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高升,黃 艷,李松晨,徐 新
(1.河海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2.湖北能源集團 鄂州發(fā)電有限公司,湖北 鄂州 436032;3.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3)
?
LPS應用障礙的仿真模擬研究
楊高升1,黃 艷1,李松晨2,徐 新3
(1.河海大學 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2.湖北能源集團 鄂州發(fā)電有限公司,湖北 鄂州 436032;3.中鐵第四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63)
為了分析LPS的應用障礙,在對LPS進行簡要介紹的基礎上,通過文獻查詢提取出LPS在國際上的3個應用障礙因素:缺乏上級支持、組織變革的阻力和缺乏科學合理的培訓。然后通過實景仿真的方式,將LPS引入項目管理中,對所提取的應用障礙因素進行驗證,結果顯示:國內與國際上的精益建造實踐存在相似的應用障礙和挑戰(zhàn),提取的應用障礙因素得到佐證。最后針對這些障礙,提出了LPS應用實踐的對策,為全球化精益實踐的推廣和深入給出了相關建議。
LPS;障礙識別;實景仿真;應用對策
隨著精益思想在建筑業(yè)的應用,GLENN等[1-2]提出了精益建造的一個重要工具:末位計劃者體系(last planner system,LPS)。LPS計劃是由傳統(tǒng)的最后一層(施工小組)做出明天的任務安排。經(jīng)過20多年的發(fā)展,LPS已成功在多項工程中得到了應用。
隨著LPS在實踐中的不斷普及,學者對其研究也逐漸從本質、理論的完備性等轉向實際的應用[3-5],例如ABDULLAH等[6]分析了LPS對沙特建筑規(guī)劃實踐和現(xiàn)場管理的提升作用。而針對LPS在應用中的障礙因素分析,具有代表性的是GAO等[7]通過SWOT分析法對LPS進行的應用分析。筆者在對文獻進行檢索時發(fā)現(xiàn),針對LPS應用障礙因素的實證研究相對較少,因此提出通過實證仿真對LPS的應用障礙因素進行分析,促進全球化精益實踐的推行。
1.1 LPS國際應用障礙梳理
為了充分分析LPS國際應用面臨的障礙與挑戰(zhàn),筆者對有關LPS的文獻進行了篩選,篩選主題既包括組織層面,又包含項目層面。文獻查找主要在LPS的應用推廣主流文獻庫中進行,例如ASCE(美國土木建筑工程師協(xié)會)的出版物等。為保證時效性,筆者遴選了近5年來有關LPS的應用研究[8-10]。其中部分文獻是就某具體項目的應用總結,有些是針對某個地區(qū)或者多個項目的訪談和調查,以期從大量的案例和地區(qū)中找到LPS的真實應用狀態(tài)。
1.2 LPS國際應用障礙因素的提出
在對已有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后,做如下分析:①將障礙、挑戰(zhàn)等因素作為阻力因素考慮,將成功經(jīng)驗要素作為助力因素考慮,而將成功經(jīng)驗要素的缺失作為阻力因素考慮。于是可以將文獻統(tǒng)計出的因素全部化為LPS應用的阻力因素來考慮。②將所有的阻力因素進行合并、概括和總結,可以得到最終的LPS國際應用障礙因素表,如表1所示。
其中,“科學合理的培訓”也是影響“對精益建造的認識和理解不夠”的重要因素。于是將這些因素進行微調,微調后的各障礙因素占比如圖1所示。值得一提的是,各障礙中的文化因素僅在中東國家的項目反饋中被提到。由此,筆者提出了國際精益實踐中LPS應用最主要的3個障礙:缺乏上級的支持、組織變革的阻力和缺乏科學合理的培訓。由此可見,組織層面的因素對LPS的順利應用起主導作用,科學培訓使企業(yè)至項目各環(huán)節(jié)均形成精益意識,是合理開展精益的前提。
表1 LPS國際應用障礙因素統(tǒng)計表
圖1 國際精益實踐中的LPS應用障礙因素
2.1 實景仿真的設計
仿真所涉及的項目是3幢樂高住宅的建造,具體由3輪操作過程構成。其中第一輪采用傳統(tǒng)的總承包式的項目交付方式,第二輪是針對初步引入精益理念的項目管理方式,第三輪是科學培訓后積極采取精益建造模式的項目管理方式。3輪仿真的特點如表2所示。
另外,在該仿真實驗中作如下規(guī)定:①施工過程中每10 s代表1 d,每60 s代表1周(周工作日為6 d);②在安全帶圍成的區(qū)域內,最多只有兩名分包商同時站在其中進行施工,否則將記為安全違規(guī);分包商進場施工時,必須佩帶安全帽,未佩戴安全帽進場也記為一次安全違規(guī)。安全違規(guī)的罰款規(guī)定為1 000元/次;③已經(jīng)安裝上但發(fā)現(xiàn)錯誤的元件,要求移至垃圾場作為廢棄料,并需耗費一定時間重新到供應商處采購,若不棄而直接安裝,則需要對每塊重新使用的廢棄料罰款4 000元;④最終回收在垃圾場內的廢棄材料以“嵌釘”個數(shù)計,嵌釘是指每個元件內用于安裝固定的數(shù)目,如元件的規(guī)格為4×2,則表示長寬方向上各有4個和2個嵌釘,廢棄件的成本為500元/嵌釘,而新購材料的材料費為250元/嵌釘;⑤不允許對元件進行預組裝。
表2 各輪仿真的對象及特點
2.2 實景仿真的實施
第一輪實驗中,總承包管理方作為項目的總調度,沒有和分包商在一起做計劃,而是獨立完成計劃任務后,發(fā)布指令;總承包管理方在確定項目里程碑之后,即對各階段進行分解,從基礎開始自下而上做計劃;分包商很少做計劃,且相互之間也缺乏交流;分包商的進場受總承包管理方的指令影響較大,某項活動進行時后續(xù)工作的分包商均在安全紅線外等待;分包商之間缺乏互相的安全提醒。
