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振興(甘肅省莊浪縣教育局744699)
有愛有心有法
——談“問題學生”的成因與對策
岳振興(甘肅省莊浪縣教育局744699)
常聽到教師們發(fā)出這樣的感嘆:現(xiàn)在的學生越來越難教了,一個班上總有那么幾個讓教師頭疼的學生,特別是那些“品行不良”“屢教不改”的問題學生更讓學校和教師感到束手無策。
我覺得這首先是一個觀念問題。我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管理經驗認為,要教育好學生,不能總是把眼光放在“管”學生上。我認為,要重“管”,更要重“理”。因此,遇到那些“問題學生”時,教師們首先要問一問:“為什么會這樣?”“我應當幫他們做什么?”我覺得這兩個問題很重要。
那么,導致學生“品行不良”的因素有哪些呢?根據(jù)以前調查的結果,我認為,導致學生“品行不良”的因素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溫土。這片土地的質量決定著孩子成長的主要方向。好的土壤有利于孩子成長,差一些的土壤則不利于孩子的后天發(fā)展,甚至會毀了孩子的先天稟賦。一些家庭,因為破裂或者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冷淡,往往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和心理健康狀況,更會造成學生的變態(tài)心理,使這些學生誤認為人與人之間是冷酷無情的,是毫無感情牽連的,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形成冷漠自卑、自暴自棄、自輕自賤、破罐破摔等心理。
社會是學生成長的大環(huán)境,即我們平常所說的“社會風氣”。社會風氣的好壞也對學生的行為習慣具有催化作用,特別不好的社會風氣對孩子的影響更大、更明顯。改革開放以來,一些資產階級的生活方式、錯誤觀點以及各種庸俗低級的文化藝術撲面而來,對青少年的侵蝕很大,影響了孩子們的思想觀念。各種犯罪分子等品行不良的社會閑散人員對青少年的引誘、教唆、影響,最終會導致這些學生由模仿逐漸誤入歧途,最后他們會產生“不道德”的合理感和橫行霸道的自豪感。
學校是學生成長的主陣地。學校應當確定一個什么樣的“辦學方向”“培養(yǎng)目標”,這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很重要。但是,當前的一些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片面追求升學率,放松了思想教育,或者思想教育缺乏針對性或實效性,一般化的教育多,生動活潑的教育少,簡單粗暴的批評多,和風細雨的引導少,這些簡單陳舊的方法對那些自制力較差的學生無效,而且會使他們逐漸變成品行不良的學生。
在這些或近或遠的、顯性的、隱形的外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一些學生的心理發(fā)生了變化,不良品行就逐漸形成和表現(xiàn)出來了。但是,“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大量的教育實踐表明,只要采取有效措施,大部分品行不良的學生都是可以教育好的。那么,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我們應當采取那些有效措施?我認為,關鍵要有愛心、有耐心。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嘗試。
(一)要感化誘導消除疑懼心理
人是感情動物,種下感情的種子,遲早會發(fā)出期望的嫩芽。作為教師,當遇到所謂的“問題學生”時,不要輕易下什么“朽木不可雕”“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之類的結論,二要主動與學生建立相互信賴的師生關系。一般來講,這部分“問題學生”對教育者都有期望,更有疑懼心理,他們認為教師管他們就是與他們作對,教師總是只盯著自己的缺點不放,甚至有的學生會認為教師總是看不起自己,對自己不抱任何轉變的希望等等。這時,教師要用真誠和愛去感化他們,誘導他們,同情他們,理解他們,而不足去排斥、去訓斥、去憎恨,使學生真正感到教師真心愛護自己,關心自己,從而與教師建立互相信賴的師生關系、朋友關系,這才談得上有效的教育。
(二)要誠懇談心引導迷途知返
教師要學會與學生談話、談心,做學生的心理輔導師。談話要講究藝術,關鍵要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只要談話內容和方式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那么,無論采取任何語言藝術都是可行的。所謂的“問題學生”只是與其他學生不同,有些甚至都有一整套“自以為正確”的錯誤觀點。這并不是完全“不可救藥”,教師要想說服他們,首先要糾正自己先入為主的看法——“問題學生不可救藥”觀,在這個基礎上,才有可能糾正學生們的錯誤觀點,使他們真正認識到觀點的錯誤性。教師要引導他們主動說話、發(fā)表意見,說出觀點,而不是一開始就否定、威脅、呵斥,使他們不想、不敢與你交流。與他們敞開心扉交心談心之時,正是教育誘導的最佳之期。這時,教育要尊重他們的人格,只有當學生們覺得人格受到尊重,他們才會與教師配合,接受教育。
(三)要富有耐心反復教育轉化
不良的學生不是一天變成的,壞習慣是天長日久逐漸形成的。相應的,教育他們轉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是一個曲折漫長、波動上升的過程。教師要有耐心,要有抓反復,反復抓的心理準備。教育引導、談話談心、消除疑慮,這些工作不可能一次完成。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短時間內是改變不了壞習慣的,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教師不要輕言放棄,要等待一些細微的變化,有了一點點轉變,也不要自以為徹底轉變了,還需要反復教育引導。教育人是一個期待心理之花生根發(fā)芽的過程,是一個只問耕耘不問收獲的過程,要有耐心,要有持久性。當他們徹底反省并養(yǎng)成好習慣了,教師還要對他們進行表揚教育、活動教育、鞏固教育成果。
對于問題學生的轉化,教師的愛心、信心和耐心是重要的前提條件,否則,問題學生的教育和轉化將成為一句空話。教師要堅信:只要我們拿出自己的真心,付出自己的熱情和耐心,用科學恰當?shù)姆绞椒椒ń逃?、幫助他們,絕大多數(shù)學生是可以被轉化并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的。
總之,學生品行不良不可怕,怕的是教師無愛、無心、無法,只要老師耐心教育,愛字當頭,相信這些學生一定會痛改前非,成為人見人愛,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責編 張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