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素梅++周偉江
摘 要:本研究從分析教師評價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始,結合新課程標準分析新課改對一線教師提出的在評價方面的新要求,最后討論了體育教師如何在課堂上靈活把握評價的時機和具體方略。旨在為一線教師更好地把握課堂,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教師評價;評價方式;評價時機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4)12-0025-03
教師評價是任何一個學科教學都經常采用的方式,體育教學實施評價工作,大都采取的也是教師評價,但是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評價無論是課堂上的過程性評價還是課程結束以后的終結性評價,在評價方式的把握上都要求更加多元和靈活。但該如何靈活?如何才能更好地發(fā)揮教師評價的作用,以及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如何有效協(xié)同發(fā)揮作用?這是本研究十分關注的問題,也是想為一線教師提供一些理論參考的問題。
一、體育教學中的教師評價若干現象
體育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進行評價十分常見,但是并非所有的評價方式都十分有效。具體來講,教師評價存在如下幾種常見的現象。
1.教師評價缺少精心設計現象
通過對課堂上體育教師實施的評價活動觀察可以看出,有些評價活動顯得較為隨意,且未能反映出明顯的效果。有些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做出評價的,卻未能及時看到或聽到恰當的評價方式,如學生在練習活動中,發(fā)現學生有錯誤的動作,但為了能夠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卻視錯誤動作于不顧,反倒發(fā)出“做得真好,繼續(xù)努力”等評價激勵性語言。結果會導致學生不能及時準確地判斷自己動作的對與錯,甚至會一錯到底。一旦在學習中對錯誤動作進行反復強化練習,形成了錯誤的動力定型后,就難以糾正。這一現象,一方面說明老師未能作出正確的評價而加劇了錯誤,另一方面就是課前缺乏精心設計。假如任課教師能夠在課前對學生在不同練習階段的評價方式考慮得十分充分,評價方式選擇的也比較合理的話,起到正向的評價作用并非難事。但該如何設計呢?
2.教師評價語言運用不當現象
體育課上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多數情況下是通過語言來表達的,這就要求評價語要十分得體,除了做出準確的評判,還要能夠使評價語符合學生年齡和心理發(fā)展特點。對高年級學生采用過于低齡化的評價語,會顯得比較滑稽或幼稚;而對低年級的孩子采用過于成熟的評價,卻又會顯得很生疏和不具有親和力。因此,評價語得當與否的度的把握十分關鍵。評價語的不當還表現出,超事實的過分的表揚或批評。如一節(jié)小學二年級的跳躍課,教師組織學生跳躍板凳,結果,在課前準備了一些新板凳作為本次課的新的輔助器材。上課一開始,老師問同學們,“同學們,大家看一看咱們今天增加了什么新器材?”同學們剛開始是舉手要回答,老師一看,同學們舉手的比較多,就說:“好!下面大家一起回答?!蓖瑢W們異口同聲地說:“板凳!”老師說:“你們真聰明!”從師生對話中我們不難看出,用真聰明來評價學生知道板凳的事情,顯得有些脫離實際。因為,幾乎智障的學生也能認識板凳,并知道板凳是用來坐的。這種評價語的不當現象若長期發(fā)生,學生就會對什么是聰明產生錯誤的認識,甚至影響他們的心理發(fā)展。
3.教師評價形式過于單一現象
教師評價除了采用語言,實際上還有很多方式可以采用,如變換表情、采取肢體表達的方式等。但目前,通過對大量的課堂觀察發(fā)現,更多的還是集中在單一的語言評價上。如學生做的動作好壞用語言表揚或指出錯誤,并及時糾正;學生上課沒有認真聽講時,教師用語言點名或普遍性提示不要說話,或說“有些同學沒有認真聽講,一定要集中注意力聽講”;還有,當提問時針對學生回答的情況作出對與錯或好與差的評價,然后用語言講明正確的答案是什么。這種最為常見,且較為單一的評價形式,往往會顯得不夠新穎,長期這樣下去,學生對評價語的聽講積極性和效果就會大打折扣。以后再聽到語言評價時就會分神,甚至一點都未聽進,即聽了沒有聽清,或聽清了沒有停留,或停留了沒有執(zhí)行的一系列不良效果。為此,改變過去單一的語言評價方式十分重要。尤其要能夠將各種方式有機結合方能達到理想的評價效果,從而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教師評價效果不做追蹤現象