在第二輪實驗中,實驗協(xié)調員邀請總承包管理方與各分包商一起參與計劃的制訂,這是LPS的最基本含義,即末位計劃者(班組長或工長)參與計劃的制訂。在該輪實驗中,各末位計劃者和總承包商共享項目的信息,并開始做計劃。
在第三輪實驗開始前,實驗協(xié)助人員對項目各方進行30 min有關LPS的培訓。培訓結束后,對參與者進行答疑分析和簡單的具體操作示范。
在第三輪實驗過程中,建設的是和第一、二輪不同的住宅,給參與者提供第三輪所建住宅的立面圖和截面圖。向參與者展示第一輪進展的甘特圖。 在可粘貼的便箋上填上具體的信息(做什么/位置:樓層/計劃數(shù)量),并用這些便簽進行階段拉動式計劃。每隔60 s停下計時器進行每周工作會議(PEP會議),會議主要內容為:①評估各個分包商完成工作包情況;②測算每周PPC;③找出其深層原因和改進措施。
2.3 實景仿真的結果與評價
2.3.1 關鍵數(shù)據(jù)的整理
為了充分體現(xiàn)LPS的引入對工程建設質量、成本、進度、安全等方面的影響,在3輪仿真結束以后,筆者選取一些關鍵指標,對采集到的實驗數(shù)據(jù)和觀察記錄進行了匯總,如表3所示。
表3 3輪仿真項目關鍵指標對比表
2.3.2 仿真數(shù)據(jù)評價與參與者反饋
由表3可知,LPS的引入減少了施工時間,提高了生產率,增加了現(xiàn)場有序度,提高了安全水平,大幅度降低了施工成本,較好地提高了項目管理水平。
同時從觀察到的情況來看:①傳統(tǒng)的總承包模式下,總包商的權威性太高,代表班組長的各分包商有參與計劃制定的意愿卻無法實現(xiàn),致使原有意愿參與的分包商受到幾次“冷落”以后不愿主動提出意見,進而逐漸變成了被動接受命令的形式。這一過程也印證了所提出的缺乏高層支持的障礙。②在組織層面上,由于原有傳統(tǒng)項目管理模式根深蒂固,加之組織文化和業(yè)務流程上的慣性現(xiàn)象,造成LPS實踐顯得十分困難,這說明組織變革的阻力成為LPS實踐不可忽視的一大障礙。③通過第三輪實施前30 min的培訓,第三輪實驗表現(xiàn)出的高生產率、高現(xiàn)場有序度和低安全事故率,說明科學合理的培訓對于LPS實踐是一個重大助力因素。而缺乏科學合理的培訓,也自然成為LPS實踐的一大障礙。
在整個仿真結束后,實驗人員向所有被邀請的項目參與者填寫仿真反饋問卷,如表4所示。從3輪實驗對比來看,傳統(tǒng)管理模式的上級干預程度高,組織惰性強,嚴重影響LPS理念的實施。
表4 LPS仿真應用反饋
從數(shù)據(jù)層面和主觀層面看,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及參與者的反饋結果印證了我國與全球精益建造實踐存在相似的應用障礙和挑戰(zhàn):上級阻力、組織變革阻力和缺乏教育培訓。
在項目中運用LPS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針對上述有關LPS使用過程中的各大障礙,提出如下應用步驟:
(1)將LPS的應用作為戰(zhàn)略目標,提出應用愿景。通過向項目團隊展示計劃不善所導致的危害,在團隊中營造一種運用LPS的緊迫感。
(2)獲得項目業(yè)主和組織中高層管理者的支持。沒有組織中的高層、部門經(jīng)理甚至中層管理者的強烈支持,變革難以發(fā)生。還可通過政府引導將LPS等精益建造理念被建筑業(yè)接納的過程市場化。類似于企業(yè)安全評級和信用評級,建筑行業(yè)可適時引入精益評級以助于建筑企業(yè)高層管理者對精益的戰(zhàn)略決策。
(3)設置跨職能部門合作的核心團隊。該核心團隊在項目的全壽命周期內均被委托以輔助LPS的運用。核心團隊應當涵蓋不同專業(yè)和作業(yè)隊伍中的一線管理者和末位計劃者。在獲得高層管理支持的前提下,對達到既定目標的團隊進行適當?shù)膱F隊激勵。
(4)評估并描繪當前的計劃過程。使用流程圖來識別當前計劃進程中的缺陷和改善機會。
(5)開發(fā)并執(zhí)行培訓規(guī)劃和傳播計劃。跨職能部門合作的核心團隊在精益建造專家的協(xié)助下識別培訓需求,制定培訓計劃,對大多數(shù)末位計劃者進行培訓。團隊除了對試點項目的LPS應用進行規(guī)劃外,還應當形成繼續(xù)傳播的規(guī)劃。
(6)向建筑企業(yè)灌輸持續(xù)學習、自我評估和逐步試點的文化理念。建筑企業(yè)在發(fā)展成為學習型組織的過程中,需要接納新的文化理念。
LPS是精益建造理論的重要工具,著眼于我國及全球精益建造實踐所面臨的問題,將障礙阻力因素識別出來。上級阻力、組織惰性和缺乏科學的培訓成為了這套工具在全球范圍精益建造實踐的主要阻礙。這一點通過實景仿真模擬得到了驗證,保證所提出的障礙因素實際的有效性。同時,實景仿真的結果也顯示出LPS對項目管理績效提升上的優(yōu)勢。針對這些障礙,提出了LPS應用的步驟,對克服主要障礙、推進精益建造實踐提出了一些建議。但是,真實的建筑項目較長,不確定因素較多,一次實證仿真并不能完全代表實際的工程,因此LPS在建筑業(yè)中的應用障礙分析,還需要在后續(xù)的研究中不斷完善。
[1] GLENN B. The last planner system of production control[D].Birmingham:University of Birmingham,2000.
[2] GLENN B, GREGORY. Shielding production:an essential step in production control[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1997,124(1):11-17.
