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權
120例肝膽外科手術患者切口感染的臨床因素及解決策略分析
盧權
目的分析肝膽外科手術時患者切口出現(xiàn)感染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方法 采用回顧式分析肝膽外科手術患者的病例, 隨機選出120例對造成患者出現(xiàn)感染的因素進行詳細分析。結果 根據(jù)對患者病例的分析, 造成患者手術切口出現(xiàn)感染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患者因素和手術因素兩大類。其中年齡、糖尿病、血清白蛋白數(shù)量、膽紅素含量以及切口類型等是最為主要因素;而手術因素中手術時間、失血量、是否用碘伏沖洗切口、抗生素使用情況等為主要因素。結論 手術者應熟練掌握手術技巧, 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為其合理安排手術方案, 積極改正可能引發(fā)感染的各類因素, 減少患者術后出現(xiàn)并發(fā)癥的幾率。
肝膽外科;切口感染;危險因素
肝膽類疾病是外科臨床中比較常見的疾病類型, 在臨床上一般采用手術方法來治療肝膽外科疾病, 但在外科手術中切口感染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 其會導致人體出現(xiàn)感染性炎癥, 也是威脅手術治療肝膽疾病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1]。本文即是對肝膽外科手術中患者切口出現(xiàn)感染的原因進行的分析, 并對相應的解決對策進行了簡要論述。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分析的對象是2010年1月~2014年8月來本院接受肝膽外科手術患者的病例中隨機選取120例,其中男72例, 女48例, 平均年齡(51.43±13.68)歲。其中患有肝臟類疾病的患者39例, 患有膽囊類疾病的患者45例,患有胰腺類疾病的患者36例?;颊呓邮艿氖中g治療方法包括肝葉切除手術、聯(lián)合肝段切除手術、肝血管瘤切除術、肝腫瘤射頻消融術、膽管瘤根治術、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膽總管引流術等。
1.2 方法 采用回顧式分析方式對120例患者進行詳細分析, 包括患者病程記錄、用藥單據(jù)、分泌物培養(yǎng)數(shù)據(jù)表、各項檢查結果數(shù)據(jù)以及患者基本資料等。同時對手術中可能造成患者出現(xiàn)切口感染的因素進行整理, 主要包括手術時間的長短、術中失血量、是否用碘伏對切口進行沖洗以及術中抗生素的使用情況等。然后對患者的年齡、是否患有糖尿病、血清白蛋白含量、總膽紅素含量、谷丙轉氨酶含量、白細胞計數(shù)、血紅蛋白含量以及切口分類進行詳細的記錄[2]。
經(jīng)過對120例患者病例的分析, 得出以下結論:患者中年齡<60歲49例, 占比40.83%;≥60歲71例, 占比59.17%。患者中患有糖尿病89例, 占比74.17%;無糖尿病31例, 占比25.83%。患者術后血清蛋白含量<30 g/L的50例,占比41.67%;≥30 g/L的70例, 占比58.33%??偰懠t素含量<171 μmol/L的42例, 占比35.00%;≥171 μmol/L的78例, 占比65.00%。谷丙轉氨酶<80 mmol/L的58例, 占比48.33%;≥80 mmol/L的62例, 占比51.67%。白細胞計數(shù)<10×109/L的48例, 占比40.00%;≥10×109/L的72例, 占比60.00%。血紅蛋白含量≤10.0 g/L的71例, 占比59.17%;>10.0 g/L的49例, 占40.83%?;颊咧孝裥颓锌?6例, 占比13.33%;Ⅱ型切口45例, 占比37.50%;Ⅲ型切口59例, 占比49.17%。
另外, 患者的手術時間<240 min 33例, 切口感染比率為27.50%;≥240 min 87例, 比率為72.50%。術中失血量<800 ml 28例, 比率為23.33%;≥800 ml 92例, 比率為76.67%。術中用碘伏沖洗切口37例, 感染率為30.83%;沒用碘伏83例, 感染率為69.17%。術中使用青霉素類抗生素32例, 感染率為26.67%;頭皰類39例, 比率為32.50%;其他類49例, 比率為40.83%
從上述資料中可以看出, 年齡>60歲的患者出現(xiàn)切口感染的幾率相較年齡<60的患者要高略一些;而患有糖尿病的患者出現(xiàn)傷口感染的幾率也要高于沒有患糖尿病的患者;總膽紅素含量>171 μmol/L、血清白蛋白含量>30 g/L、谷丙轉氨酶含量<80 mmol/L、白細胞計數(shù)>10×109/L、血紅蛋白含量≤10.0 g/L時, 出現(xiàn)切口感染的幾率要高一些。另外, 手術時間>240 min、術中出血量≥800 ml、沒有用碘伏對切口進行沖洗的患者出現(xiàn)切口感染的幾率較高。同時, 切口為Ⅲ型切口引發(fā)感染的可能性較高;在對患者使用抗生素類藥物時, 其造成患者出現(xiàn)感染的幾率沒有較大差異。
在進行肝膽外科手術過程中, 其導致患者出現(xiàn)切口感染的因素有很多種, 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和手術操作因素兩大方面, 相關醫(yī)護人員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一定要提高重視度, 保證患者的健康。
在本次分析中可以看出, 在三種類型的手術切口中Ⅲ型切口所引發(fā)的感染率較高, 在本次分析中占到50%, 而Ⅲ型切口又是肝膽外科手術中比較常用的切口類型。因此醫(yī)生在對患者進行治療時, 一定要保證Ⅲ型切口在無菌操作下進行,手術結束后對腹腔和切口進行反復的消毒清洗, 同時還要保證術后恢復時引流管的暢通[3]。在對患者傷口進行沖洗是手術后必做的一道工序, 在臨床上常用的為滅菌后的生理鹽水,其效果一般。而應用0.5%的碘伏溶液對傷口進行沖洗, 可以有效預防傷口的感染情況, 將感染率控制在2%以下。在手術進行時醫(yī)生應該熟練掌握相關手術技巧, 盡量縮短手術時間, 這樣就能夠保證患者傷口及腹腔在空氣中暴露的時間縮短, 有利于患者后期的恢復。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注意患者失血情況, 如果失血過多則可能引發(fā)患者臟器供血不足, 功能恢復障礙, 降低人體對傷口的自愈能力, 從而增加了感染幾率的上升[4]。
綜上所述, 在患者接受肝膽外科手術時一定要保證手術的無菌操作, 嚴格控制手術時間, 保證患者失血量和切口消毒工作, 同時還要確?;颊叩男g后恢復, 這樣才能夠最大程度地保證患者的健康。
[1] 陳艷軍, 李曉勇.肝膽外科手術后切口感染的多因素分析及對策.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 2011, 6(9):194-196.
[2] 鄭海波.腹部手術切口感染危險因素及病原菌調查.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 2011, 21(2):270-271.
[3] 劉志健, 林峰.肝膽外科手術切口感染調查分析.華北煤炭醫(yī)學院學報, 2010, 12(5):765-766.
[4] 蔡秀軍, 劉金鋼, 張學文.膽道感染及其處理原因.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11, 12(9):877-878.
10.14163/j.cnki.11-5547/r.2015.13.087
2014-12-22]
467000 中國平煤神馬集團職業(yè)病防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