體育課堂上的評價,其主要目的是通過表揚或批評的方式,讓學生明白對與錯、是與非,從而起到積極的激勵和正確的引導作用。但是,諸多課堂上的教師評價未能將其作用發(fā)揮充分,尤其表現在體育課上,教師對評價方式發(fā)出以后,缺少進一步的追蹤,即未能進一步了解評價后學生的切身感受或評價效果。如評價后學生的心理承受是什么樣的,評價后學生的行為方式是什么樣的,評價后學生的學習學習態(tài)度是什么樣等。這些方面如果不進行及時捕捉的話,教師評價就走進了形式化的誤區(qū)之中,為評價而評價,而不是為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和技能水平提高等而采取的合理的評價。如當一節(jié)課上老師及時評判出動作做得好與差的學生,并給動作做的好得學生發(fā)放小獎品以后,教師假如不注意觀察學生的表情變化或行為舉動,就難以看出該項評價所能帶來的效果,也就難以充分說明該評價方式的優(yōu)與劣。如有兩節(jié)同樣內容的體育課,一節(jié)課上,老師給獲得較好評價的學生發(fā)一個小獎品,但是,并沒有展開讓學生看到這是什么獎品,就直接讓學生將該獎品裝入衣兜里了,結果,學生自始至終未能看到獎品是什么,獲得該獎品前后學生的行為上并未產生什么變化,這說明,該評價后的獎勵方式不夠恰當;另一節(jié)課,獎勵的是一個小小的貼畫,并幫助學生貼在上衣胸前,第一個學生獲得以后,返回隊伍的時候,是邊走邊低頭看一看、拍一拍、按一按,生怕掉下來了。第二個學生獲得一個小貼畫后,是正步走回去的。第三個同學是獲得以后高興地高抬腿返回隊伍的。兩節(jié)課不同的評價效果比較可以看出,第二節(jié)課的效果更加明顯,因為發(fā)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且不同程度地表達出了喜悅的心情。
5.教師評價技能不夠突出現象
當今的體育課堂,除了我們已經認識到的評價語言、評價方式、評價效果存在的諸多現象,實際上,教師評價的綜合技能還有所缺乏,尤其是新課改后,新的評價要求提出以后,教師駕馭評價的能力和對學生實施的評價技能均有所欠缺。例如,在定性和定量評價的結合上,定量評價依然是對學生體育學業(yè)成績的測試方式完成的,定性評價則是教師結合學生的考勤、課堂表現等情況泛泛而談的,二者有機的集合點在哪里?該如何將二者巧妙的綜合起來作為評價學生學習的方略?目前,不僅很多老師在這方面有困惑,而且,還有些老師在嘗試將二者結合的過程中,未能抓住關鍵,結果評價促學習和提高的綜合效應未能達到。但該如何做到有機結合呢?在下文中將做進一步分析討論。
二、新課改對教師評價提出的新要求與實施策略
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設計思路”部分,明確提出了“根據課程學習目標和發(fā)展性要求建立多元的學習評價體系”。具體提出了如下要求,并結合體育課堂分析一下如何有效實施。
1.從評價內容上要求全面與準確地進行定性與定量評價
《課標》中提出,“要求對學生的體能、知識與技能、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進行綜合評價”。說明,在評價內容體系上,既要估計到體能發(fā)生的變化、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情況,還要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程度、情意表現,以及合作意識和能力進行綜合評判。因此,在確定定性與定量的結合上,就能夠分清哪些需要定性評價,哪些需要定量評價。顯然,可以采取定性評價的是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可以采取定性評價的是體能、知識與技能兩大方面。同時,也可以體現出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思路和方法。單一進行某方面的評價是不完整的。但該如何具體實施呢?下面談兩點看法。
(1)體能、知識與技能的評價
就體能、知識與技能評價而言,這些內容的評價可以在該單元或該學期結束以后進行終結性量化測評,也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隨機觀察了解和通過一些簡單易操作的方式測評。應把握的關鍵點是:如何結合不同學段不同年級學生進行測評,測評的具體項目是什么,是學什么測評什么,考什么(如中考項目)測評什么,還是測什么(《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測評什么。這里就存在一個學、考、測三者的關系如何處理的問題,以及如何測、何時測和測評標準問題。目前,由于全國大中小學每年都要進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測試工作,因此,通過該項工作可以了解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假如有了這種測試,還是否需要專門再設置體能素質測試的項目和時間?筆者通過走訪一線教師發(fā)現,有很多學校都是借助于《標準》測試,了解學生體能素質狀況的,很少再重新就體能方面設置專門測評指標和測試時間,其緣由是,教學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為此,為了節(jié)省時間,假如《標準》測試結果是真實的、可靠的,完全可以用于衡量學生某學年體能素質發(fā)展水平。但是,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學生在新入學,或升入新的年級接受體育教育之前,應對學生的“初始”體能成績有個測評,也可以采用《標準》中的項目和指標進行測評。既可以是全部也可以是個別測試項目,這就要根據教學的具體情況和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敏感期教學的需要靈活把握。
