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明惠 孟亞飛 朱林琳 包海龍 梁國棟
70例甲狀腺癌的CT表現(xiàn)與病理相關性探討
羅明惠 孟亞飛 朱林琳 包海龍 梁國棟
目的 對甲狀腺癌的CT表現(xiàn)與病理相關性進行探討。方法 選取70例甲狀腺癌患者,對其采用CT診斷, 并與病理診斷結果進行對比, 探討其相關性。結果 70例患者中, 從其密度和形態(tài)來看, 有56例密度不均勻, 50例形態(tài)不規(guī)則, 52例出現(xiàn)強化殘圈, 有49例腫瘤邊緣不清晰;從其鈣化程度來看, 有37例出現(xiàn)鈣化, 其中有15例為混合型鈣化, 28例細沙粒狀鈣化, 15例囊內(nèi)鈣化性結節(jié);從轉移和與周圍組織器官關系來看, 有34例侵犯周圍組織器官, 有20例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結論 甲狀腺癌患者進行CT診斷有明顯的特征, 不同病理類型跟患者鈣化情況、外周受侵襲情況有密切的關系,一般采用CT可以為術前診斷提供良好依據(jù), 值得推廣。
甲狀腺癌;CT表現(xiàn);病理相關性
甲狀腺腫瘤在全球的發(fā)病率約為4/10萬, 高居頭頸部腫瘤的第1位, 而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目前, 甲狀腺腫瘤的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 促甲狀腺激素的水平升高和雌激素水平升高是其發(fā)病的主要誘因。甲狀腺腫瘤可以分為良性腫瘤和惡性腫瘤, 良性腫瘤包括甲狀腺腺瘤、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甲狀舌管囊腫和亞急性甲狀腺炎。甲狀腺癌是較常見的惡性腫瘤, 其多由濾泡上皮細胞增生所致?;颊吲R床癥狀表現(xiàn)為:甲狀腺內(nèi)有腫塊且質(zhì)地堅硬, 表面呈不平狀態(tài), 隨著病情發(fā)展, 患者會有吞咽、呼吸困難、聲音嘶啞等癥狀。對甲狀腺癌的及早診斷尤為關鍵, 本研究對甲狀腺癌的CT表現(xiàn)與病理相關性進行探討, 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甲狀腺癌患者70例, 男23例, 女47例;年齡在21~75歲, 平均年齡(46.25±10.63)歲?;颊卟≡畈课环譃椋簡蝹?5例;雙側15例;峽部10例。
1.2 方法 采用GE light-speed64排螺旋CT掃描機進行掃描, 掃描方法為:患者取仰臥位, 頸部過伸位, 先進行平掃,掃層厚度在5~10 mm, 掃描參數(shù)為50 mA和130 kV。進行平掃之后, 體位保持不變, 增強掃描病變位置, 采用的對比劑為歐乃派克100 ml, 注射的速度為3 ml/s。
對實驗所得的病理學資料和影像學資料進行整理, 由CT室和病理科醫(yī)師在不知臨床資料前提下進行獨立的分析。重點觀察CT片上病灶位置、形態(tài)、密度和鈣化情況、病變累及范圍以及淋巴結轉移情況等。而術后病理選擇跟CT基本相同層面進行組織的切片, 重點對病灶以及病灶旁組織形態(tài)進行觀察, 并跟CT改變情況進行對比。
甲狀腺癌70例患者中, 從其密度和形態(tài)來看, 有56例密度不均勻, 50例形態(tài)不規(guī)則, 52例出現(xiàn)強化殘圈, 有49例腫瘤邊緣不清晰;從其鈣化程度來看, 有37例出現(xiàn)鈣化,其中有15例為混合型鈣化, 28例細沙粒狀鈣化, 15例囊內(nèi)鈣化性結節(jié);從轉移和與周圍組織器官關系來看, 有34例侵犯周圍組織器官, 有20例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
