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文娟+李珊
秋高氣爽,雖然天氣宜人,但許多人會有不同程度的口干咽燥、皮膚干燥、大便干結等秋燥表現(xiàn)。一些人認為這是正常反應,殊不知,若不及時除燥,秋燥還會進一步影響臟腑,病雖不大,也要早治療,防燥正當時。
鼻燥流血 最好不要仰頭
南京市中醫(yī)院耳鼻喉科彭鄭堅主任醫(yī)師介紹,秋季天氣時冷時熱,加上鼻腔黏膜易干燥,門診上不少兒童、年輕人出現(xiàn)鼻內微細血管破裂而流鼻血的情況。一般而言,鼻粘膜中的微細血管破裂并不需要特別治療,可自行解決。但采用“后仰止血”的方法,只是眼睛看不見流血,實際上血還是在往里面流。而且這種方法還存在一定的危害,采用“后仰姿勢”時,血液可能流經(jīng)咽喉部,進入食道或胃腸,產(chǎn)生嘔吐等不適感。出血量較大,還可能流入氣管,影響呼吸系統(tǒng)功能。
彭鄭堅介紹了正確做法。首先,將血塊擤出,以免因傷口無法閉合而影響止血。同時保持頭部正常直立或稍向前傾的姿勢,使已流出的血液向鼻孔外排出,以免留在鼻腔內干擾到正常呼吸。然后,用手指捏住部分鼻肉,持續(xù)壓緊五至七分鐘,可幫助止血。也可用冰塊敷在額頭或鼻部,促使血管收縮,減少流血。血止住后,鼻內形成血塊結痂,此時最好不要挖鼻孔,以免剝落結痂,造成鼻血復發(fā)。出血量多、無法自行止血、經(jīng)常流鼻血者需去醫(yī)院進一步診治。建議可煮一些秋梨湯、荸薺湯等給寶寶飲用,適當多吃一點水果與蔬菜;如果寶寶挖鼻孔,可以用小棉簽蘸嬰兒油或潤膚露,輕輕擦拭寶寶鼻腔前部。
干咳無痰 不要急用止咳藥
鼻干咽燥、干咳無痰是秋季常見癥狀,止咳藥、感冒藥、抗生素都用了,咳嗽還是止不住。南京市中醫(yī)院內科駱天炯主任中醫(yī)師提醒:秋燥咳嗽正是高發(fā)期,要注意潤燥,不能一味用感冒藥或止咳藥。若干咳無痰無其他癥狀,可暫時觀察不用藥,采用食療的辦法解決。建議多吃一些潤肺的瓜果和食物,梨是首選養(yǎng)肺潤燥、潤腸通便、預防咳嗽的水果。此外,還可以食用冰糖百合粥,百合可潤肺止咳,冰糖也能養(yǎng)陰生津,特別適合干咳無痰并伴有失眠的人群。
便秘肛裂 上班族應多起立多喝水
對于大多數(shù)年輕人來說,無論是工作、生活,更多的是對著電腦,工作繁忙時,連上廁所的時間都要節(jié)約,一天到晚也不喝水,結果造成了便秘、痔瘡、肛裂等,坐立難安。記者在南京市中醫(yī)院全國肛腸醫(yī)療中心了解到,這類病人的增多與季節(jié)變化有關,人們在秋天沒有夏天容易感受到口干,很多人就不習慣喝水,造成身體有脫水現(xiàn)象也不容易察覺。
專家建議年輕人尤其是上班族,應多起立運動,多喝水,秋季每日要比春季多喝水500毫升以上。少吃辛辣,規(guī)律作息,調整情緒,還有就是在吃上花功夫,多吃滋陰潤肺的食物,如百合、山藥等。眼下可以多吃一些偏涼性的秋季水果,如梨、甘蔗、荸薺、柚子,但胃寒的人群應慎食。
人們常說“藥食同源”,“源”在哪里?中醫(yī)認為,任何一種藥物或食物,都具有一定的氣味,也即“四氣五味”。它決定著某一種藥物或者某一種食物的性能與功效。藥物和食物都要依據(jù)四氣五味理論分析它們的性能與功效。
食物與藥物均有四氣五味
四氣 指藥物或飲食物所具有的寒、熱、溫、涼等四種性質。如果寒、熱、溫、涼都表現(xiàn)不明顯,就叫做氣平。平,即平和之意。許多食物,尤其是谷物類食物,大多是氣平的。一些性質平和的食物或藥物,比較適宜長期食用。