知識與技能的評價,假如是采取終結性評價的方式來實施,就需要結合某一階段學習的內容確定測什么、測多少、如何測,甚至如何評。目前,由于體育學理研究的缺乏,體育教學中什么是“學會”了,概念相對較為模糊,因此,即便是測試結果出來以后,也難以評價學生是否是已經會了,因為,“會與不會”的分界線尚不清晰。筆者通過研究初步提出了“會”的三個層次,即會說、會做和會用。評價知識與技能掌握情況,就可以嘗試采用這三個層次的會的要求來靈活把握教學的連接點。但什么是會說、會做和會用了呢?所謂會說,是指學生學了相應的知識、技能以后,能夠用語言表達出動作的要領和方法,以及保護與幫助的方法,甚至還有安全防范的方法等。所謂會做,是指學生能夠按照教師所教的動作要領和方法,獨立完成所學動作。所謂會用,是指學生能夠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將所學知識與技能得以靈活或自如地應用。如籃球傳接球技術,假如兩人原地在無人斷球的情況下,傳球技術可能能夠完成,但是在籃球競賽場上,傳接球的時候,有人阻擋或斷球,有的學生可能傳接球技術就會變形,甚至難以完成該項技術,出現傳不出、傳不準或接不住等現象。假如說是在課堂教學中隨機測評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就可以靈活采取有效的提問、展示,或讓學生互相評價的方式,教師觀察和把握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程度,以便于隨時調整教學進度和方式方法。
(2)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的評價
就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而言,對其的評價往往以定性評價且以過程性評價為主,當然也可以采取量化的方式進行。但問題在于該如何定性和定量,這些往往是大多數老師所困惑的。筆者通過長期的課堂和訪談發(fā)現,學生在體育課堂上表現出來的學習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情況課堂上很難記錄,大多數教師都是結合學生平時的表現,通過長期觀察,一單元或一學期甚至一學年的觀察以后,對某些學生做出綜合的判斷。除此之外,還可以采取有些老師采用過的記兩頭或記特殊學生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參與情況、情意表現和合作意識進行評價。課堂上除了用點名冊點名記錄下學生的考勤以外,時常拿出記錄表記錄學生的態(tài)度等情況是不便利的。因此,建議一線教師除了要重視和強化課堂觀察環(huán)節(jié),還要能夠在課后,尤其體育課的當天,利用業(yè)余時間將該班級在體育課堂上發(fā)生的一些需要記錄的東西記錄下來,尤其是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表現等情況,便于定性對學生做出相對客觀的評價。
然而,態(tài)度與參與、情意與合作能否量化,如何量化進行評價呢?可以記錄學生在課堂上的不同表現達到的次數,如在安排學生練習環(huán)節(jié),有學生偷懶的話,就要記錄學生偷懶的次數,是每次課都有偷懶現象,還是偶爾偷懶一次,學期結束的時候可以根據學生在課堂上的偷懶頻次,判斷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等。當然,前提是要事先草擬一份切合實際的記錄表,還要能夠在課余時間勤動手將其記錄下來,否則,這些方面的定量評價就很難落實。
2.從評價形式上把握和處理好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的關系
一提起體育學習評價,大家會不約而同地想起,教師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和學生自我或互相進行的評價。但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是一種什么關系?如何處理好這種關系是把握和處理好學習評價的關鍵。
(1)教師評價是全面且形式多樣的對學生學習的評價