甲狀腺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一種內(nèi)分泌系統(tǒng)惡性腫瘤, 在全身性的惡性腫瘤中約占1%[1], 但近年來, 其發(fā)病率有不斷升高的趨勢, 因其影響到患者生命安全, 對甲狀腺癌患者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正常情況下, 甲狀腺具有豐富的血運, 含碘量很高, 且表面被完整雙層被膜覆蓋, 因此甲狀腺密度跟周圍軟組織對比明顯較高, 且具有完整的邊緣連線和清晰的臨近結構分解,行CT掃描時可以清楚對甲狀腺進行顯示。如果甲狀腺組織出現(xiàn)癌變, 貯碘細胞被破壞, CT顯像會出現(xiàn)低密度區(qū), 因此臨床用CT掃描能夠有效對甲狀腺病變進行診斷。
有研究認為甲狀腺癌病變區(qū)甲狀腺會出現(xiàn)腫大, 腫瘤出現(xiàn)不規(guī)則低密度區(qū), 且密度不均勻[2], 沒有清晰的邊界和規(guī)則的腫瘤壁。本研究結果表明, 從其密度和形態(tài)來看, 有56例密度不均勻, 50例形態(tài)不規(guī)則, 52例出現(xiàn)強化殘圈, 有49例腫瘤邊緣不清晰。有研究表明甲狀腺腫瘤邊緣的規(guī)則程度以及跟周圍脂肪的間隙是否清晰, 是良惡性腫瘤鑒別的重要依據(jù)[3]。甲狀腺癌低密度區(qū)的病理切面呈現(xiàn)灰白色, 可合并出血或者壞死等情況, 鏡檢可見腫瘤細胞對貯碘單位進行了破壞, 使其向周圍浸潤, 形成腫瘤血管內(nèi)瘤栓。
惡性乳腺癌主要特征之一為微鈣化, 從其鈣化程度來看,有37例出現(xiàn)鈣化, 其中有15例為混合型鈣化, 28例細沙粒狀鈣化, 15例囊內(nèi)鈣化性結節(jié)。而病理研究結果表明, 其鈣化情況跟CT結果無顯著差異。一般來說, 細沙粒狀鈣化常在乳頭狀癌出現(xiàn), 而未分化癌一般表現(xiàn)為粗鈣化, 乳頭狀癌在甲狀腺癌中最為常見, 且?guī)缀跛械娜轭^狀癌有砂礫體。
一般來說, 正常甲狀腺跟臨近氣管壁和肌肉沒有脂肪間隔, 甲狀腺周圍氣管侵犯可作為甲狀腺癌診斷的首要象征,這在很多文獻[4]都有相關報告。本研究中, 從轉移和與周圍組織器官關系來看, 有34例侵犯周圍組織器官, 有20例出現(xiàn)頸部淋巴結轉移。甲狀腺癌對周圍器官的侵犯分原發(fā)腫瘤和轉移淋巴結包膜外侵犯。當腫瘤侵犯氣管外膜、管壁未見明顯變形或局限性隆突時, 診斷存在困難。頸靜脈管壁薄,張力低, 較頸動脈易受侵犯, 常表現(xiàn)頸靜脈的受包繞、變扁和消失。若以腫瘤包繞食管1/2周以上、頸鞘血管1/3周以上為診斷指標, 則提高了診斷的特異性和準確性。可見, 確定甲狀腺癌對周圍組織器官侵犯的CT標準, 不僅能夠提高甲狀腺癌的診斷準確性, 還可以進行準確的臨床分期, 對確定手術方案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 甲狀腺癌患者進行CT診斷有明顯的特征, 不同病理類型跟患者鈣化情況、外周受侵襲情況有密切的關系,一般采用CT可以為術前診斷提供良好依據(jù), 值得推廣。
[1] 謝榜昆, 關玉寶, 袁小平, 等.甲狀腺癌的CT表現(xiàn)與病理相關性研究.癌癥(英文版), 2003, 22(2):192-197.
[2] 楊帆, 王永麗, 文智.甲狀腺癌CT與超聲影像特征的對照分析.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3, 29(12):1919-1922.
[3] 韓志江, 舒艷艷, 陳文輝, 等.結節(jié)性甲狀腺腫的CT表現(xiàn)及鑒別診斷.浙江實用醫(yī)學, 2011, 16(1):62-64.
[4] 王羽, 薛恩生, 林禮務, 等.超聲與SPECT/CT顯像聯(lián)合診斷乳頭狀甲狀腺癌頸部轉移淋巴結.中國醫(yī)學影像技術, 2011, 27(9):1779-1782.
10.14163/j.cnki.11-5547/r.2015.22.043
2015-04-03]
021008 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市人民醫(yī)院病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