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萍
(合肥市第三十中學,安徽 合肥 230041)
語文,需要怎樣的追求呢?筆者認為,課堂中,師生之間、文本與學生之間要保持民主、平等、和諧的關系,消除學生在學習中、課堂上的緊張感、壓抑感和焦慮感,從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披露靈性,展示個性,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并在共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語文課堂教學的文化追求與人格養(yǎng)成。因此,我們需要用新理念指導語文“情境化”學習。
語文課堂學習,首先應該是借教材甚至是課文教授語文課程內容、培養(yǎng)語文能力,不應該以吸取思想內容為主,而應該憑借課文獲得語文的感性經驗和語文知識,語文課堂是利用文本教語文。
聽過一節(jié)《老王》公開課,教師設計了這么個問題:“聯系當前社會現實,談談你對老王這類人的看法?!睂W生踴躍發(fā)言,有的說老王這類人需要迅速轉變經營方向,坐三輪車的人畢竟很少;有的說,現在像老王這樣的貧困群眾太多了,要建立有效的社會救助體系;有的說,社會貧富懸殊不斷加大,老王這樣善良的人,總有一天也會變壞……如此,學生活動充分,課堂固然是走向了熱鬧,但靜下心來,仔細想想,這還是語文課嗎?這是政治課。語文課堂缺少了“語文味”。
那么,怎樣來表現那種“語文味”呢?也就是說,怎樣來實現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呢?比如教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最重要的是品味文本的“語文味”。要知道《背影》寫了什么,但是更重要的是為什么要寫這個;要知道《背影》運用這樣的語言和表達技巧,塑造了這樣的形象,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為什么要用這種技巧、形式和內容是怎樣互動的。只有這樣,才可能將《背影》的味道層層再現?!氨秤啊敝档脤??是的。它是一個肩負祖母去世、家境慘淡、父子離別的背影。父子離別不止一個,但是這個特別,寓含一個時代給予的重負,而且,將“背影”設置在那樣一個不該離別卻不得不離別的火車站,且讓人看的過意不去,難以忘懷,具有可讀性。上面討論的問題實際上是一個值不值得寫和讀的問題,弄清這個問題,“背影”的味道出來了。
語言一直是課堂中教師與學生最直接的交流途徑。上好一節(jié)課,教師的語言至關重要,諺云:“它不是蜜,卻能黏住一切?!边@里講的就是語言藝術的魅力。準確生動的教學語言,能始終緊扣學生的心弦,使學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語文課堂,反對那種言不由衷的虛偽之言,反對那種思而無序的拉雜之言,反對那種晦澀難明的模糊之言;提倡運用心靈力量的肺腑之言,提倡承載思想才情的名警之言,提倡參透民族底蘊的經典之言。語文課堂特色,在一定范圍里,是語言的特色。比如,當筆者教授《紫藤蘿瀑布》,當講到“花和人都有各種各樣的不幸,但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時,師生共同探究其意義,如“人的生命短暫,但整個人類是生生不息。遭遇到不幸的時候,不能被厄運壓倒,要對生命的長久保持堅定的信念;厄運過后,不讓悲痛長壓心頭,要面對新生活,振奮精神,投身到事業(yè)中去。作者由紫藤蘿瀑布的輝煌、藤蘿的命運,感悟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奮發(fā)的,進取的。瀑布般的紫藤蘿盛開著,散發(fā)著蓬勃的生命的氣息,高奏著昂揚的希望的樂曲,解開了‘生死謎’,撫慰著‘手足情’,不是嗎?只要種子在,花謝了還有再開的時候;只要真情在,許多失去的還有再來的時候”。疑惑解除,似乎課堂智慧也有表現。
問題情境式教學是一種以解決問題為中心,以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創(chuàng)新探究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它通過由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然后學生共同合作、討論探索,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教師予以總結、升華,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優(yōu)化課堂教學。善于設置問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和有針對性地總結問題是教師上好課的關鍵。
漢語富有靈性和詩意,作者情感的表達隱匿于語言文字的深處,語言常常是多解的,模糊的,具有巨大的解讀空間。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去珍視學生的“個性化解讀”,鼓勵學生主動地與文本展開自由對話,鼓勵學生談獨特的感受,讓心靈與心靈在碰撞中發(fā)出鮮活的思想,撞擊出智慧的火花。教完《行道樹》這篇課文,筆者問學生,你覺得應該做一個怎樣的人?有的學生說:“我覺得應該做行道樹那樣的人,默默無聞、踏踏實實地工作,做一個對別人和社會有用的人?!庇械膶W生說:“我覺得生活在森林里好,本來那才是樹應該在的地方,在那里才能回歸真實的自己。樹之所以變?yōu)樾械罉溥€是因為人類的自我意識太強,也并不是生活在森林里的樹就都是貪圖享受的代表?!彪m然他們的理解有深淺,感悟有不同,但筆者認為——只要合理,都是可以的,答案不是唯一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
學生對文本的閱讀,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而是積極地創(chuàng)造。只有當我們在自己心中形成差異教育的理念的時候,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一切從學生出發(fā),促進學生發(fā)展。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雖然文章有娛樂、教化、審美、反映社會生活、抒發(fā)人的情感等功能,但其本質只有一個:人情!動物可以通過叫聲、姿態(tài)、外貌等表現它們對自然世界的感知、感悟,而人寫文章就只能表達人對自然世界的感知、感悟。文學與生活的各個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為何說自己是“閑人”?面對學生對于文本的個性化解讀,我意識到,有些學生的理解是偏頗的甚至是錯誤的,于是,就進行了如下的拓展——蘇軾在黃州的生活究竟怎么樣呢?我們借助他在黃州期間寫的一些詞句看他的心情:“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薄凹毧磥?,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薄笆朗乱粓龃髩?,人生幾度秋涼?!薄趯@些詞句的誦讀基礎上,我們再一次運用想象去討論,得出了比較一致的意見,認為當時蘇軾當時的心情是寂寞的、憂傷的、凄涼的。接著,風格一轉,我又給學生展示了以下幾句詞:“蝸角虛名,蠅頭小利,算來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未老,須放我,些子疏狂”、“回首向來瀟灑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痹谡b讀這些詞句的基礎上,學生雖然對詞句的內涵不完全理解,但還是能夠透過不計名利、展望未來感受到蘇軾的豁達、樂觀和灑脫。把這兩個文本拓展的結論結合起來,對文本的解讀自然就準確了。這樣做,還不僅僅是校補的作用,對于學生以后學習有著很豐厚的積淀。
不妨再延伸一下。大家都知道生活離不開語文,反之,我們也可以從生活中提煉出語文。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應當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大事,關注身邊的人和事,關注學習生活和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出一種創(chuàng)作想象的情境,在社會生活中,在日常生活中,去發(fā)掘作文材料,把現實生活中的材料作為作文題材寫進作文。這樣的文章比那些假、大、空的文章更具體,更生動,更形象,更感人。
文化是人類“詩意地棲居家園”,漢語言文字負載著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古老文化,它不是單純的符號體系,而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地質層,是蘊含著中華民族獨特性靈的精靈,是中華民族認識世界、闡述世界的意義體系和價值體系,它與深厚的民族文化聯系在一起,積淀了中華文化的精髓。從本質上說,語文教育的全過程就是文化的旅游,語文教學自然也是一種文化行為。
基于以上認識,筆者以為,先進的語文課程的設計,要充分關注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趨勢,策略性地將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合理交融互補,實現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上理想人格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