教師評價無論是在評價內容的確定上,還是在評價方式的選擇上,都是圍繞學生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學習效果等的評價。通過評價能夠及時了解學生在這些方面的具體情況,找到指導和進一步教授的關鍵點。在評價這些方面的時候,有一個最為突出或明確的要求,就是教師要善于觀察,并重視課堂細節(jié)的觀察,否則,對學生學習的評價就無從談起。關鍵是該如何觀察呢?就學習態(tài)度而言,除了觀察了解學生的出勤情況、見習情況,更要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表現,如表情、語言、行動等。后者往往是學習態(tài)度的最真實表達。而就學習方法而言,教師要能夠時刻把握在講解、示范、指導等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聽講、觀察、練習等方面的學習方法,包括會不會聽、會不會看、會不會練等各環(huán)節(jié)的方式方法。假如能夠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做出準確的評判,體育學法指導就能夠及時跟進,從而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學習方法的掌握,達到會學的目的。這也是新課改基本理念第三條所強調的“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幫助學生學會體育與健康學習”。就學習效果而言,教師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了解,是有效把握和調整教學進度和難度的關鍵。假如課前設計的學習效果是達到某一目標,可是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并未能如期達到目標要求,即學習效果不理想,教師除了對此敢于面對,還要能夠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把握學習進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的評價十分重要,他與學生評價有著本質的區(qū)別,但也不是沒有聯(lián)系。
(2)學生評價可以獨立也可以依附于教師評價之中
體育課堂上我們也會時常看到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自評或互評互動,在此,值得進一步討論的是,學生評價既可以以獨立的形式存在于課堂教學之中,也可以依附于教師評價前、中、后各階段。作為一種獨立的形式單獨存在的學生評價,教師所起的作用是觀察和引導,讓學生通過評價了解和掌握學生自評互評什么、如何操作該評價方式、應把握哪些關鍵等。這也是以學生評價為主的學習評價。然而,為了達到理想的評價效果,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往往不是截然分開的,即教師除了完成獨立的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方法、效果的評價以外,教師要能夠圍繞學生的評價做出“再評價”,也就是說,要能夠對學生評價活動做出新的評判,這樣既有利于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對自評和互評的理解和把握,還能夠讓學生明白什么樣的評價操作是合理的、有效的,從而達到提高學生評價能力提高的目的。但該如何做才能發(fā)揮如此大的作用呢?
首先,在學生評價之前,要能夠告訴學生,老師還要檢查大家自評和互評的過程和效果,讓學生從認識上對評價環(huán)節(jié)重視起來。這樣就形成了學生評價被置于教師評價之前的狀況,此階段學生的評價是由教師引導,并由教師再評價控制的;其次,學生評價可以與教師評價同步開展,即依附于教師評價之中,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時候,教師可以結合教師的評價結果反思自己在某一方面的學習情況不是不達到了教學要求,從而能夠及時做出學習的調整,教師發(fā)現學生的變化以后,再次做出新的評價;再次,就是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一先一后,共同完成對學生全面評價的目的。如教師通過觀察了解到學生對運動技能的掌握情況,并實時做出評判。學生就可以結合教師的評判進一步談自己的體驗和感受,從而進一步補充老師在評判過程中的忽略或更加具體的找到問題的根源所在。因此,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不能絕對的分開,既可以有顯性的獨立,但也不可忘記隱性的交互與協(xié)同。
三、結束語
體育教學評價是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既是對教學效果的檢驗,又能查漏補缺,改進和完善教學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評價是主要的評價方式,該評價能否靈活把握,決定著評價過程的合理性和評價結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要能夠將學生評價與教師評價有機結合,從而提高評價的綜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