN收到理想的效果。
[關鍵詞]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穴位埋線;電針;中藥;療效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帶狀皰疹最常見的并發(fā)癥,常持續(xù)數(shù)月至數(shù)年。主要發(fā)生于中老年人。據報道,超過50歲的帶狀皰疹患者PHN的發(fā)生率達62%[1-2],60歲以上患者3個月后,PHN 的發(fā)生率仍為24%[3]。其疼痛常使人難以忍受,寢食難安,痛苦異常。并且伴隨強烈的情緒反應,可以加重甚至引起抑郁癥的發(fā)生,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據報道[4],PHN是急性帶狀皰疹最常見也是最難治療的并發(fā)癥。中藥治療 PHN 療效不明顯,西藥及有關理化方法因其毒副作用而應用受限[5],尤其中老年患者病情頑固,臨床治療極其困難[6]。本研究通過穴位埋線結合電針、中藥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獲得滿意結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病例資料所有病例均為2012年10月~2014年8月在我院中醫(yī)科門診和四川省第二中醫(yī)院皮膚科門診就診的患者,共計100例,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齡29~75歲;病程1~24個月;發(fā)病部位均在腰腹部和胸背部。排除胸、腰椎疾患、原發(fā)性肋間神經痛、胸膜病變等引起的疼痛患者。
1.2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皮膚病學》[7]:帶狀皰疹發(fā)生后,皰疹已消退,但疼痛持續(xù)3個月以上(時間從皰疹消退后開始計算),疼痛性質可為刺痛、癢痛、燒灼樣疼痛、竄痛,持續(xù)或陣發(fā)性疼痛,夜間尤甚。絕大部分患者有痛覺過敏或觸發(fā)點,大部分為肋間神經痛,少數(shù)可為顳神經、枕大神經、臂叢神經、股神經等處疼痛。
1.3治療方法
1.3.1穴位埋線(1)器材準備:一次性微創(chuàng)埋線針(鎮(zhèn)江高冠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直徑0.9 mm;PGLA線體(上海天清生物材料有限公司),規(guī)格2/0,10 mm。(2)操作方法[8]:主穴取皮損區(qū)阿是穴,離皰疹病損3 cm處為進針點,加上皮損一側的夾脊穴。腰以上部位配雙側曲池、合谷、外關、支溝;腰以下部位配兩側的三陰交、太沖和血海。取適當體位,對進針點進行碘伏消毒,用一次性鑷子將PGLA線體慢慢置入一次性埋線針內。右手持埋線針呈20°角斜刺,針身進入3 cm左右,壓下彈簧將PGLA線體留在穴位內,按住彈簧同時出針,貼上圓形貼,保持干燥,24 h內不能接觸水。PGLA高分子線體由甜瓜及玉米提取物組成,在體內7 d左右即可自行吸收。疼痛面積如果比較廣泛,可以在病灶周圍埋植3~4根線體,也可以采取浮針皮下掃針法,可立即止痛。1次/w,5次1個療程,1個療程后評價療效。
1.3.2電針(1)取穴:①阿是穴(疼痛部位)。②夾脊穴:病灶同側的夾脊穴。(2)器材:①針灸針:30號1.5寸~2寸毫針(華佗牌)。②華佗牌SDZ-Ⅱ SDZ-Ⅱ型電子針灸儀,廣州得源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3)操作方法:在微創(chuàng)穴位埋線之前,囑患者坐位、平臥或者側臥位,常規(guī)皮膚消毒;針刺夾脊穴:選30號1.5~2寸毫針,針尖與皮膚呈45°,向脊柱方向進針深度0.8~1寸;針刺阿是穴:沿肋間神經走向,在距疼痛部位邊緣0.2 cm處進針,呈15°角,沿皮下針刺(每簇針數(shù)多少與疼痛范圍大小成正比)。針刺得氣后,夾脊穴接電子針灸儀1組,選疼痛明顯處(阿是穴)接電子針灸儀1~3組。電針刺激參數(shù):采用直流電,疏密波,頻率為2/100 Hz,強度以患者耐受為度。通電20 min后出針,術畢再次皮膚常規(guī)消毒。3次/w,5 w為1個療程。
1.3.3中藥內服根據患者病證,分三型進行經方加減服用,均1劑/d,分餐后3次溫服,療程5 w。(1)氣滯血瘀證,用柴胡疏肝散加桃紅四物湯:柴胡15 g,陳皮12 g,枳殼12 g,香附12 g,熟地12 g,川芎12 g,當歸12 g,白芍12 g,桃仁10 g,紅花8 g,甘草8 g。(2)氣虛血瘀證,用四君子湯加桃紅四物湯:黨參12 g,茯苓12 g,山藥12 g,熟地12 g,川芎12 g,當歸12 g,白芍12 g,桃仁10 g,紅花8 g,甘草8 g。(3)痰凝血瘀證,用二陳湯加桃紅四物湯:半夏10 g,橘紅12 g,生姜10 g,烏梅12 g,熟地12 g,川芎12 g,當歸12 g,白芍12 g,桃仁10 g,紅花8 g,甘草8 g。
1.3.4注意事項穴位埋線處24 h內禁止沾水;埋線過程中要注意觀察皮膚有無過敏現(xiàn)象,出現(xiàn)皮疹或結節(jié)、水皰等要及時處理并停止埋線;患者保持心情愉悅,飲食清淡富有營養(yǎng)。若發(fā)生感染者按常規(guī)處理。
1.4療效評價標準采用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評分法[9]。以治療前疼痛為10分,治療后分別由患者自述疼痛減輕程度評分,根據VAS評分對療效進行評價,痊愈:VAS 0~1.0分;顯效:VAS 1.0~3.0分;有效:VAS 3.0~5.0分;無效:VAS 5.0~10.0分。
2結果
經過5 w的治療,本組100例中,痊愈85例,占 85.0%;顯效5例,占5.0%;有效6例,占 6.0%;無效5例,占 5.0%;總有效率達95.0%。
3討論
祖國醫(yī)學稱PHN為“蛇丹愈后痛”,認為病因是由于患者皰疹期感染的毒邪沒有完全清除,留在體內;或急性皰疹期之后,氣滯血瘀,絡脈阻塞,不通則痛;或久病、體虛,臟腑功能平衡失調,影響陰陽氣血虧虛,以致脈絡失養(yǎng),氣血凝滯不行,不榮則痛而成[10]。其病機主要為:氣血不暢,不通則痛;正氣不足,不榮則痛[11]。
