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文英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本文系貴州民族大學2014年度校級課題項目研究成果。
?
民族院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以貴州民族大學為例
許文英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貴陽550025
*本文系貴州民族大學2014年度校級課題項目研究成果。
摘要:為客觀分析和評價民族院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狀況,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加強法制教育。文章以貴州民族大學為例,在對在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現(xiàn)狀調查的基礎上,進行了整理、歸納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民族院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現(xiàn)狀;調查分析
一、對象與方法
現(xiàn)階段,為進一步了解民族院校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現(xiàn)狀,加強法制教育,本課題以民族院校的代表之一——貴州民族大學作為調查基地。此次調查的數(shù)據(jù)及相關資料主要是通過問卷調查方法取得。同時,本人還對部分大學生和相關的教師進行了個別的訪談。調查的對象是貴州民族大學大二至大四的在校大學生,調查樣本的選擇是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發(fā)放調查問卷。調查以2011級、2012級、2013級的在校大學生為對象,共發(fā)放問卷140份,有效收回130份,有效率為92.8%,數(shù)據(jù)質量較好,真實性較強。調查樣本構成情況如下:2011級20人,占15.4%;2012級24人,占18.5%;2013級86人,占66.1%。
二、問卷設計
采用自行設計的問卷,內容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被調查者對基本法律知識的了解掌握情況;二是被調查者的法律意識和法律實踐能力現(xiàn)狀;三是被調查者對高校法制教育的評價。
三、調查結果的統(tǒng)計與分析
法律素質養(yǎng)成的前提和基礎是法律知識。法律素質是否提高,與大學生掌握的法律知識多少有直接關系。
在此次調查的130名大學生中,少數(shù)民族學生61人,占47%,可見,民族院校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的人數(shù)較多,所占的比重較大。調查結果顯示,非常了解基本法律知識的僅有1人,只占1%,有111名被調查對象對法律知識了解一點,占85%,而對法律知識完全不了解的占14%。同時在問及“你認為《憲法》是法律還是政治綱領”時,有39%的大學生認為是法律,55%的認為是政治綱領,還有6%的選擇了不知道。在回答“你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是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嗎?”時,有48%的同學回答是現(xiàn)行法律,有52%的認為不是或是不確定是否屬于現(xiàn)行法律。以上數(shù)據(jù)表明,民族院校的大學生對基本的法律知識了解程度不夠高,較為匱乏。
同時,在回答“你平時會閱讀相關法律的書籍嗎?”這一問題時,有71%的大學生平時會或偶爾閱讀。在問及“你是否喜歡看法律類節(jié)目?”時,有33%的同學喜歡,有62%的選擇了“一般”。調查顯示,大學生在“大學是否應當開設法律基礎課程”這一問題進行選擇時,有92%的大學生非常支持大學開設法律基礎課程,認為有助于提高法律意識。另外,有91%的大學生對“你對國家制定什么法律是否關注”問題,有91%的大學生選擇會非常關注或偶爾關注國家制定的法律。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隨著法治中國建設的大力推進和大學生自身素質的提高,大學生的學法熱情逐步提高,對加強法律素質培養(yǎng)重要性的認識越來越明確,對法律知識的需求很迫切。
法律意識是法律素質的核心。法律意識是人們關于法律現(xiàn)象的思想、觀點、知識和心理的統(tǒng)稱。包括對法的本質、作用的看法,對現(xiàn)行法律制度的要求和態(tài)度,對法律規(guī)定的理解,以及對人們的行為是否合法的評價。[1]從調查結果來看,可以從兩方面來進行分析:一方面,隨著國家普法教育活動的開展、新聞媒體的廣泛宣傳,以及學校法制教育的加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得到增強,越來越明白法律意識在處理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大學生的法律信仰較為缺失。大學生的法律信仰是指大學生對法律現(xiàn)象反應過程中,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所產生的法律歸依感和認同感。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對于“如果你涉及到訴訟,你對法律的公正裁決是否有信心”這一問題時,表示有信心的占34%,而60%的表示信心不足,6%的大學生甚至對此完全沒有信心。在問及“你認為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時,只有22%的大學生認為平等,而78%的認為不太平等或完全不平等。對司法公正信心不足,信任度不夠,認為司法完全公正的只占6%,有29%的大學生認為權大于法,只有4%的大學生對法院、檢察際、公安局等執(zhí)法機關是充分信任的。
法律實踐能力是提高法律素質的關鍵。法律實踐能力主要表現(xiàn)為運用法律規(guī)范和指導行為,解決矛盾沖突,維護自身合法權益,追究違法行為的能力。[2]從被調查者的法律實踐能力狀況來看,主要從兩方面進行分析:
1.守法能力方面。當問及“假如不幸遭到搶劫或是被盜時,你會報案嗎?”時,有94%的大學生選擇報案,但也有6%的選擇不報案,認為報案沒用,司法機關不能提供有效保護。在回答“如果我的親人犯罪,你如何辦”這一問題時,有88%的會勸其自首,有12%的大學生選擇假裝不知或想辦法隱瞞。這表明大學生基本上已認識到守法的重要性,守法觀念較強。但是,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守法的自覺性還有待提高。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大學生犯罪率呈逐步上升的趨勢,違法犯罪案件時有發(fā)生。如云南大學的馬加爵宿舍殺人事件、西安音樂學院藥家鑫撞人后殺人事件、吉林農業(yè)大學郭力維宿舍殺人事件、復旦大學黃洋投毒殺人事件等。
