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方言是語言的變體形式,可分為社會方言和地域方言。地域方言主要是由于地域的劃分而在某一地區(qū)居住的言語共同體所享有的共同的言語體系(音系、詞匯、語法等)。安康方言中/l/和/n/兩個音位常常混淆。對比分析理論提出外語學習者通常要借助于母語語音系統(tǒng)來學習外語語音系統(tǒng)。所以,本文試圖通過實證方式驗證安康方言中/l/和/n/兩個音位的混淆遷移到英語語音聽辨中。
【關鍵詞】安康方言/l/和/n/;英語語音聽辨;對比分析理論
【中圖分類號】H179 【文獻標識碼】A
一、安康方言與對比分析理論
安康位于陜西省最南端,漢江的上游地段,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邊是湖北的鄖西、鄖縣、竹山和竹溪;西邊為漢中的佛坪、西鄉(xiāng)和鎮(zhèn)巴;南邊是重慶的巫溪、城口和四川的萬源;北邊為商洛的鎮(zhèn)安和西安的長安、戶縣和周至。安康轄十縣區(qū),分別是漢濱區(qū),旬陽、白河、漢陰、石泉、平利、鎮(zhèn)坪、嵐皋、寧陜、紫陽。周政先生在《方言》上發(fā)表的《陜西安康方言的混合特征》(2007)一文對安康方言的類型和特點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論證:安康方言主要分為中原官話、西南官話、江淮官話。從上述分類可知,安康方言也存在西南官話的特質,所以/l/和/n/兩個音位的混淆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釋了。
對比分析理論(CA)是由Robert Lado (1957)提出,其主要論點是:目的語中與學習者母語相似的成分對學習者來說是簡單的;而與母語相異的成分對學習者來說則是困難的。他要研究的是二語學習者的母語對目的語學習的影響,正如他所強調的那樣,如果外語教師把學習者母語和外語進行比較,能更清楚學習中存在的真正問題并能找到解決它們的辦法。
周純漪發(fā)表了題目為《安康方言對以英語學習者漢語為母語的英語語音產出的影響》(2014)的論文,其通過實驗驗證了對比分析假設中的負遷移現(xiàn)象,持有安康方言的英語學習者在英語語 ? 音/l/和/n/的產出中存在較大的問題。這是由于在安康方言中不能區(qū)分/l/和/n/這兩個音位,在英語語音系統(tǒng)中也存在/l/和/n/兩個音位。此文設計了包含/l/和/n/兩個音位的語音最小對立體,讓受試朗讀這些最小對立體以及句子短文,統(tǒng)計分析了其錯誤率。研究結果表明,其錯誤不是偶然性的,而是系統(tǒng)性的。語音的產出與語音的聽辨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本文試圖通過同樣的語料來檢測英語語音產出的錯誤是否也在聽辨中存在。
二、安康方言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英語語音聽辨的影響
本文的實驗語料與產出中的語料是一致的,目的是為了檢測產生錯誤是否在聽辨中也存在問題。安康方言中存在/l/和/n/兩個音位的混淆,但是漢語中輔音音位/l/總處于音節(jié)的首位,而音位/n/則可出現(xiàn)在音節(jié)的首位也可出現(xiàn)在音節(jié)的末位;而在英語中/l/和/n/兩個音位都可出現(xiàn)在音節(jié)的首位和末位,但是音質發(fā)生了變化。然而,/l/和/n/兩個音位出現(xiàn)在音節(jié)末位在英語當中幾乎不造成混淆。因此,語料設計就不考慮/l/和/n/在音節(jié)末位的情況了。實驗語料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含有/l/和/n/兩個音位的單詞,第二部分是這些單詞放在句子的語境中,第三部分是這些單詞在語篇的環(huán)境中。范例如下:
Section 1
Directions: here are ten pairs of words, listen carefully and please pick out the word you are listening to.
1. lake –nake ? 2. lead—need ?3. light—night ?4. lip—nip
5. line—nine ? 6. knock—lock ?7. lone—none ?10. look—nook
Section 2
Directions: please listen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For each sentence, pick out the word in the bracket you hear .
1. I am going to the ? ? ? ? (lake/nake).
2. Before you step into the boss’s office, you’d better ? ? ? ? (knock/lock) the door.
3. Did you see the ? ? ? ?(light/night )coming?
在安康學院中隨機抽選講安康方言的學生30名,在一安靜語音室里30名受試按照指示聽辨實驗語料,并把其答案填寫在試卷上,聽辨完畢后收集答卷并統(tǒng)計結果。其結果如下:在單詞的聽辨中,錯誤率為90%;在句子的聽辨中,錯誤率為80%;在篇章的朗讀中,錯誤率為75%。這說明在單詞聽辨中,受試者無法借助任何外在的因素來幫助其辨認,因此,最真實的反映了他們對英語語音聽辨的出錯情況。而句子和篇章的聽辨錯誤率相對降低,這說明受試者借助于上下文和背景知識可以來幫助其聽辨。這一結果剛好與語音產出中的產出錯誤率呈反比,在語音產出中,受試者在句子中錯誤率較低,而在句子和篇章中出錯率相對較高,這說明聽辨和語音產出在錯誤率方面具有相關性,但是在影響出錯率方面呈反向趨勢。
參考文獻
[1]Lado R.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 Michigan: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57.
[2]周政.陜西安康方言的混合特征[J].方言,2007(3).
[3]周純漪.安康方言對以漢語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英語語音產出的影響[J].新校園,2014.
(編輯:馬夢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