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翠蘭
寫作文令學生感到頭疼,令教師感到痛苦不堪。如何改變陳舊的習作批改模式,教會學生自改、互改,讓學生享受批閱作文的快樂,為教師減負?近年來,筆者做了習作批改的相關實驗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了解學情,研究教材
為了突破傳統(tǒng)的習作教學和評改方式帶來的局限性,筆者根據(jù)新課程理念和習作評改的要求,為學生特別設計了練習稿紙。例如:
四年級上冊習作3
班級 姓名 復評等第
書寫( ) 錯別字( ) 標點符號( ) 語句( ) 格式( ) 選材( )
本次習作要求:
1.
2.
3.
亮點:
筆者從三個方面制定習作要求:一是常規(guī)要求,包括寫字、錯別字、標點符號、語句等,此項要求根據(jù)學生實際基本功制定和修改;二是本次習作的要求,筆者通過對課標和教材的把握,用精當?shù)奈淖直硎龀鰜?,一般概括為兩三條;三是亮點欄,要求教師概括出學生的個性化特點或突出的優(yōu)點。前兩項要求用笑臉J、哭臉L或平臉K進行評價,后一項要求用文字評價。
瀏覽批改,評講與修改結合
瀏覽習作,重在整體上感知學生的習作常規(guī)要求、本次習作要求以及個性化等方面的概括。要求在一個完整的時間段內閱完全班習作,一般兩節(jié)課。具體操作方法:畫出錯別字;畫出精彩的詞語和典型的病句;填寫評價符號和亮點,給出評價和日期;記錄習作的精彩之處和存在的問題或有一定代表性的習作片段;簡要理出習作概況和評改要點。
及時評講,邊改邊評。一是修改評價習作。即根據(jù)教師的初評和批改符號,學生認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側重習作常規(guī)要求方面的修改。典型的問題,教師適當導改。教師巡視、瀏覽,及時復評。二是評講習作。即教師根據(jù)記錄的內容和理出的評講要點恰當評講,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本次作文的得失,正確把握本次作文的關鍵。評講教師少講、精講、精評,給學生留下參與的機會和思考的余地。三是評后再改。即在評講的基礎上,給學生充分的修改習作時間和空間,撰寫評改所得。根據(jù)學生個性特點和水平差異,給出不同的要求,可以是積累詞句,可以是修改語句,可以是寫感言收獲,并在評改所得上標上“積累”“修改”“感言”等字樣,規(guī)范習作行為。倡導個性化修改,減輕教師的機械負擔。四是復批、展評。即根據(jù)學生的修改情況,教師及時瀏覽、復批。給出復批后的等第,多多給予學生鼓勵,表揚為主。對于優(yōu)秀習作和修改特別認真、修改后效果明顯改善的同學,通過當堂班上展出、投影展出、當堂朗讀等方式來激發(fā)學生對習作評改的情趣,激發(fā)他們對作文的熱愛。教師應全程關注學生修改作文的態(tài)度、過程和方法,及時予以指導。
習作修改“柳暗花明又一村”
少一份厭倦 當學生拿到稿紙以后,那種小心翼翼的樣子真讓人感動,謄寫時,那聚精會神的表情很讓人欣慰?!袄蠋煟艺婧ε挛視戝e,一涂改就不漂亮了!”這是學生對筆者說的,筆者告訴學生:只要你每次寫作都能盡到自己的最大努力,老師就心滿意足了,也希望你每次書寫能得到一張笑臉。
少一些無味的批語 將這些謄寫工整的習作攤在桌上,筆者帶著欣賞的心情來批閱,精彩之處“隨心所欲”地用紅筆圈圈畫畫,共鳴之處在旁邊作旁注。讀作文時,筆者不用皺眉思索:馬上要寫什么評語?只在讀完后寫出作文的亮點。只要教師帶著欣賞的心情去讀,就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學生是那么的天真,他們的心靈是那么的純凈?!澳愕臅鴮懻嫫?!”“你描繪的亭子美極了!”“習作里的主人公真可愛!”……真的!輕松多了,一節(jié)課下來,筆者居然批閱了20多份。
少一份說教 作文評講課注重與學生的交流,而不是簡單地說教。學生通過自讀或互批作文,改正錯別字、標點及病句,點滴進步于無聲處。那一個個正確的標點符號記載著他們進步的足跡,為后面的修改奠定基礎。“我的人物描寫還不細致”“我的景物描寫還不夠生動,沒有引用名言警句”“我還沒有調動全身器官去自己觀察”“我的人物缺乏心理描寫”“我的好詞好句少了”“我的開頭和結尾還要多修改”,這些都是學生寫完作文后,下課時討論的話。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增強了,自改和互改的能力提高了,教師的勞動不再是簡單機械甚至無效。如果說以前的“學生寫老師改”批改模式是機械性的,那么現(xiàn)在的這種批閱方式就是智力活動,智力活動的結果就是習作批改得有效。從某種程度上,這樣教作文和改作文,也減輕了教師批閱的負擔,尤其是精神負擔。
著名教育家布魯姆曾經(jīng)說過:作為評價手段的作文批改,要想提高效率,就必須幫助學生找到作文的得與失,激發(fā)其主動參與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讓學生在每次作文中都能有所發(fā)展。教師批改模式改變了,不是正朝著這樣的目標前進嗎?筆者作文批改模式訓練和研究還在進行中,筆者也在這個過程中體驗著、收獲著;能以輕松的心態(tài)、去教作文、改作文,讓學生在學習中獲得人生進步,是語文教師的基本功。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石嘴山市第二十二小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