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玉華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人民醫(yī)院,黑龍江雙鴨山 155600
肝穿刺治療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護理
袁玉華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寶清縣人民醫(yī)院,黑龍江雙鴨山 155600
目的探析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護理方法和護理效果。方法選取2012年2月—2013年8月該院50例患者均行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術前術后實行心理護理、病情護理、用藥護理、飲食護理、術后護理等全方位護理。結果無1例患者出現(xiàn)新發(fā)感染或并發(fā)癥,均在痊愈后出院。結論全方位護理能減少行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的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治療風險及新發(fā)感染或并發(fā)癥的幾率,保障且提高了治療效果。
肝穿刺;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護理
高血壓患者并發(fā)細菌性肝膿腫的幾率是非高血壓患者的3.6倍,且多見于高齡患者[1]。目前,高血壓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治療手段主要為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該研究主要探析2012年2月—2013年8月該院50例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治療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護理方法和護理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該研究對象共有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齡47~80歲,平均(61±1.4)歲,均為符合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臨床診斷標準,糖尿病病程6個月~7年,平均(4.5±2.1)年,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消瘦、高熱、畏寒、右上腹疼痛、食欲減退,體溫38.7℃~41℃。其中多發(fā)性膿腫36例,單發(fā)性膿腫14例,膿腫直徑3~13 cm,<5 cm者24例,5~10 cm者16例,>10 cm者10例。所有患者均行超聲引導下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膿液較少者完成膿液抽吸后即拔除引流管,膿液較多者完成膿液抽吸后留置引流管,并合理進行抗感染、降血糖治療。
1.2 護理方法
護理內容包括心理護理、病情護理、用藥護理、飲食護理、術后護理等。
心理護理:旨在緩解患者術前的緊張焦慮情緒,避免因患者升糖激素增加而難以控制血糖,影響手術進程。護理中,主要告知患者手術的方法和療效、手術前后的注意事項、術后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適感和并發(fā)癥等,促使患者做好手術的心理準備。
病情護理:包括血糖監(jiān)測護理、感染護理、高熱護理。血糖監(jiān)測護理是為了將患者的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內,并根據(jù)患者血糖的變化調整用藥,一般而言,患者空腹血糖在5.8~9.0 mmol/L之間、餐后2 h血糖不超過11 mmol/L即為正常[2]。血糖監(jiān)測所用儀器為血糖儀,監(jiān)測時間為三餐前后及睡前7個時間點。如果患者血糖難以控制,則根據(jù)醫(yī)囑行胰島素泵持續(xù)皮下注射胰島素,患者出現(xiàn)低血糖癥狀時,則加強血糖監(jiān)測,并遵醫(yī)囑予以治療。感染護理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方面是對患者手術部位的護理,包括觀察患者手術部位的滲血、滲液情況,定期為患者更換敷料,并維持患者切口的潔凈、干燥;另一方面是基礎護理,包括保持患者口腔、皮膚的清潔,同時注意患者舌苔、皮膚黏膜等的變化,注意保持病房環(huán)境的整潔、干爽。高熱護理,即對出現(xiàn)高熱癥狀的患者進行降溫護理,降溫方式首選物理降溫,非必要時不予退熱藥;囑咐患者多喝水,密切注意患者心率、血壓、血象的變化以及退熱過程中伴隨的癥狀,警惕脫水、感染性休克等情況的發(fā)生。
用藥護理:包括督促患者按時服藥,按時為患者注射藥物,密切注意患者用藥后的反應等;此外還應將藥物療效、用藥注意事項可能出現(xiàn)出現(xiàn)的反應等告知患者,消除患者的疑慮。
飲食護理:給予患者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低碳水化合物的飲食,食物搭配盡量多樣,并配合胰島素治療,保證患者營養(yǎng)供給的均衡和適度,避免營養(yǎng)不良和糖代謝紊亂情況的發(fā)生。
術后護理:對留置引流管的患者,應注意檢查引流管是否固定、是否通暢,并每日觀察、記錄膿液的顏色和流量以及穿刺處的滲血情況,詢問患者是否有腹痛情況,注意辨明腹痛性質,一旦患者出現(xiàn)局部或全腹壓痛、反跳痛、腹肌緊張等情況或脈速加快、心慌等癥狀,需警惕患者并發(fā)腹膜炎或內出血,宜及時在主治醫(yī)師的指導下予以消炎、止血治療。待膿液引流干凈,及時拔除引流管。如果引流不暢,首先觀察引流管是否存在移位、患者穿刺部位是否有異樣,如果以上兩種情況均可排除,則根據(jù)細菌性質、膿腔體積等采用生理鹽水或抗生素注射液沖洗膿腔,或者行注射器抽吸。
50例患者術后4~8 d體溫恢復正常,平均(5.8±0.7)d;術后5~11 d膿液逐漸減少,膿腔縮小,平均(8.2±0.4)d;拔除引流管后,6~10 d血糖趨于正常,平均(7.9±0.6)d。無1例患者出現(xiàn)新發(fā)感染或并發(fā)癥,均在痊愈后出院。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較高,為細菌滋生提供了良好的環(huán)境,再加上患者血漿滲透壓高,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受到抑制,更有利于細菌的生長繁殖,因此,糖尿病患者多并發(fā)各種感染[3]。肝膿腫是肝臟感染性疾病,以細菌性肝膿腫最為常見。臨床中,糖尿病患者極易并發(fā)細菌性肝膿腫。全方位護理能減少行經皮穿刺置管引流術的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治療風險及新發(fā)感染或并發(fā)癥的幾率,保障且提高了治療效果。
[1]朱小冬,孔穎宏.肝穿刺治療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護理[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3,17(18):98.
[2]薛紅霞.超聲引導下經皮肝穿刺治療152例細菌性肝膿腫患者的護理[J].中國臨床護理,2013,5(2):102.
[3]劉松巖.2型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診療體會[J].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4,12(18):261.
R473
A
1672-4062(2015)01(b)-0148-01
2014-10-25)
袁玉華(1970-),女,黑龍江雙鴨山人,本科,主要從事外科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