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晴
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這樣一句話:“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p>
隨著新課程改革步伐逐步加大,在“洋思中學”和“杜郎口”教學模式成功典范的引導下,為了更大限度地落實新課程的“自主學習”理念,我校進行了教學模式新改革——讓“學案導學,先學后教”深入每節(jié)課堂,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所謂的“先學后教”就是學生根據教師設計的導學案,自主地去學習、去探索、去實踐。而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是一個組織者、參與者、引導者,在必要的時候才起到“答疑解惑”的作用。因此,導學案是學生課前預習和課內自學的材料,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依據,是貫穿課堂教學的重要線索。它的實質是實現先學后教、課堂互動的教學載體。
筆者結合我校(福建漳州實驗中學分校)英語導學案的編寫和使用情況,立足學情,闡述“學案導學”模式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不可替代的優(yōu)勢;探索如何運用“學案導學,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英語課堂,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讓學生自主學習成為英語教學的一種必然。
隨著英語受到普遍重視,英語教學質量在不斷提高。然而我們英語教師一直有一個困擾——教得辛苦卻出不了成績,也就是教學“效率低”現象的出現。我們的課堂大都是一種以知識為本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基本都是“先教后學,課后作業(yè)”。在課堂上教師以講為主,學生只是記住了英語知識,課后卻無法學以致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學習成績上不去,導致學生厭學。因此,如何進行有效的英語教學是每個英語教師都值得深思的問題。而“學案導學,先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師生互動—探究”的課改理念,也體現了現今國際外語教學的潮流——創(chuàng)新學習。
“學案導學”模式就是以導學案為載體,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體、教師的指導為主導,師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學任務的一種活動過程(Holec H 1981)。
“先學后教”是指學生在課堂上根據導學案,通過相互質疑討論,自主進行學習探究、再由教師精講點撥,最后當堂訓練、師生共同歸納總結的一種教學行為。
在“先學后教”的課堂中,我們教師要使優(yōu)秀生在思維和創(chuàng)新上求突破;中等生要在知識和方法上求發(fā)展;“學困生”要采取低起點、小坡度的教學策略,讓他們隨時能看到自己的收獲和進步,從而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增強信心(教育部2002)。這種教學模式的顯著優(yōu)點在于,注重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縮小了優(yōu)秀生和“學困生”之間的差距,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進而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教師要根據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好導學案。教師提前下發(fā)每節(jié)英語課的導學案,給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要求學生根據導學案的內容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進行上課。
教師先導入新課,指導學生自學,簡明扼要地出示學習目標和自學要求,并進行學前指導,提出思考題,規(guī)定自學內容(Bob Adamson 2003)。教師在導入新課時,要盡量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他們積極參與。當學生看到某項知識、技能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時,學習會更主動。有效地引導學生將課堂知識與自己的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學習的過程就成了學生不斷超越自我的過程。這樣,學生才會覺得知識是有用的,并不斷感受到進步的愉悅,從而增強學習動力。
學生根據導學案和教師的要求進行自主學習探究。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由各小組組長帶領本組成員共同研討。先讓學生自學教材,掌握新單詞的讀音,找出新課中的短語、重點句型,了解新課的語法,解決預習遇到的疑難問題。知識讓學生探究,問題讓學生解決。而教師在學生小組討論的同時,對每組提出的疑難問題給以適時引導、點撥;同時根據反饋信息及時進行調控,對學習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進行監(jiān)控、反思、調節(jié)、補救,增強學生的學習效能感(魯子問、王篤勤 2006)。
英語的課堂教學,只有學生的主體作用與教師的主導作用很好地進行統(tǒng)一,不斷探索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導學生發(fā)現、探究、解決問題,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開拓精神和創(chuàng)新意識,逐步培養(yǎng)其求異創(chuàng)新能力。所以教師輕易不要給學生標準答案,應該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動腦的機會,鼓勵學生大膽思考,積極思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請各組派出學生代表陳述討論結果,提出問題,學生間互相解答。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當遇到確實需要講解的知識點時,教師適時進行點撥,只在關鍵之處畫龍點睛,給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讓學生憑自己的能力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這樣會使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交流,從而以創(chuàng)新意識來靈活運用語言知識,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教師作為引導者,要針對學生展示結果中重點出現的問題加以歸納,并作重點訓練;進一步幫助學生進行深入探究、重點回顧等,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得到反復的訓練和強化,使學生的知識系統(tǒng)化,促進學生能力得到提高、加強,同時在心理上也得到相應的調節(jié)。這個環(huán)節(jié)要盡可能讓學生思考問題(鹿軍紅 2005)。
為了評價學習過程和檢測學習效果,更是為了尋找學生學習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進行補救教學,教師要利用導學案中的當堂練習,讓學生通過一定時間和一定量的訓練,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加深理解課堂所學的重難點。最后通過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本課的學習重點,由教師板書在黑板上,使學生所學知識系統(tǒng)化、概括化。
在“先學后教”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學生在自學、思考、討論。雖然教師講得很少,但其中的每一步都離不開教師的引導和點撥。這種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度,培養(yǎng)了學生對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使其逐步形成自主學習的意識,在根本上改善了英語教學效果。
如今,“學案導學,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模式已在我校實施,雖然實施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困惑,但這種模式給教學帶來了新氣象。筆者相信,隨著這種教學模式在英語教學中的不斷深入和完善,學生一定會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態(tài)度和習慣,學生自主學習也會成為一種必然。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皩W案導學,先學后教”模式的實施,也對教師的專業(yè)水平和創(chuàng)新精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們英語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真正實現有效教學,并最終形成自己的特色。
魯子問,王篤勤.2006.新編英語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