五味 指藥物或飲食物所具有的酸、苦、甘、辛、咸等五種味道。還有淡、澀、滑等比較特殊的味道,由于這類味道的食物或藥物都比較少見,所以通常就用五味來概括所有的味道。
藥物和飲食物的味能夠滋養(yǎng)形體,給身體提供必要的營養(yǎng)物質基礎;藥物和飲食物的氣能夠激發(fā)人體臟腑的功能活動,使身體各部分的功能活動維持正常。比如,甜味或酸味的藥食,多有滋補身體的作用,如米、面等谷物,各種水果等。溫熱的藥食,可補充身體熱能;寒涼性的藥食,能降溫清熱。
在受寒的時候喝點熱姜湯、熱辣湯、白酒等這些氣屬溫熱性的飲食物,就能有效祛除體內的寒氣;夏季炎熱,喝些綠豆粥、冰糖銀耳湯、西瓜汁、冰紅茶等氣屬寒涼性的飲品,就可散去體內郁熱。
如有人過多食用荔枝,導致身體燥熱,面部潮紅,口鼻干燥,流鼻血,這是吃荔枝過多引起了內熱。吃清熱涼血的藥物,才消除上述癥狀。如果不了解荔枝是屬于味甘性溫的水果,結果就會吃出病來。
無論是甘溫的藥物還是甘溫的食物,都能夠起到溫補陽氣的作用。如果身體健康強壯、陽氣充足的人,食用甘溫的食物或藥物過多,就會導致身體陽氣偏盛,滋生內熱,引發(fā)疾病。
因此,要想運用食物調養(yǎng)身體,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辨別食物的氣味,然后才能進一步了解它的功效和作用。
盲目偏食有害健康
《內經(jīng)》認為:“陰味出下竅,陽氣出上竅?!薄皻馕叮粮拾l(fā)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所說的陰陽氣味,不僅指藥物而言,同樣也包括飲食物在內。一般而論,藥食各自所具的功效,及其所能發(fā)揮的多種治療作用,取決于其氣味。
氣味有厚薄之分、陰陽之別。五味表現(xiàn)鮮明、比較濃厚的,比如咖啡、酸棗、辣椒、海帶等屬于味厚之品;不太明顯的,如微苦、微酸、微辣類就屬于味薄之品。四氣當中,溫、熱屬于陽性,寒、涼屬于陰性;熱或寒屬于氣厚之品,氣溫或氣涼屬于氣薄之品。
五味當中,辛、甘之味屬于陽性,能夠溫補、升散;酸味、苦味和咸味,都是屬于陰性,酸味能夠上涌,苦味能夠瀉火,咸味能夠軟堅。在五味之外,還有淡味,具有滲濕利水的作用。
由此可知,薄荷(辛涼)、菊花(甘平)可以清利頭目,荷葉(辛涼)可升清益胃,生姜(辛溫)可溫中養(yǎng)胃;而茗茶(微苦寒)可消食清熱、祛痰利腸,白芍(酸寒)可養(yǎng)陰生津,蓮子(苦寒)能清心降火,海帶(咸寒)能夠消痰散結,西瓜(甘淡寒)能夠益氣生津,清暑利尿。
《內經(jīng)》中的藥食氣味理論是中國古代醫(yī)家在長期的醫(yī)療和生活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般規(guī)律,它是中藥學和食療養(yǎng)生學的理論基礎,也是“藥食同源”理論的根本所在。
中醫(yī)治病,歷來遵循兩個重要原則:一是“食養(yǎng)正氣”,即在身體無病的情況下,或日常養(yǎng)生,或身體虛弱需要補養(yǎng)的時候,要盡量用調整飲食的方法來扶持正氣。二是“藥以攻邪”,即在身體有病的時候,要用各種氣味比較明顯、功力比較大的藥物來配伍組方,以祛除病邪。
如果不分身體狀況、疾病特點,無視體質類型、氣候地域等差異,跟風似的聽說什么好就一味地大吃特吃,時間長了,勢必會吃出問題,也容易因為偏食某味而引起新的疾病發(fā)生。
多了解一些中醫(yī)養(yǎng)生知識,就能增加分辨是非真假的能力,避免盲目跟風、盲從食療,上當受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