2.用法能力方面。在對“你認為法律是否能夠維護你的切身利益”進行選擇時,46%的大學生選擇“能夠維護”,對法律有信心,37%的認為“現(xiàn)在不能維護”,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法律會逐漸完善,17%的選擇“不能”,認為法律越來越成為有錢人和有權人的代言。在問及“當你的權益受到侵害時,你首先想到的是”時,88%的大學生選擇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12%的選擇武力解決、通過關系解決、忍氣吞聲和或根本不在意。在回答“你認為目前你的法律掌握程度如何”這一問題時,只有9%的大學生能運用所學法律并解決實際問題,73%的大學生法律知識淺薄,但有實際運用的意識。由此可見,大學生的依法維權意識較強,對法律的權威性、公正性充滿信心,清楚明白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主要方式。但是,也反映出大學生的用法能力較弱,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和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能力有待增強。
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強,法制教育也得以重視和關注,對于身處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發(fā)展都較為滯后的民族地區(qū)的民族院校來說,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制觀念,培養(yǎng)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大學生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法律素質的高低,從某種程度上講,直接決定著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制中國的目標在民族地區(qū)的有效實現(xiàn)。對于提高民族地區(qū)大學生法律素質的主要載體——民族院校來說,改革創(chuàng)新高校法制教育成為了急需解決的理論和現(xiàn)實問題。
對于目前民族院校法制教育的評價,主要從兩方面進行分析。一是高校對法制教育重視不夠。作為高校大學生法制教育主渠道、主陣地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課程,雖然作為必修課,但從課時、經費投入情況等來看,重視程度遠遠不及專業(yè)教育。二是法制教育的途徑單一。教學方法簡單。法制教育是一項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綜合教育,但目前高校主要是以填鴨式的課堂教學來開展法制教育,而實踐教學較為缺失,學生缺乏教與學的互動。大學生對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極為期待,在回答“你希望法律基礎課要如何上(多選)”時,有91%的大學生希望學校開展情景案例教學,從案例中說明相關法律理論,類似于《今日說法》,有52%的選擇開展實踐活動教學。
四、相應的對策和方法
改變民族地區(qū)的落后現(xiàn)狀,提高法制教育質量,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當務之急是經濟發(fā)展,從而促進教育、文化、社會其他方面的發(fā)展,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
因此,民族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一是國家的政策支持是民族地區(qū)發(fā)展的強大政治保證。實行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加大對西部地區(qū)的扶持力度,加快西部地區(qū)的發(fā)展。這一政策對西部地區(qū)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二是因地制宜,結合民族地區(qū)的特點,發(fā)展特色經濟。例如,處于西南地區(qū)的貴州,充分利用自身豐富的旅游資源,積極打造貴州品牌,發(fā)展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業(yè)。三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加強民族地區(qū)的民主法制建設,促進民族地區(qū)建成社會主義的法治秩序。
民族院校應該轉變重專業(yè)教育、輕法制教育的觀念,高度重視,充分認識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yǎng)的重要性,大力加強法制教育。
因此,民族院校法制教育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充分發(fā)揮課堂主渠道作用,豐富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式,增強教學效果,提高教學的實效性,避免填鴨式教學,使大學生“被動學”變成“主動學”。二是將法制教育融入到校園文化活動中。組織學生參加法制講座、觀看法治影視資料、旁聽現(xiàn)場庭審、舉行模擬法庭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制教育,增強法律實踐能力,陶冶法律情操,從而提升大學生的法律素質。三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形成一支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精干專職教師。同時,可以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的法官、律師等作為兼職教師。對于民族院校來說,由于大部分的學生是少數(shù)民族學生,因此更應注重培養(yǎng)一批少數(shù)民族專業(yè)教師,利用共同的文字語言、風俗習慣、文化背景等特點,增強大學生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培養(yǎng)法律信仰,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社會穩(wěn)定和國家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程艷萍.貴州省大學生法律素質調查研究——以貴州師范學院大學生為例[J].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11).
[2]陳新開.論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yǎng)[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2).
作者簡介:許文英(1982-),女,湖南長沙人,碩士,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75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1-00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