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啟蘊
摘 要:通過分析教師的課堂話語,指出優(yōu)化英語教師課堂用語的重要性,從教師話語的數(shù)量和質量、應急教師語言、教師體態(tài)語以及提問的方式這幾個方面探討了優(yōu)化教師課堂用語,旨在通過啟發(fā)教師優(yōu)化課堂用語,提高英語教學效果。
關鍵詞:英語課堂;教師話語;數(shù)量;質量
教師話語(teacher talk)是指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和進行教學時所使用的語言,它是國外語言學家近年來研究外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過去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形成了以教師獨掌話語
權,滿堂灌式的課堂,而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動態(tài)的、開放的、互動的,充滿活力、充滿智慧與挑戰(zhàn)的課堂。教師要想使得課堂避免靜如止水抑或是死水微瀾,而是如行云流水,就必須優(yōu)化自己的課堂用語。下面將從4個方面探討如何優(yōu)化英語教師課堂用語。
一、注意教師話語的數(shù)量和質量
很明顯,教師話語的數(shù)量受課型影響。由于目前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主要課型為聽說課、讀寫課、綜合任務活動課、復習課、講評課。若是教師講得過多,必會導致學生說得少。學生被動地聽,被動地記,處于被動接受狀態(tài),必會導致學習效率的降低。從語言需要實踐這一觀點出發(fā),教師必須在設定的特殊的語言環(huán)境下,給學生多說多練的機會。
另外,教師應該使用準確標準的語音、語調和流利自然的英語進行課堂教學。學生喜歡模仿教師的語言,每天在課堂上聽教師講授新的知識,他們會無意識或有意模仿教師的說話方式、語音語
調,甚至是口頭禪,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語音語調的影響。課堂應該是動態(tài)的,是學生積極參與,我們需要學生用語言發(fā)表見解。因此,教師應該精簡自己的語言,注意語言的目的性和導向性。這便要求英語教師本人有熟練運用英語的能力,善于處理教材的能力和課堂的應變能力等。在精練自己的課堂用語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少選生僻難懂的詞,盡量選擇學生學過的,且結合所學的知識使用一些
語句。
二、學會應急教師語言
盡管每位教師為了上好一堂課,都會在課前認真?zhèn)湔n。但教學過程中,有可能出現(xiàn)未曾考慮到的意外事件。比如,在上課的過程中,有些學生會突然提出難解的問題,而迫使教學的中斷。情急之中,一時也難以找到其他好的辦法來處理。此時,得體的教學語言常常能有助于將事件平息并使教學秩序恢復正常。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做出相應的變動。”這是教師智慧的第一表現(xiàn):因時而化,相機而動。教學機智是教師智慧的第二表現(xiàn)。動態(tài)的課堂提供了許多轉瞬即逝的教育機遇,教師要善于抓住這些機遇,具有這種能力。教師智慧的第三個表現(xiàn)就是幽默,有助于拉近師生距離,用幽默的方式代替直截了當?shù)姆绞匠尸F(xiàn)知識,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課堂效率,使課堂充滿活力。
三、善用體態(tài)語言
促進課堂教學效率,除了優(yōu)化教師用語中的教師口語外,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也起著較重要的輔助作用。在教學過程中,體態(tài)語主要起輔助性作用,比口語更強烈、更形象、更確切,更容易地表達教師意圖,強化教學效果,提高課堂效率。恰當?shù)剡\用體態(tài)語言,不僅有利于拉近師生之間的心靈距離,促進培養(yǎng)和諧的師生關系,有時還能發(fā)揮口頭語言所無法替代的作用。首先,手勢在體態(tài)語中動作變化最快,具有很豐富的表達力。其次,善用眼神與學生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該不時地用眼睛環(huán)視課堂,調動學生的參與感。對個別走神或是做小動作的學生,通過眼神提醒他的注意,比用言語提醒更快更有效。再次,肯定和信任或贊賞的眼神還是對學生的一種鼓勵,可以啟發(fā),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也可以對學生的回答表示贊同,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相反缺乏眼神的溝通交流,容易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四、注意提問的方式
1.豐富問題的形式?!癥es/No”或“True/False”形式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任何學生都會回答?!皁r”形式提問,方便引導學生進入課堂學習的角色中來。“wh-”形式,有助于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入理解。引導或啟發(fā)的形式,教師說出問題答案的前半部分,讓學生完成后半部分,這類提問形式適用于難度較高的問題。
2.平衡課堂上的限定式提問和非限答式提問,讓學生創(chuàng)見性地回答。英語課堂中多用的是限定式提問,也就是說有既定答案的提問,對課文內(nèi)容事實的提問,比如,Whats the main character of the story?顯然要想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英語課堂便不能局限于限定式的提問,而需要學生自己進行判斷,運用已有的知識自由發(fā)揮,課堂上的非限定提問是非常重要的。
3.注意改進提問的方式。學生的性格各異,有些學生積極外向,愿意多回答問題,而有些學生內(nèi)向被動,不被提問便不舉手回答問題。因此,教師要善于改進課堂提問的方式,引導每個學生以積極的態(tài)度投入學習。主要的提問方式有四種:指定學生回答,學生集體回答,學生自發(fā)回答和教師自問自答。課堂上,不可能要求每個學生回答,但每個學生會被問題引導思考,并追索答案,教師有目的地加以點撥和指導,便達到了語言教學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的目的。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處于教育和教學的主導地位,從教育內(nèi)容的角度說,教師是傳授者,學生是接受者。作為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能否使用正確準確的課堂用語,在某些程度上決定了教育的水準和質量。英語教師的語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學生語言輸入和輸出的質量。因此為了提高英語課堂效率,教師需要注意優(yōu)化教師用語,在課堂上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參考文獻:
[1]戴維新.談談教師的語言藝術叨[J].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04).
[2]李秀蓮,全紅.教師話語策略與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J].南昌大學學報,2004,35(04):158-15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