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志紅
某日朋友聚會,吃著吃著飯,就有若干人說自己胃不舒服。其中最嚴重的一位告訴大家,酒是絕對不敢喝了,吃糧食都經(jīng)常覺得不舒服。這個吃了反酸,那個吃了胃疼。
我說,您這胃差到這份兒上,還真是該看看醫(yī)生了。她回答說:誰說不是啊,我去看了,做了胃鏡,醫(yī)生說我有胃潰瘍。以前我根本不知道胃病是怎么回事兒,現(xiàn)在可算明白了,一日三餐都得仔細著。
我就問她:以前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潰瘍了?其中肯定有什么緣故吧。都說胃潰瘍和精神壓力關系很大,你是累著了,還是氣著了,還是郁悶了?
朋友嘆了口氣:還真讓你說著了。去年夏天啊,部門換了個領導,對我們要求特嚴。到中午去食堂吃飯的時候,大家都坐在一起,領導就開始點評各人的工作,然后要求每個人都說說自己該怎么辦。您說吃飯的時候這么緊張,多堵心啊。等所有人說完一圈兒,飯也都涼得差不多了。沒等半年過去,同事里就有好幾個得胃潰瘍的了。
別在餐桌上訓孩子
這么差勁的單位領導不一定多見,但是往幾十年前看看,差勁的父母相當不少。記得我小時候,常見很多父母在餐桌上訓孩子。孩子被教訓得垂頭喪氣,眼淚汪汪,戰(zhàn)戰(zhàn)兢兢,哪里還會有什么食欲。如今雖然獨生子女居多,孩子的地位提高了不少,但是因為一家人忙于工作學習,相聚時間不多,樂于抓住機會在飯桌上教育孩子的父母仍然為數(shù)不少。
生理學研究早就發(fā)現(xiàn),人在集中精力思考的時候,或者精神壓力巨大的時候,植物性神經(jīng)的功能會受到壓抑,消化道的血液供應會減少,胃的蠕動會減慢,那么消化吸收就容易受到影響。對很多消化吸收功能本來偏弱的人來說,只有在全心全意、輕松愉快的時候才能充分消化吸收。說說家常話倒不妨礙,但如果在飯桌上談工作,談分數(shù),或邊吃邊談生意,都是相當妨礙消化吸收的事情。
“氣得肚子疼”不是虛言
應激反應、焦慮和憤怒等情緒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會抑制食物入胃后的消化能力,抑制腸腺的分泌,造成消化不良;另一方面卻會使消化間期的胃液分泌明顯增加,而且還都是高酸度、高胃蛋白酶的胃液,容易損傷胃黏膜。同時,心情緊張時,腎上腺素水平較高,而腎上腺素會破壞胃黏膜屏障,造成黏膜損傷,醫(yī)學研究認為這是造成消化道潰瘍和胃炎的重要誘因之一。
很多人也有這樣的體驗:緊張的時候容易出現(xiàn)胃疼、肚子疼、吃不下飯等反應,而人生了氣之后,不僅會食欲不振,還會感覺胃里發(fā)堵,甚至明顯胃疼、腹脹。所謂“氣得肚子疼”并不是虛言。
先把消化吸收功能搞好
如果長期壓力太大、情緒不良,還會造成睡眠不佳、休息不足,這又會進一步妨礙消化道細胞的更新和修復。常此以往,就造成消化吸收機能低下,不能像健康人那樣充分吸收食物中的營養(yǎng)素。所以我們常常會奇怪,吃一樣的東西,有些人看起來白里透紅,神采奕奕;有些人則看起來面黃肌瘦,無精打采,這與消化吸收功能關系很大。
比如說,胃酸分泌不足,植物性食物中的鐵、鋅、鈣等元素的吸收率就會下降,因為它們本來是不溶狀態(tài),需要靠胃酸才能溶出來被人體利用;腸道功能如果低下,就會妨礙葉酸這種維生素的吸收利用;如果胰酶分泌量減少,那么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率都會下降……這類營養(yǎng)不良問題,僅僅靠營養(yǎng)學家做個健康食譜是很難解決的,必須先把消化吸收功能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