[3] 韓美貴,王卓甫,金德智.面向精益建造的最后計劃者系統(tǒng)研究綜述[J].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實踐,2012,32(4):721-730.
[4] 徐新,楊高升.基于LPS的工程項目績效提升研究:以某 DB 房建項目為例[J].項目管理技術,2011,9(12):77-82.
[5] 鄧斌,葉青.基于LPS的精益建造項目計劃管理和控制[J].施工技術,2014,43(15):90-93.
[6] ABDULLAH O A, TZORTZOPOULOS F P, KOSKELA L. Improv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with the Last Planner System: a case study[J].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Architectural Management,2014,21(1):51-64.
[7] GAO S, LOW S P. The last planner system in China's construction industry:a SWOT analysis on implement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14,32(7):1260-1272.
[8] NIETO-MOROTE A, RUZ-VILA F.Last planner control system applied to a chemical plant construction[J].Journal of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2,138(2):287-293.
[9] SEONG K C. The relation between lean construction and performance in the Korean construction industry[D].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11.
[10] LINDHARD S, WANDAHL S. Exploration of correct LPS practices in scheduling of large, complex, and constrained construction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Organisation and Management,2015,7(1):56-71.
YANG Gaosheng:Assoc. Prof.; School of Business, Hohai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 China.
[編輯:王志全]
Simulation Study on LPS Application Obstacles
YANGGaosheng,HUANGYan,LISongchen,XUXin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application of LPS disorder, three applied obstacles of the LPS in international: lack of supervisor support, the resistance of the organizational change and the lack of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training were extracted, on the basis of brief introduction of LPS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n, these factors were verified by means of simulation, finding that the similar application barrier and the challenge exist between our country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lean practices. Finally, so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lean practices against the barriers.
LPS; barriers identification; realistic simulation; application strategies
2015-07-14.
楊高升(1966-),男,江蘇高淳人,河海大學商學院副教授.
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科研基金資助項目(20145022002).
2095-3852(2015)06-0808-04
A
C931
10.3963/j.issn.2095-3852.2015.06.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