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明
課程與資源
論新課程改革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
陳燕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讓高中英語課堂教學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成為一個值得探討和深思的話題。根據教學實踐和經驗,針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的影響及相應的實施策略進行探討。
課程改革;英語課堂;實施策略
新頒布的《英語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英語教學的課程目標旨在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發(fā)展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技能,形成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幫助學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展視野,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全面發(fā)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教育部 2001)。
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是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情感態(tài)度是影響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學習策略是提高學習效率、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的保證(皮連生 2003)。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技能已經很難適應新課標的要求,將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融入英語課堂教學迫在眉睫。符合新課標要求的課堂教學應該注重語言材料的真實性和語境設置,使學生真實體驗語言運用,歸納和反思語言特征,加強閱讀和寫作訓練,注意跨文化的滲透和學習策略的引導。為了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筆者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進行了一些教學技能方面的嘗試。
“策略”在英語中是strategy,指the art of planning,of using existing means,含有tactics之義,也可以將它理解為計策、謀略、技術與藝術(劉東虹1999)。增強調控、激發(fā)情趣、加強社交的策略是學生學好英語的前提。良好的學習策略在英語學習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具備良好學習策略的前提是掌握語言的各項微技能(sub-skills)。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意要引導學生掌握各種語言微技能,使學生能夠利用這些技能進行自主學習。
(一)聽說技能的培養(yǎng)
聽的基本技能:聽關鍵詞、聽懂并執(zhí)行指示語、聽懂大意和主題、確定食物的發(fā)展順序和邏輯關系、預測等。說的基本技能:模仿、引出話題、Turn talking話輪轉換、維持交談、澄清意思、利用語言、語調表達意思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技能激發(fā)其英語學習的興趣。
以人教版必修二U4為例。此單元為“野生動物保護”主題的聽說課型。
在進行聽力訓練之前,筆者播放了學生在動物公園春游時的DV,展示了動物園在野生保護動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效。學生通過觀看小錄像及師生之間的問答,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同時對所聽材料的背景有了一定的認識。在進行聽力訓練的時候,學生能快速地掌握課文的大意和主題,迅速地回答教師所提出的問題。
本堂課的第二部分是看圖找出動物的居所。在了解課文概況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簡單地復述,在聽之前,先要求學生描述動物園的地圖,通過地圖的觀察預測一下各個動物的居所:圖中有竹子的地方可能是panda居住的地方,有高樹的地方可能是giraffe的。當學生進行聽力訓練的時候,就能做到邊聽邊標注了。通過對學生聽說基本技能的滲透,學生的聽力技巧也取得了一定的進步。
(二)閱讀技能的培養(yǎng)
閱讀的基本技能包括:略讀、掃讀、找讀、跳讀、預測、理解大意、猜測詞義、推斷、理解圖表信息、理解作者意圖、評價閱讀內容等。
如在教必修一U3 Part 2時,筆者故意不教新單詞pouch,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通過上下文(The mothers all have a pouch in front...They climb into their mother’s pouch.There,they are safe.)猜測pouch是什么意思。通過更多的猜詞訓練使學生慢慢掌握不查字典就能理解生詞意思的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培養(yǎng)自己的猜詞能力。
例如,人教版必修三U 4 Warming up是一個有關“九大行星”的圖片。在沒有備課之前,筆者也沒有熟記“九大行星”的英語名稱,更不必說初學英語不久的學生了。在處理教材的時候,筆者認為Part 2的重點不是認讀“九大行星”的名稱,而是“九大行星”之間的簡單比較,所以筆者沒有把精力過多地放在“九大行星”英語名稱詞匯的識別上,而是教學生如何通過圖片,迅速地把握關鍵詞,獲取其中的信息。
(三)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由于初中年級的英語教學對寫作的要求并不十分高,所以在以往的教學中常常忽略了對學生寫作的指導。而高中英語課堂注重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語言的輸出,語言的輸出既包括口頭表達,也需要筆頭寫作。
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在每一個單元都布置了一篇與所學單元有關的小作文,如在講授完人教版必修一Reading之后,要求學生模仿Friendship,以朋友為題寫一篇My friend。小作文字數不限,建議基礎好的學生盡量多寫,而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即使能寫出一句話也要鼓勵他們。小作文的形式也應該盡量多變,可以是命題作文(My favourite animal/teacher/subject),也可以是圖文并茂的圖畫作文(How much I know the planets?)。
寫作的基本能力:激活靈感、整理思路、組織素材、規(guī)劃文章結構、組織語言、遣詞造句等。結構是寫作的基礎。英語段落最基礎的結構:主題句—擴展句—結論句。在教人教版必修三U2 Healthy eating時,筆者有意識地對文章的寫作段落結構進行分析;引導學生思考文章第十四句:You bought to cook vegetables and meat without too much fat if you want to stay slim.學生進行比較分析后,對這一結構有了一定的認識,從而在寫作的時候能夠有意識地在文章的開頭寫主題句。