西醫(yī)療法對PHN療效欠佳。據報道[12],目前治療PHN主要分為全身療法和局部療法。藥理途徑有三:一是作用在受累皮膚的局部用藥;二是影響感覺軸突神經興奮性和傳導性的藥物;三是對神經損傷相關的突觸改變起作用的藥物。三環(huán)抗抑郁藥對持續(xù)性深在痛最有效,抗驚厥藥對劇烈的撕裂性痛最有效。幾類藥物治療PHN 達到滿意或完全止痛率分別為:抗抑郁藥40%,抗癲癇藥及抗驚厥藥35%,阿片類30%,其他止痛劑18%。
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比,中醫(yī)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具有較強優(yōu)勢,尤以中藥和針灸常用。中藥多采用個性化的辨證論治,如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等;針灸則方法多樣,如單純針刺、刺絡、火罐、穴位注射、艾灸等,報道較多,而穴位埋線療法報道很少,缺乏系統(tǒng)研究。
單一中藥內服以調節(jié)陰陽平衡的方法治療PHN臨床效果欠佳,服藥周期長,患者依從性較差。電針治療是針灸治療帶狀皰疹最為普遍和首選的方法。據研究[13-14],高頻率100 Hz電針能夠促進外周內啡肽的釋放,達到即時止痛的目的;低頻率2 Hz 電針能刺激中樞內源性阿片肽的持續(xù)釋放,以維持其鎮(zhèn)痛的后續(xù)效應。中醫(yī)認為電針治療PHN有改善循環(huán)、疏通經絡的作用,通過改善血液循環(huán),加強神經營養(yǎng),但該方法作用時間短是其弊端所在。
穴位埋線療法是將PGLA線體埋入腧穴,利用PGLA線體對腧穴的持續(xù)刺激作用,激發(fā)經氣、調和氣血,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該治法能發(fā)揮針刺、經穴、留針和“線”的綜合作用[15],屬于一種融多種療法、多種效應于一體的復合性治療方法[16],具有刺激性強、療效持久、安全性高、成本小、操作簡便、易于開展的優(yōu)點,同時又能彌補針刺療效時間短、療效難鞏固、易復發(fā)等缺點。
本研究通過三種治療手段并用的方法治療PHN,通過臨床觀察發(fā)現(xiàn)該方法能明顯促進后遺神經痛的消退,大大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并且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簡便、易掌握等優(yōu)點。
【參考文獻】
[1]吳志華.皮膚科治療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148-150.
[2]劉孝兵,楊帆.復方甘草酸銨聯(lián)合微波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觀察[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9,23(5):291.
[3]薛志興,樊碧發(fā).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診療現(xiàn)狀[J].中日友好醫(yī)院學報,2006,20(3):187.
[4]WU CL,Marsh A,Dworkin RH.The role of sympathetic nerves in herpes zoster and postherpetic neuralgia[J].Pain,2000,87:121-129.
[5]王會霞.針灸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概況[J].針灸臨床雜志,2011,27(1):73.
[6]梁皓,涂艷,孫午,等.神經阻滯聯(lián)合微波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臨床觀察[C].江西省第5次中西醫(yī)結合皮膚科學術交流會論文集,2006:234-245.
[7]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301.
[8]孫文善.PGLA微創(chuàng)埋線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J].上海針灸雜志,2011,30(5):349.
[9]朱月萍.頑固性眼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臨床治療及隨訪觀察[J].中國疼痛醫(yī)學雜志,2003,9(3):134-137.
[10]張淑杰,鄒艷紅.針刺夾脊穴配合圍刺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J].針灸臨床雜志,2009,5(2):5.
[11]孫永建.火針配合拔罐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130例[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6,15(4):21.
[12]溫玉芳,張少波.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治療進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12,11(6):402-403.
[13]方劍喬,劉元亮,莫曉明,等.電針巨刺與患側針刺鎮(zhèn)痛的臨床與實驗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4,14(10):579-582.
[14]韓濟生.嗎啡受體拮抗劑翻轉電針鎮(zhèn)痛的程度決定于電針刺激的頻率[J].生理學報,1986,38(5):475-482.
[15]陸壽康.刺法灸法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2:159.
[16]任曉艷.穴位埋線的源流及其機理探討[J].中國醫(yī)藥學報,2004,19(12):759.
(收稿日期:2014-11-07)
文章編號1004-0188(2015)03-0312-03
doi:10.3969/j.issn.1004-0188.2015.03.031
中圖分類號R 752.12
文獻標識碼A
基金項目:成都軍區(qū)“十二五”醫(yī)學科研計劃面上項目(C2012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