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紅麗,張緒清
(1.重慶市合川區(qū)人民醫(yī)院感染科 401520;2.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感染科,重慶400038)
急性肝衰竭是一種少見而難治的臨床綜合征,病程不定,病死率高,肝移植是目前惟一被證明有效的治療措施。但因病情的進展迅速、國家對器官移植的管理及經(jīng)濟水平等諸多因素限制了肝移植的臨床應用,肝臟輔助裝置、肝細胞移植、組織工程仍處于積極研究階段,尚不能廣泛開展于臨床[1]。目前,急性肝衰竭患者絕大多數(shù)為抗病毒、護肝等藥物綜合治療,效果有限,如何快速阻斷肝細胞炎性反應,阻止肝細胞大量壞死成為提高其生存率,改善預后的關鍵。
患者,女,27歲,因入院前6d出現(xiàn)乏力、納差、惡心、嘔吐,診斷為“胃病”,治療無效,病情逐漸加重,遂轉入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治療。入院前2d在當?shù)蒯t(yī)院查肝功能提示: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2 423IU/L,天門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1 437IU/L,谷氨酰轉肽酶(GGT)69IU/L,總膽紅素(TBIL)71.6μmol/L,結合膽紅素(DBIL)40μmol/L,總蛋白(TP)56.5 g/L,血清清蛋白(Alb)31.3g/L;凝血檢查:凝血酶原時間測定(PT)34s,國際標準化比率(INR)2.66;診斷“肝衰竭”,轉入第三軍醫(yī)大學西南醫(yī)院。入院查體:神志清楚,精神差,全身皮膚鞏膜中度黃染,心肺未聞異常,腹軟,全腹無壓痛、反跳痛、肌緊張,肝劍下約2cm,脾肋下可捫及,肝濁音界無明顯縮小,撲翼樣震顫陰性。入院后凝血檢查:PT 60s,凝血酶原活動度(PTA)11.8%。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抗-HBc、抗-HBe陽性;HBV DNA監(jiān)測見表1,余嗜肝、非嗜肝病毒檢查陰性。入院當日開始給予“地塞米松10mg靜脈推注”,輔以“拉米夫定、還原性谷胱甘肽、異甘草酸、血漿”等抗病毒、護肝、降酶、退黃對癥支持治療,入院次日患者出現(xiàn)意識不清、煩躁不安,行為異常,計算力、定向力喪失,肝濁音界縮小,撲翼樣震顫陽性,符合急性肝衰竭診斷標準[2],給予“精氨酸、門冬氨酸鳥氨酸”治療,入院第5天患者神志完全清楚,病情逐漸好轉,地塞米松用藥9d后改為口服潑尼松40mg/d,根據(jù)肝功能、凝血檢查(表1)逐漸減量至停藥,痊愈出院?;颊呷朐旱?天行肝穿報告:肝細胞變性、壞死及淤膽,見圖1A。進一步證實其診斷明確。第26天復查肝穿病理學檢查:輕度慢性肝炎(G2/S1)伴膽汁淤積。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HBsAg)陰性、HBeAg陽性。證實其確為急性乙型肝炎導致肝細胞炎癥壞死,經(jīng)抗炎治療肝細胞功能恢復。
圖1 肝組織病理切片
表1 治療過程中病毒載量、肝功能、凝血象監(jiān)測情況
肝衰竭是多種因素引起肝臟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轉化功能的嚴重損害,出現(xiàn)以凝血機制障礙和黃疸、肝性腦病、腹水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組臨床癥候群,其病因我國主要為肝炎病毒,尤以乙型肝炎病毒為主,其自然生存率僅約25%[1]。
急性肝衰竭病理學特點:動物及臨床實驗均證實,肝臟急慢性炎癥時,有大量炎癥介質釋放,血清中 TNF-α、TNF-β、IL-1、IL-6、IL-8等均有明顯升高,可介導肝細胞的炎性反應和壞死[3]。
劉波等[4]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早期應用糖皮質激素可顯著降低急性肝衰竭大鼠血清 TBIL、ALT、AST和 TNF-α、IL-6、IL-8水平,明顯改善肝細胞壞死,為早期應用激素治療急性肝衰竭提供詢證醫(yī)學依據(jù)。有報道發(fā)現(xiàn),21例糖皮質激素治療的非感染性亞急性肝衰竭,其病死率治療組為25.0%,對照組為77.8%,充分說明早期使用激素對提高肝衰竭患者生存率具有積極意義[5]。
糖皮質激素在肝衰竭中應用目前仍存在較多爭議,明確適應證為自身免疫性肝炎及乙醇中毒,有報道稱甲型肝炎、戊型肝炎亦可取得滿意效果,而乙型肝炎可能導致慢性演變[6]。但就該患者的救治情況,充分說明在急性肝衰竭早期,病情發(fā)展迅速且無嚴重感染、出血,無肝硬化基礎患者能夠有效提高其救治成功率。
從該例患者的救治過程作者的體會是:(1)凡遇原因不明的意識障礙均應警惕急性肝衰竭、肝性腦病,早期診斷至關重要;(2)合理選擇病例,及時給予激素阻斷肝細胞變性壞死是搶救成功的關鍵;(3)根據(jù)肝功能恢復情況制定個體化方案;密切監(jiān)測,避免激素嚴重毒副反應出現(xiàn)是搶救成功的保證。
[1] 于樂成,王宇明,何長倫.急性肝衰竭最新認識[J].肝臟,2008,13(5):404-410.
[2] 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肝衰竭與人工肝學組,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重型肝病與人工肝學組.肝衰竭診治指南[J].國際流行病學雜志,2006,33(4):217-221.
[3] 余保平,王偉岸.消化系統(tǒng)疾病免疫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72-75.
[4] 劉波,陳從新,郭順明.糖皮質激素聯(lián)合生長激素對大鼠急性肝衰竭的保護作用及其機制初步探討[J].肝臟,2005,10(3):186-188.
[5] 吳廣利,王偉,劉同剛.糖皮質激素治療非感染性亞急性肝衰竭的臨床觀察[J].肝臟,2010,15(1):68-69.
[6] 宣世英,王少華,孫櫻.肝臟病合理用藥[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