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華
動脈粥樣硬化是導致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研究顯示頸動脈狹窄、栓子脫落、腦灌注減低等在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原因中占20%~30%[1],因此通過對頸動脈粥樣硬化檢查對于臨床診斷及預防有著重要作用。血管超聲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臨床診斷頸動脈粥樣硬化病的有效手段,能夠對粥樣硬化斑塊形態(tài)體征、動脈狹窄程度進行反映,價值顯著。本研究對血管超聲與DSA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使用價值進行研究分析,現將具體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沈陽市紅十字會醫(yī)院自2013年7月~2014年4月收治的48例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患者,其中男29例,女 19 例,年齡 47~81歲,平均年齡(60.32±5.22)歲,臨床癥狀:肢體障礙15例,頭暈16例,步態(tài)不穩(wěn)18例,發(fā)作性眩暈12例,短暫黑朦11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國第4屆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缺血性腦血管病診斷標準。
1.2 方法
1.2.1 血管超聲 使用儀器為飛利浦 IU22 彩色多普勒診斷儀, 檢查時患者取頭伸側位,探頭經橫切面、縱切面自下而上對患者頸動脈分叉部、頸總動脈、頸外動脈、頸內動脈的顱外段等進行檢查,主要對頸部動脈內徑、走行、腔內是否出現斑塊、內-中膜厚度、血流充盈情況進行觀察分析。對舒張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收縮期最大流速(peaksystolic velocity,PSV)、搏動指數(pulsatility index,PI)及阻力指數(resistance index,RI)等進行詳細記錄;對于狹窄管腔,詳細計算狹窄度。
1.2.2 DSA檢查 采用儀器為西門子血管造影機,患者取平臥體位,常規(guī)進行消毒、鋪巾,并采用2%利多卡因局麻。seldinger 技術對股動脈進行喘息,將5F導管鞘置入,導絲引導經導管鞘將5F豬尾巴造影導管置入,先行主動脈弓造影,對其分值情況詳細了解。完成后更換5F造影導管,將導管頭端分別置于左右鎖骨下動脈椎動脈開口部及左右頸總動脈開口部,將造影劑注入,分別對雙側頸內動脈、頸總動脈及椎動脈造影,一旦發(fā)現動脈狹窄現象,則對狹窄程度繼續(xù)計算。
1.3 評價標準
1.3.1 超聲評價 參考北美放射年會超聲會議(2003年)通過的統(tǒng)一檢測標準對頸動脈狹窄程度進行評價;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分型:內-中膜厚度大于(包含)1.3mm,局部增厚隆起,并凸向管腔[2]。
1.3.2 DSA評價 依照北美癥狀性頸動脈狹窄內膜剝脫術的相關標準進行計算評價:對狹窄近端直徑、狹窄遠端、狹窄段、正常動脈以及狹窄血管的長度進行測量。狹窄程度=(狹窄遠端正常直徑-狹窄處直徑)狹窄遠端正常直徑×100%。根據歐洲頸動脈外科協(xié)作組制定的相關診斷標準對狹窄程度進行判斷:正常為0級;狹窄率在50%以下為1級(輕度);狹窄率在50%~69%之間為2級(中度);狹窄率在70%~99%為3級(重度);狹窄率 100%為 4 級(閉塞)[3]。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正態(tài)計量資料結果用“”表示,治療前后及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構成比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一般情況 48例患者192條頸動脈(其中頸內動脈顱外段140條、雙側頸動脈52條),超聲診斷與DSA診斷符合率為91.7%(176/192)。見表 1。
表1 192條頸動脈狹窄的超聲及DSA診斷結果比較(n)
2.2 超聲與DSA診斷硬化斑塊檢出率對比 超聲診斷硬化斑塊檢出率顯著高于DSA(P<0.05)。見表2。
表2 超聲與DSA診斷硬化斑塊檢出率對比(n)
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可導致動脈閉塞及狹窄,進而導致腦血管疾病。目前臨床在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診斷中主要采用方法有CT血管造影、血管超聲、MRI血管造影及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等[4]。頸動脈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診斷準確率較高,然而操作復雜、價格昂貴,同時存在一定的風險性及適應癥,因此在高危人群的診斷中受到較大限制。在對血管超聲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檢查時,受到一定因素的影響,可能導致假陽性、假陰性的出現[5],主要因素如下:(1)輕度狹窄患者,學流液動力學指標未出現明顯改變,這就導致頸動脈狹窄診斷難度較大。(2)頸動脈閉塞時,DSA及超聲診斷均將無血流通過作為標準,因此診斷標準的一致性對于診斷符合率有著重要作用。(3)在超聲診斷中,超聲醫(yī)師的技術水平、經驗、手法、取樣角度校正、探頭選取等主管因素均會對探頭檢查結果產生影響。(4)客觀因素如最狹窄部位顯示難度大、頸動脈走行迂曲等均可導致漏診誤診現象的出現[6-7]。因此在診斷中,醫(yī)護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yè)水平,減少主觀因素的對診斷結果的影響,從而提高診斷準確率[8]。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血管超聲與DSA診斷結果比較具有較高的符合率,在心腦血管疾病的診斷中有著應用價值。
[1] 劉曉明,魏文志,劉艷茹,等.健康體檢人群中頸動脈超聲檢查結果對預防冠心病的預測價值分析[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4,8(1):68-69.
[2] 高巖.彩色多普勒超聲在頸動脈病變診斷中的應用[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4,79(3):87-88.
[3] 焦慧娟.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與缺血性腦血管疾病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實用醫(yī)刊,2013,40(12):38-40.
[4] 曹韻清,黃偉俊.超聲與數字減影血管造影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診斷的應用比較[J].廣東醫(yī)學,2011,32(14):1887-1889.
[5] 周利俠.超聲與血管造影對頸動脈粥樣硬化病變診斷的對比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4,23(15):1687-1689.
[6] 耿霞.超聲及數字減影血管造影術檢查對缺血性腦血管病患者頸動脈狹窄診斷的對比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36(13):212-213.
[7] 余純,董漪,韓翔,等.血管內超聲在腦血管影像的應用[J].中華腦血管病雜志(電子版),2013,7(4):210-217.
[8] 紀婷.頸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超聲和磁共振影像學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1,17(28):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