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雅彬
急診科心肌梗死臨床救治體會
趙雅彬
目的通過急診科心肌梗死臨床救治體會, 分析臨床救治的意義。方法 心肌梗死患者14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2例, 觀察組患者進行靜脈溶栓治療, 對照組患者不予采用靜脈溶栓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 經(jīng)過治療, 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血管再通率以及病死率比較,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由于心室顫動死亡2例, 心源性休克2例;對照組中由于心室顫動死亡8例, 心源性休克4例, 另外還有2例患者由于心臟破裂死亡。結論 急診科在收治心肌梗死患者后應及時對其進行診斷, 然后采取急診溶栓治療, 能有效的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而且還能改善心功能, 該療法對提高心肌梗死的治愈率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急診科;心肌梗死;靜脈溶栓
心肌梗死一般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血栓形成、冠狀動脈的分支堵塞, 進而促使一部分心肌的血液供應消失從而壞死的疾?。?]。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急性的心肌壞死, 一般是由于持久性的心肌缺血引起的, 在臨床上一般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為心肌損傷、胸痛、急性循環(huán)功能障礙、壞死以及心電圖的改變[2]。在對這種疾病的搶救中, 最為關鍵的是及早進行診斷, 然后及時采取治療。靜脈溶栓是近些年來在臨床急診救治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措施。本文對急性溶栓的治療效果進行研究, 總結急診科心肌梗死的救治辦法,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44例, 在取得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同意的情況下, 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72例。觀察組男40例, 女32例, 年齡45~76歲, 平均年齡(57.1±3.1)歲;對照組男38例, 女34例, 年齡46~78歲, 平均年齡(57.4±2.9)歲。以上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 排除合并有嚴重高血壓患者、6個月內出現(xiàn)過腦血管意外的患者。所有患者或者患者家屬均同意分組及治療方法。兩組患者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的治療方法如下:直接使用硝酸甘油10 mg配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或者0.9%的生理鹽水250 ml中, 行靜脈滴注, 治療持續(xù)時間為2 d, 之后改為給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 IU, 2次/d, 并且口服阿司匹林3 d, 1次/d, 300 mg/次, 3 d之后阿司匹林改為口服100 mg/d, 不采用靜脈溶栓治療。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方法為:采用靜脈溶栓治療, 并給予150萬U的尿激酶配入0.9%的生理鹽水100 ml中, 行靜脈滴注, 持續(xù)時間為30 min, 與此同時, 給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000 IU, 2次/d, 并且口服阿司匹林3 d, 1次/d, 300 mg/次, 3 d之后阿司匹林改為口服100 mg/d。最后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比較。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參考的指標為美國紐約心臟病學會的分級方案, 根據(jù)患者的自覺活動能力將患者分為Ⅰ~Ⅳ級, 對患者在治療后的心功能改善情況進行觀察, 比較兩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血管再通率以及病死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治療, 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63.9%, 而對照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27.8%,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心功能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所占比例為86.1%, 對照組患者為61.1%,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中心功能分級為Ⅱ級Ⅲ級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為13.9%, 對照組患者為38.9%,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另外兩組患者的病死率也有明顯差異,觀察組的病死率為5.6%, 對照組的病死率為19.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由于心室顫動死亡共2例,心源性休克共2例;對照組中由于心室顫動死亡共8例, 心源性休克共4例, 另外還有2例患者由于心臟破裂死亡。
心肌梗死患者的預后中, 早期的血管再通過的意義十分重大, 近些年來, 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3]。一般可以具體分為直接PCI、轉運PCI和補救PCI。但是在臨床上發(fā)現(xiàn)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溶栓治療后, 部分梗死血管仍然不能疏通, 就需要通過急性冠狀動脈搭橋術進行救治。一般來說, 這種手術對搶救溶栓或者進行PCI失敗的患者的成功率可以達到90%以上[4]。但是這種手術的局限性大, 容易受醫(yī)療條件的影響。
急性溶栓治療是目前最常用的搶救措施[5]。本文通過對本院收治的144例心肌梗死患者進行搶救, 分別對兩組患者使用和未使用靜脈溶栓治療, 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 結果為觀察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63.9%, 而對照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為27.8%;觀察組患者中心功能分級為Ⅰ級的患者所占比例為86.1%, 對照組患者為61.1%;觀察組患者中心功能分級為Ⅱ級和Ⅲ級的患者所占的比例為13.9%, 對照組患者為38.9%;另外兩組患者的病死率也有明顯差異,觀察組的病死率為5.6%, 對照組的病死率為19.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急性溶栓治療是一種有效的心肌梗死搶救方法, 值得大力推廣使用。
[1] 馬淑紅, 凌嬌奴.淺談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診治療.內蒙古中醫(yī)藥, 2011, 30(18):135-136.
[2] 馮利民, 杜武勛, 朱明丹, 等.芪參益氣滴丸對急性心肌梗死膠原修復的實驗研究.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0, 21(12):55-56.
[3] 何琴, 張莉蕓, 王勇,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血瘀證積分與GRACE評分相關性研究及其對預后的影響.時珍國醫(yī)國藥, 2013, 24(3):686-687.
[4] 王花.急診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療效分析.繼續(xù)醫(yī)學教育, 2014, 28(8):11-12.
[5] 王淑華.急性心肌梗死在急診室的溶栓救治臨床觀察.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3(1S):94-95.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106
2014-11-24]
450007 鄭州大學附屬鄭州中心醫(yī)院急診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