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濤
【內容摘要】本文就如何改革教學方法,使文言文教學煥發(fā)新的光彩,提出自己的策略:牢牢抓住“以生為本”這個綱,課教學設計按照“初讀——悟讀——誦讀”的方式,讓“讀”貫穿課堂始終,還文言文課堂書聲朗朗的本來面目,使學生在“讀”中進入文本情境,進入作家內心世界,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體悟文本中的語言和情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與自己對話。
【關鍵詞】文言文 作家 文本 課堂
文言文教學要講究“實”,要把教學過程聚焦在學生積累文言詞語和句子的理解上,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然而,文言文教學又要“活”,要讓學生進入情境,提起興趣。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花了大量的時間去備課,策劃課堂流程,預設教學中的各種問題等等。而文言文不好懂,有些字詞與現(xiàn)代漢語出入大,學生在課堂上不感興趣,導致師生對課堂學習都不滿意,教學與學習效果大打折扣。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經歷,以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為例,談談讓“讀”貫穿課堂始終的具體做法。
一、初讀全文,了解大意
《記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的一篇寫景抒情小品文,該文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5字,創(chuàng)造了一個清冷皎潔的藝術意境,傳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文章情趣盎然,適合于誦讀,又適合于品味,可以說是寫景抒情中的上品。對于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品味語言能力來說,本文堪稱學習的經典。教學開始時學生不翻教材,教師用PPT打出沒有斷句的原文,要求學生自由朗讀。教師出示朗讀的要求:讀準字音,注意停頓。
記承天寺夜游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要求學生先嘗試給文章斷句,然后再打開書本對照,根據教師出示的提示,學生自由地放聲朗讀。設計意圖:教師告訴學生,文言文原本是沒有標點的,后人根據文意作的斷句,教師讓學生去嘗試斷句,學生會有一種新鮮感。
2.教師將配樂朗誦展示給大家,師生根據朗讀的要求來評一評,議一議。設計意圖:本文短小,適宜于初二學生進行斷句訓練。
二、悟讀全文,體會情意
1.品讀
學生自讀全文后,就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談自己的看法,并在組內自由地交流。預設準備:文中有這樣一處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逼芬黄罚@個句子有什么表達效果?①小組討論交流:全句沒出現(xiàn)一個“月”字,作者運用怎樣的寫作技巧描繪出如此樸素而華美的月色?小組代表交流討論結果。②教師講解:將原文“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與翻譯后的句子“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錯的藻、荇”進行比較,可以看出作者運用比喻正面描寫月色。在文章中作者的目光為滿院月光所吸引,引起一種錯覺:“積水空明”,空明得能夠看清橫斜互錯的種種水草。庭院中怎么能有藻和荇這樣的水中之物呢?舉頭一望,見竹和柏,同時也看到了掛在天空的一輪皓月,這才醒悟:這哪里是“藻、荇”,而是月下的竹柏影子。作者運用大膽的想象、新奇的比喻,創(chuàng)設出了異常美妙的亦真亦幻的仙境。
設計意圖:比喻這一修辭手法是理解這個句子的抓手。理解這個描寫月光的核心句子是理解本文內容的關鍵,當然也是學生學習本文的難點之所在,更是檢驗教師能否作出正確有效的引導之關鍵。
2.悟讀
主問題一:如何理解“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中的“閑”字呢?①文章記敘了作者與友人一次月夜游賞的經過,從原文中找一找作者出游的原因是什么?當時的心情如何?②找一找文章中的“閑”,從哪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作者和朋友的“閑”?③這里的“閑”到底是什么意思?課文下的注釋是“清閑的”,你同意這種說法嗎?
主問題二:有人說,《記承天寺夜游》傳達了作者微妙復雜的心境,結合文中的語句或蘇軾的身世來談一談你的理解。
預設準備:①有一種童心之趣。據查證,元豐六年,正是作者貶居黃州四年之際。當時窮極無聊,無可自遣,為此月夜之游,等于苦中作樂。蘇軾此時苦中作樂,也可以說是“巧于居貧”。從他當時的處境看,本來是沒有這樣的閑情逸致的?!盀跖_詩案”后的蘇軾,有童心之趣,與他對事處之泰然有關,非一般人能如此。②有一絲謫居后的憂傷。蘇軾堅持自己對政局的看法,決不隨波逐流,因此他的一生,屢遭貶謫,但始終釋然。被貶至杭州時,他筑蘇堤造福百姓,詩云“我本無家更安在,故鄉(xiāng)無此好湖山”;貶至密州,他“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抒報國之志。所以,自己遭貶謫內心自然有一絲感傷。③有一種豁達樂觀之態(tài)。從文本來看,蘇軾當晚“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說明他非一般謫者。當蘇軾“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時,他首先想到的是張懷民。兩人心有靈犀,關系甚篤,這一點通過“相與步于中庭”體現(xiàn)得極為充分,結尾句“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更是直接表明了作者與張懷民是志同道合之謫人。其實與蘇軾類似的歐陽修被貶后卻“與民同樂”,其心胸之廓然、胸懷之寬敞,高山仰止,令后輩肅然。
三、朗讀全文,當堂成誦
文章短小,完全可以在課堂上完成背誦任務。教師在品讀基礎上,給學生以抓手,按照“夜游的緣由” ——“夜游的過程”——“夜游的感悟”這一條線來背誦,最后落腳在“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學生會當堂成誦。
四、推薦好書,伴我成長
(1)林語堂《蘇東坡傳》;
(2)余秋雨《東坡突圍》。
五、結語
《記承天寺夜游》僅僅八十余字,內涵卻十分豐富。按照“初讀 ——悟讀——誦讀”的方式來學習本文,對蘇軾個人的了解,以及作品所滲透出的情感的理解會更深入,可見,讓“讀”貫穿課堂始終的教學方式是值得一線教師去實踐的。本文為一家之言,以期方家指正。
【參考文獻】
[1] 李愛梅. 將文言文的朗讀訓練精致到底[J]. 中學語文·教師版,2012(2).
[2] 金國海. 重視文言文朗讀教學 回歸語文教學的本真[J]. 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2010(5).
(作者單位:江西省萬載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