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雨 王舒悅 韓宏梅 李亞杰
撲熱息痛兩種途徑治療小兒發(fā)熱的療效觀察
張春雨 王舒悅 韓宏梅 李亞杰
目的 探討撲熱息痛灌腸和口服兩種給藥途徑治療小兒發(fā)熱的臨床效果。方法 60例發(fā)熱患兒, 按照給藥途徑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30例,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對照組患兒采用口服給藥法, 觀察組患兒采用灌腸給藥法, 對兩組退熱時間及退熱效果進行比較分析, 同時觀察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結(jié)果 觀察組的降溫起效時間、降溫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均優(yōu)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 采用撲熱息痛灌腸的給藥方式操作簡便, 退熱迅速, 效果顯著, 不良反應小, 安全有效,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小兒發(fā)熱;灌腸;口服;降溫效果;不良反應
發(fā)熱是兒童時期常見的一種病癥, 也是機體對疾病的一種防御反應[1]。在兒科最常見的是呼吸道感染, 長時間的發(fā)熱很容易導致機體功能的損害, 嚴重的會導致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害[2]。由于小兒自身的臟腑極其嬌弱, 對發(fā)熱的感受更加敏銳, 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對患兒的身體影響較嚴重,特別是持續(xù)高溫38.6~40.5℃和超高熱(≥40.5℃)小兒易發(fā)生驚厥, 可危及生命。本文對60例發(fā)熱患兒采用分組的形式應用撲熱息痛不同給藥途徑進行治療, 現(xiàn)將結(jié)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研究中的高熱患兒共計60例, 均為小兒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發(fā)熱患兒, 在本院就診的時間為2013年6月~2014年5月, 60例為住院患兒。包括上呼吸道感染10例, 支氣管肺炎30例, 支氣管炎20例。病程3~40 h。全部患兒均參照2002年中國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有關(guān)中藥西藥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3]中對使用中藥西藥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病癥的相關(guān)標準進行診斷。臨床表現(xiàn):頭痛、發(fā)熱、流清涕、鼻塞、咽紅等。按照給藥途徑的不同, 將全部患兒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30例。觀察組男17例, 女13例, 年齡最小8個月, 最大7歲, 平均年齡(4.5±2.3)歲, 其中有26例體溫38.5~40℃, 有4例患兒≥40℃;對照組男15例, 女15例, 年齡最小10個月, 最大8歲, 平均年齡(4.7±2.5)歲,其中有25例體溫38.5~40℃, 有5例患兒≥40℃。兩組患兒性別、年齡構(gòu)成比、病程以及體溫情況等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全部患兒均給予有效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在此基礎上兩組分別采用以下兩種方式進行降溫治療:①對照組口服撲熱息痛(藥品名:對乙酰氨基酚, 汕頭金石制藥總廠, 國藥準字H44021051), 劑量10~15 mg/(kg·次), 服藥之后盡量多飲溫開水;②觀察組保留灌腸給藥, 具體方法為:將撲熱息痛研碎成粉末狀, 劑量10~15 mg/(kg·次), 放在無菌治療杯中, 用28~30℃的生理鹽水30~50 m l將粉末溶解, 攪勻后抽吸到注射器中。年齡大一些的患兒用一次性吸痰管或?qū)蚬? 嬰幼兒需要用頭皮針管(將頭端剪掉)連接在注射器的頭端。灌腸前囑患兒排便, 這樣更有力于藥物的吸收?;純喝フ碜髠?cè)臥位, 并將臀部墊高10 cm, 將灌腸管前端用石蠟油潤滑后, 輕輕插入肛門, 插管深度適宜, 一般為5~7 cm, 將藥液緩慢灌入, 保留3~5 min后拔出。灌腸之后囑患兒保留30 min再排便。
1.3 觀察指標與療效評定標準[4]觀察兩組患兒的體溫變化情況, 共測量體溫4次, 即30 min、1 h、2 h、3 h、4 h, 并做好詳細記錄。在4 h之內(nèi)體溫下降幅度如果≥2.5℃, 則為顯效;如果4 h之內(nèi)體溫下降幅度如果≥1℃但≤2℃, 則為有效;如果4 h之內(nèi)體溫下降幅度如果≥0.5℃但<1℃, 則為無效。同時觀察兩組患兒的不良反應??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用藥30 min后體溫降至38.2℃的患兒的例數(shù)分別為16例(53.3%)和6例(20.0%), 用藥1 h后體溫降至38.2℃的患兒例數(shù)分別為10例(33.3%)和5例(16.7%)。兩組降溫時間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兒降溫效果比較:觀察組30例患兒中20例顯效, 9例有效, 無效1例, 總有效率96.7%;對照組30例患兒中13例顯效, 9例有效, 無效8例, 總有效率73.3%。兩組患兒降溫的總有效率比較,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不良反應情況比較:對照組患兒惡心1例, 嘔吐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6.7%;觀察組患兒未見不良反應。
撲熱息痛屬于非甾體類抗炎藥物, 是臨床中比較常用的解熱陣痛藥, 是世界衛(wèi)生組織推薦的兒科首選解熱藥, 一直以來在兒科被廣泛應用, 其有效成分是對乙酰氨基酚, 通過抑制下丘腦前列腺素的合成及阻斷痛覺神經(jīng)末梢的沖動傳導而起到退熱和陣痛的作用[1]。傳統(tǒng)的口服給藥途徑可直接刺激胃黏膜, 引起胃腸功能紊亂, 出現(xiàn)胃腸不適、惡心、嘔吐等,且存在口服藥物苦感明顯或者患兒哭鬧、拒絕服藥, 出現(xiàn)嘔吐或藥物灑出。而且吸收較慢, 療效一般。藥物灌腸后由于腸黏膜對藥物的吸收較為充分, 而且吸收后主要通過肝臟代謝, 直接進入大循環(huán)[5], 避免了有關(guān)效應, 藥物不被滅活, 使其作用更直接, 療效更確切?,F(xiàn)代人們對藥物在腸道中的吸收、置換、通導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 尤其對口服藥物治療較困難的小兒采取藥物灌腸的方法來達到治療目的不失為一種較好的途徑[5]。本研究中觀察組的降溫起效時間、降溫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均優(yōu)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 采用撲熱息痛灌腸的給藥方式操作簡便, 起效迅速, 效果顯著, 不良反應小, 安全有效,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劉蔚.對乙酰氨基酚臨床應用研究進展.家庭護士, 2008, 6(9): 2264-2265.
[2] 呂秀杰.布洛芬和對乙酰氨基在小兒呼吸系統(tǒng)感染性發(fā)熱中的療效分析.醫(yī)藥論壇雜志, 2013, 34(7):110-111.
[3] 李桂芬.退熱合劑保留灌腸治療小兒外感發(fā)熱的臨床觀察與護理.中外醫(yī)療, 2013, 32(6):91-92.
[4] 王美燕, 佟瑞霞, 盧玉冰, 等.撲熱息痛保留灌腸治療小兒高熱的臨床觀察.中國實用醫(yī)刊, 2005, 32(4):F001-F002.
[5] 魏蕾.小兒外感發(fā)熱的灌腸治療進展.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 2011, 20(8):1026-1027.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5.109
2015-01-12]
163316 黑龍江省大慶市人民醫(yī)院兒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