大多數學生寫作時,想到什么就寫什么,思路不清晰。教人教版必修一U5時,筆者將整篇文章的段落打亂,讓學生閱讀整篇文章后重新把段落再組合。通過這樣的練習,學生增加了感性認識,在寫作的時候注意思考如何組織素材、如何整理自己的寫作思路。
新課標強調語言學習是學生通過經歷體驗獲得意識最終能達到主動運用的過程。因而,在教學活動中主要有以下三個形式:提供真實語言材料和語境、點撥規(guī)則、布置任務。
(一)提供真實語言材料和語境
以往英語課堂教學的第一步驟是聽寫、默寫或用簡單圖片呈現新單詞,而筆者上課的第一個教學步驟是設置相關的、真實的情境(setting the scene),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所以每次在備課時都要思考如何把課堂的東西運用到真實的生活中,盡量使課堂教學符合學生的興趣,同時針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困難,利用有趣的活動化難為易。
如人教版必修四U1的聽說課,原對話比較枯燥乏味,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如何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呢?在setting the scene時,筆者設置了這樣的活動:“猜猜看”游戲。游戲以小組為單位,猜猜其他小組成員外貌、愛好、身高、體重,猜對加十分,得分最高的小組獲勝。學生必須運用到筆者提供的句子:“How would you describe her?”“Can you give anexampletoshow...”“Whatdoyouadmirehim/her?”學生在快樂游戲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二)點撥規(guī)則
通常在講授過去進行時的時候,教師會以一般過去時來引入。但筆者考慮到本班學生的現在進行時學得很好,而一般過去時也是講過去時間里發(fā)生的事情,如果由一般過去時來引入,很容易造成混淆。所以上課的時候筆者分別播放了《迪士尼英語》中Simba andhisfriends,ArielandSebastian,thecatandthedog正在游玩的三段歡樂的小影片,讓學生回憶起現在進行時的用法,然后筆者又播放了前一天拍攝的學生活動DV,引出過去進行時,學生在娛樂中輕松地比較新舊時態(tài),歸納出新語法的用法和結構。
(三)布置任務
英語學習的任務是為了將相關的英語知識、文化、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運用在真實生活中。為了使學生完成這一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注重學生語言口頭、筆頭的輸出能力,經常開展教學活動:角色扮演、討論、對課文進行復述、續(xù)寫故事、制作手抄報等。如必修三U3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是一篇由《百萬英鎊》改變編而成的劇本片段,筆者要求學生根據課文進行自由改編,并在全班表演他們的劇本,然后選出“最佳男女主角”“最佳編導”“最佳劇本”。學生通過這次角色扮演把語言運用到了真實生活中。
每學完一個單元,筆者都會布置一項拓展的學習任務,并要求學生盡量利用多種工具完成教師給予的任務,如上網搜索、到圖書館借閱有關書刊等,最后以A4紙的形式上交。如Unit 1以照片展示“My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Unit 2上網搜索“Which food do you like best?And tell me why?”;Unit 3查閱“九大行星英文名的來源”;Unit 4以照片展示“廣州今昔”;Unit 5參照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自己寫劇本。
在課堂教學中,由淺到深、循序漸進地引入英語國家的文化內容,滲透文化意識,同時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李濱 2004)。教師在傳授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的同時,可以傳授文化知識,加深學生對語言文化內涵的了解。
以人教版必修二U4的教授為例,主題是animals。動物詞匯在英語詞匯中有著非常豐富的文化色彩,如“狗”在中文中是貶義詞,而英語中卻是褒義詞。為了讓學生了解這一有趣的文化,在教動物詞匯時,筆者故意先問學生:“Do you want to be a lucky dog?”果然大部分學生中了圈套,毫不猶豫地回答:“No.”當教師把中文意思告訴他們時,他們對漢語中表貶義的“狗”在英語里是勇敢和忠誠的代名詞感到有趣,學生議論紛紛,課堂氣氛熱烈,然后筆者羅列一些有關dog的習語,讓學生猜猜它們的中文意思,如“Love me,love m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et sleeping dogs lie.”此外,筆者還在課堂上補充有關其他動物的習語:
The early bird catches more worms.(笨鳥先飛)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雙雕)
Lock the barn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羊補牢)
Drink like a fish.(酩酊大醉)
...
如此一來,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還豐富了他們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
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已經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需要,與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大的差距。學生的發(fā)展是英語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學不能脫離時代的發(fā)展、學生的需求。教師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積極貫徹落實英語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教學技能和教學策略,使英語課堂教學真正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以提升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為目標(桂詩春 1995)。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使英語課堂教學最大限度地弘揚了教師和學生的主體參與精神,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英語課堂教學方式,促進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
引用文獻
桂詩春.1995.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李濱.2004.英語學習中的心理因素探討[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1).
劉東虹.1999.英語差等生的問題與對策[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5).
教育部.2001.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皮連生.2003.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作者信息:510006,廣東廣州,廣州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