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美 何涵婧 朱懷武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 阜新 123000
?
道路碰瓷行為的刑法定性分析
胡景美何涵婧朱懷武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遼寧阜新123000
摘要:基于因道路碰瓷行為刑法定性而引發(fā)的分歧,提出道路碰瓷者虛構事實、隱瞞真相使被害人自愿交付財物的應定為詐騙罪,被害人因遭受威脅、恐嚇等心理壓力被迫交付財物的應認定為敲詐勒索罪,當其實施的行為使不特定或者大多數(shù)人的生命及財產安全處于危險狀態(tài)時,應結合具體手段行為與結果行為具有牽連性,擇一重罪處罰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旨在法律上明確道路碰瓷行為的定性,從而起到警示作用,打擊類似犯罪發(fā)生。
關鍵詞:道路碰瓷;詐騙;敲詐勒索;公共安全
一、引言
道路碰瓷是近年社會熱點問題,見諸報道的道路碰瓷案件屢見不鮮,而爭議的關鍵和突破口在于如何對道路碰瓷行為進行刑法定性。探討這一問題具有直接的現(xiàn)實意義。
二、道路碰瓷的含義
道路碰瓷是指碰瓷者故意通過真實或虛假的財產損害或人身傷害,從而誤導對方當事人,進而向對方當事人索取高出實際損害的賠償費用。[1]
三、道路碰瓷案件應納入刑法規(guī)范領域
近年來,道路碰瓷案件的刑法定性問題在實務界和理論界也引發(fā)了不少爭議。爭議焦點主要在道路碰瓷案件的罪名和罪數(shù)形態(tài)認定上。
1.理論上的道路碰瓷罪名認定爭議
理論界對道路碰瓷的罪名認定的主流觀點有以下幾種:第一種,認定為詐騙罪。道路碰瓷者通常具有一定交通法規(guī)的了解以及相應的道路碰瓷手段與技巧。能通過精心設計的騙局達到被害人自愿主動地交付財物的目的[2];第二種,認定為敲詐勒索罪。行為人在實施道路碰瓷時選擇違反交通規(guī)則行使的車輛作為碰瓷目標,利用被害人認為是由自己過錯造成損害的心理,對其加以威脅或恐嚇,從而獲得賠償;第三種,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行為人實施的道路碰瓷行為危及到了不特定或者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使公共人身和財產利益存在于不確定的危險狀態(tài)之中。[3]
上述三種觀點對道路碰瓷的定罪過于片面和絕對??紤]到道路碰瓷案件類型種類繁雜,故對其罪名認定應當結合道路碰瓷行為人主觀、客觀方面及實施道路碰瓷行為社會危害性等方面因素綜合考慮。不能同一而論。
2.詐騙罪和敲詐勒索罪的認定
詐騙罪在行為上著重于“詐騙”即采取了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手段。行為人設法使被害人在認識上產生錯覺,以致其“自覺地”將自己的財物交付給行為人;而敲詐勒索罪強調“勒索”即實施了威脅、要挾等手段。詐騙罪受害人是受到欺騙后“自愿”交出財物;而敲詐勒索罪受害人是因害怕“被迫”交出財物。
針對以“找警察”之類的要挾應當如何定罪的問題,應認定為敲詐勒索罪。因為當時情形較為緊急,再加上碰瓷者事前策劃,必然會對被害人造成一定心理壓力,與采用威脅、要挾手段到達同等效果。
3.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認定
道路碰瓷是否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應當以主觀方面、社會危害性來區(qū)分罪與非罪。第一,行為人采用了極為危險方法試圖達到非法占有的目的,內心上對于自己實施的行為將會造成的后果并不持有排斥的態(tài)度,即主觀上存在放任,應被認定為間接故意。第二,道路碰瓷行為社會危害性的大小應當綜合道路碰瓷地點及實施次數(shù)判定。對于選擇在車流量大的道路上實施、多次實施道路碰瓷行為的,應認定為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總體來看,在對碰瓷案件定罪時應當結合行為人的客觀表現(xiàn),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于僅以虛構事實和隱瞞真相等手段使被害人自愿交付財物的,應認定為詐騙罪。而對于采用威脅和恐嚇等手段的(這里包括以報警相威脅的情形),應當以敲詐勒索罪論處。行為人實施的道路碰瓷行為危及到了不特定或者多數(shù)人的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財產安全,使公共人身和財產利益存在于不確定的危險狀態(tài)之中的成立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
1.想象競合犯和牽連犯之爭
想象競合犯是一個犯罪行為觸犯數(shù)個罪名的情況。牽連犯是指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其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態(tài)。牽連犯表現(xiàn)為兩個以上的具有牽連關系的數(shù)個行為,且數(shù)個行為觸犯不同的罪名。即以實施某一犯罪為目的,其方法行為或結果行為又觸犯了其他罪。
以碰瓷為例,行為人為非法占有他人財物,試圖以碰撞行為獲得賠償,其行為具有潛在危險性,很大程度上危及到了公共安全。即觸犯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而為獲取錢財而為的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行為則又構成另一罪即詐騙罪。若采用威脅、要挾等手段則構成敲詐勒索罪。碰瓷者為達到同一目的而為了手段行為(碰撞行為)和目的行為(非法占有)兩種行為,屬于兩個行為觸犯了兩個罪名,故應以牽連犯論處。
四、結語
對于道路碰瓷行為的刑法定性問題,應根據(jù)實際情況,分析具體侵犯的法益。針對目前的立法現(xiàn)狀和司法現(xiàn)狀,盡力消除大眾對“同案不同判”產生的疑慮,有望國家能夠出臺并完善相關法律,為碰瓷案件提供明確的、有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化解爭議,維護司法權威,促進社會和諧進步。
[參考文獻]
[1]陳磊.“碰瓷”行為的定性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4.
[2]蔣志偉.“駕駛汽車碰瓷”行為的刑法定性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1.
[3]范新偉.淺析“碰瓷”行為的刑法定性[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10:29-30.
作者簡介:胡景美(1994-),女,遼寧興城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公共管理與法學院,研究方向:法學。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5)35-023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