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南京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石硤尾邨的外部公共空間的公共設施設計
——以美映、美如樓/美盛、美笙、美賢、美益樓/美亮、美薈樓三個樓群為例
趙穎
(南京藝術學院 設計學院,江蘇 南京 210013)
外部的公共空間彌補內部空間的枯燥與壓抑,解決了高層建筑的壓迫感,讓這些“小”而“平?!钡耐獠抗部臻g充滿了人與人間的互動,拉開了人與建筑物的距離感。人們也有了一個自由呼吸新鮮空氣、放松休息的場地,這樣的地方也利于高層建筑物之間的通風,香港的公共空間設計體現(xiàn)了對不同人群的人性化關懷。本文深入考察了香港這三個公屋樓群的外部公共空間,詳細地描述了從兒童、長者到盲人等需要幫助的殘障人士的公共設施,點點滴滴的細節(jié),以人為本,值得借鑒。
外部公共空間;公共設施;管理制度;公屋
在寸金寸土的香港,有這樣一個地方,高樓聳立,人口密集,狹小的人均居住面積,這一切并沒有阻止這里居民的幸福。他們只需要付低廉的租金,就可以享受超值的公共設施服務。
在香港石硤尾公屋區(qū),城市有限的公共空間得到了靈活地運用。他們雖居住在一個經過規(guī)劃后的城市空間里,但并沒有受到狹小空間的束縛,公共空間延伸了其私人空間,提供了更多的公共設施。公共設施融合于社區(qū),與公共空間密不可分。該區(qū)域注重城市建筑與城市空間的關聯(lián),適應的社會發(fā)展要求,造福了住在該這的居民。城市公共空間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主動性的空間,讓他們有別樣的生活體驗,提高了生活水平,促進了他們對社區(qū)的歸屬感與認同感。
無障礙設施,在內地很多地方幾乎形同虛設。盲道被擋,指引不當,使得盲人很少獨自出門。香港的無障礙設施很不一樣,路段與路段的區(qū)分,欄桿上的盲文感應,值班人員的完善管理,尊重盲人的生活,給予其便利,是比較理想的無障礙設施。
除了專門設置了專門的無障礙通道,還有觸手可及的盲文地圖指示圖,避免不必要的障礙,更利于他們的自我定位,增強安全感與舒適感。
圖1:觸手可及的多功能感應地圖
人在空間環(huán)境中,需要自身定位,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從而獲得心理上的安全與穩(wěn)定的感覺。這些標識結構清晰,準確地傳達了其含義,具有較強的識別性。立體感的地圖,色彩與功能一目了然,有清晰的文字、盲文、粵語/英語的語音播報,方便了居民,特別是視力不好的人士,能讓其快速了解自己的想知道的信息。
門禁系統(tǒng)也給視力不好的人提供的方便,文字、密碼數(shù)字對應盲文,還可以向警衛(wèi)求助的按鍵。種種細節(jié),貼心的服務賦予這里的居民油然而生的城市歸屬感與認同感。
圖2:兒童游樂場
城市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人的活動。精心的設計,既符合整個社區(qū)的風格,多樣的色彩變化豐富了公共設施的視覺感受。
郁郁蔥蔥的樹木,清新的空氣,孩子們愛在滑梯與攀爬架上玩耍,和小伙伴分享彼此的快樂,強健身體。這片帶給他們快樂的場地,伴隨著他們的成長,是孩子們玩耍的好去處。
不得不提的還有這些兒童設施的地面,柔軟的塑膠材料,有統(tǒng)一色調的,也有彩色方格形式的拼接,踩上去舒適有彈性,并不是常規(guī)意義上的水泥面,給玩耍的孩子更多的保護,增加了游玩的趣味性。
除此之外,每處兒童設施都按年齡段的劃分,分為2歲到5歲,5歲到12歲,以及不適合12歲以上的游樂設施,并附有使用說明,需要成人陪護。如此細致的說明等細節(jié),從某種程度上說,保護了兒童的生命安全,讓更多的孩子參與到人性化的公共設施中,更放心地享受其帶來的快樂時光。
在兒童游樂設施旁,以港灣式的空間安排舒適的座椅,既方便家長的陪護,讓他們安心休憩,也不影響兒童的使用,充滿濃濃的生活氣息,活躍了社區(qū)的氣氛。
清風送爽,坐在亭子邊的座椅上歇息、相互交談,孩子們也可以在此溫習功課。
這是遮陽避雨的首選,好的公共設施帶來生活的便捷,讓人們在使用中更加舒適自在,也給了鄰里之間相互認識、溝通、了解的機會,有利于社區(qū)的和睦。
圖4:長者健身地
在石硤尾社區(qū),長者有了一個好去處——既可以下棋打牌,又可以聊天讀書,還設有石卵路可以按摩腳底,運動器材鍛煉手臂,舒展腰部。這個地方有一個時尚的名字,叫做“長者健身地”。
圖5:無處不在的排水設施(地漏)
內地的排水系統(tǒng)很不完善,遇到暴雨,必然會有大量積水。香港雖然很長時間的雨季,年降水量達到2300毫米以上,但是很少會因此而淹水。
合理的規(guī)劃與設計很重要,根據(jù)水量的大小,不同區(qū)域有不同形狀的地漏。這也成為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元素,當然,適當?shù)木S修與管理才可以使排水系統(tǒng)的功能達到最大。良好的排水系統(tǒng),靈活的應對機制,敬業(yè)的維修小分隊是其抵御淹水的關鍵。貴在堅持,功在平時。
細節(jié)決定成敗。社區(qū)服務的好壞,不僅僅在于其配套設施,更重要的在于人這個主體,在于人的服務意識、服務細節(jié)以及對服務的管理。
圖6:嚴格的值班機制——警衛(wèi)城有限公司巡邏表
嚴格的值班機制,幾乎每個幾個小時就有值班人員過來檢查小區(qū)環(huán)境與治安情況,極大程度上維護了居民的穩(wěn)定生活秩序。警示標志、標語隨處可見,嚴格的管理制度能很好地約束居民不良的行為,也可以減少意外的發(fā)生,利己利人。
圖7:羽毛球場暫時改為晾曬區(qū)
不同的生活方式體現(xiàn)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作為為人們社會生活服務的公共設施自然也根據(jù)不同時間段的生活方式變化。由于香港亞熱帶季風氣候,多雨潮濕,石硤尾物業(yè)辦事處為業(yè)主考慮,為方便居民晾曬衣服以及被褥,暫時停止羽毛球場的使用,于2014年6月14日到7月15日設作臨時晾曬區(qū)。
這里公屋區(qū),擁有嶄新完善的公共設施以及生活空間。這里有孩子的歡聲笑語,長者們的鍛煉的身影,種種點滴,讓人體會到石硤尾邨不僅有嚴格的管理制度,還是一個有人性化的作為。真正完善的公共空間,并不是簡單的設施間的組合關系,應該是以人為中心,與環(huán)境相互包容且具有空間的延續(xù)性,給人們在喧鬧的城市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相對安靜的可供停留、休息更適于感受美好生活的場所。
不是建筑,而是開放空間賦予了這里獨特的魅力。
石硤尾邨的這幾片新公屋區(qū)的設計體現(xiàn)了與該樓群的和諧,促進石硤尾邨周圍的環(huán)境與人之間的溝通,使得公共空間更加宜人,既從“量”上滿足了居民的需求,也在“質”上給居民更好的生活質量,從外部空間補充了內部空間的不足,為今后的公屋的發(fā)展方向作了前瞻性的探索。
TU984.12
A
1005-5312(2015)32-005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