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志華林水淼
(上海市中醫(yī)老年醫(yī)學研究所,上海200031)
論“五臟之精”及其在中醫(yī)防治老年病中的意義※
郁志華林水淼*
(上海市中醫(yī)老年醫(yī)學研究所,上海200031)
本文通過對《黃帝內經》和《黃帝內經集注》注釋中關于“五臟之精”的條文和注釋研究,認為五臟之精是構成臟器形質和維持其功能的物質基礎,結合上海市名中醫(yī)林水淼教授防治老年病的臨床經驗總結,強調補益五臟之精是“還精”固柢、延緩衰老、防治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徑。
五臟之精雖然自古有其名,卻少有專篇[1-2]進行表述。跟師學習十余年來,對名中醫(yī)、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終身教授林水淼老師的“還精”學術思想進行了理論、臨床和實驗方面的研究,本文將我的學習心得結合老師的學術思想,對“五臟之精”進行探討。
《內經》[3-4]作為中醫(yī)經典論著之首,受到歷代中醫(yī)的推崇,其中對“精”的表述就有“精”、“精氣”、“精神”、“精液”、“精微”、“陰精”、“陽精”、“專精”、“心精”、“肝精”、“脾精”、“五臟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等多種表述。而“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水谷之精”、“臟腑之精”則是后世醫(yī)家對《內經》思想的推衍和發(fā)揮。
《內經》中對“五臟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的直接描述有以下三條:《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乃能瀉”?!鹅`樞·大惑論》:“岐伯對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于目而為之精?!空?,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wèi)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靈樞·根結》:“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名曰狂生”。
但對五臟之精的功能及構成,《內經》中還有以下描述,《靈樞·本神篇》云:“五臟主藏精者也。”《素問·五臟別論》曰:“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素問·金匱真言論》曰:“東方青色……藏精于肝”;“南方赤色……藏精于心”;“中央黃色……藏精于脾”;“西方白色……藏精于肺”;“北方黑色……藏精于腎”。
從《內經》的記載可見古人對“精”的重視,認為生命的起源來自精。中醫(yī)學是研究人的生命“生長壯老已”發(fā)生發(fā)展的奧秘,而從精為生命之本的角度看,生長壯老已的過程實質就是精由生至盛,由盛至衰,直至消亡的過程。五臟之精是精在人體的體現(xiàn),是構成五臟形質、維系器官功能的重要組成部分。五臟的主要生理功能就是藏“精”,且五臟皆有其精,五臟之精應該是“肝精、心精、脾精、肺精和腎精”的合稱。
后世醫(yī)家中盡管也對“五臟之精”有過解釋,但都沒有進行詳盡的論述,相比較而言,清代張志聰所著的的《黃帝內經集注》對此的描述更進一步[5]。
2.1 五臟之精的生成《集注》注釋“五入”時曰:“水谷皆入胃,五臟六腑皆稟氣于胃,五味各走其所喜,酸先走肝,苦先走心,甘先走脾,辛先走肺,咸先走腎,谷氣津液已行,榮衛(wèi)大通,乃化糟粕,以次傳下”?!都ⅰ纷⑨尅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窏l文“精不足者,補之以味”時,稱此處之精為五臟之精,“五臟主藏精者也,五味入口,各歸其喜,津液各走其道,故五味以補五臟之精?!闭f明五臟之精來源于水谷精微,于五谷中的五味經由胃而被身體所吸收,而后又根據其“酸、苦、甘、辛、咸”五味的特性而分流,并以有形的津液形式與相關之臟相應,再轉化成為五臟之精,使得五臟的形態(tài)和功能不斷得到補充和生化,最終相合化生成后天之精,所以后天之精來源于五臟之精。而當五臟之精受損時,可以通過在飲食和藥物中補益其“味”,達到滋補相對應的臟。
《集注》曰:“天之五方氣色,入通于臟,以養(yǎng)五臟之精”。說明天人相通,天之五方所代表的氣色:青、赤、黃、白、黑,皆可入通于臟,以養(yǎng)五臟之精,而五臟之精皆藏于其本臟。營氣注入于脈,而氣血是后天之精的主要組成。
由此可見,五臟之精主要來源于水谷之精微,經本臟的生化轉為本臟之精,五臟之精充盛后又通過化生血液、由經脈遍布全身。五臟皆藏有其本臟之精,藏精不瀉是五臟共同的生理特點。五臟主藏精氣,生理特點就是使得五臟各自的精氣充盛而不至外瀉耗損,精氣滿才能濡養(yǎng)其臟。五臟與相應之五腑,對應的五官、五體、五竅、五液等構成相對獨立的子網絡,而維系這些子網絡的協(xié)調及運轉的物質基礎就是五臟之精。
2.2 五臟之精的功能《集注》:“五臟之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張志聰注釋《素問·玉機真臟論》時言:“臟氣者,五臟之精氣也。五臟之氣必因于胃氣,乃至于手太陰也,又非惟微和之為胃氣也,即五臟之弦鉤毛石,各自其象,而至于手太陰者,皆胃氣之所滋生”?!都ⅰ吩唬骸胺蚺K真藏于內,而五臟之氣發(fā)于外,見于色,是以五方之色入通于臟,以養(yǎng)五臟之精,而臟氣復外通于九竅,其真精藏于內也。”說明血液是五臟之精的存在形式之一,血液是否充盛、流動是否滑利,能體現(xiàn)五臟之精的充盛程度。五臟之精通過心神化而成血,使之通行九竅,并可以通過寸口脈,而表現(xiàn)出弦、鉤、代、毛、石的脈象變化,這些變化亦是五臟應于四季變化而展現(xiàn)出來的。五臟之精藏于本身之臟中,可以通過相對應的五色表現(xiàn)于外。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腎者主水,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臟盛而能瀉”?!都ⅰ吩谧⑨屩袕娬{此處為先天之癸水。先天癸水即為先天之精,天乙生水化為精,先天之精是人生命起源的開始,胎兒成形完全依靠先天之精的變化。而出生后水谷入胃,傳于五臟,脈道方通,五臟之精得以形成,在維系本臟和整體的形體穩(wěn)定和生理功能中,發(fā)揮其各自應有的作用。由于腎與五化(生、長、化、收、藏)中的“藏”相應,又符合“天一生水”的原則,所以構成機體之后的所余的先天之精也被儲藏在腎中。五臟之精充盛后,化成血液流轉于全身,并形成后天之精,與先天之精一起同藏于腎中。
可見五臟之精既是五臟運行的原動力,也能通過脈象、五液、五并而反映于外,展現(xiàn)出相關的機能。五臟之精各有不同,所表現(xiàn)的形式,產生的功能也都各有不同,每個臟都有其所對應的腑、志、液、體、竅等構成網絡化的結構,并主喜、怒、哀、思、悲、恐、驚的情志變化,同時參與到人體精神活動等高級生命形式之中。五臟之精相合而形成的后天之精,對先天之精可以起到資益充養(yǎng)的作用,護衛(wèi)人體的先天之精。
2.3 五臟之精的虛衰隨著機體的衰老,五臟功能也日漸減退,《集注》關于五臟之精虛衰做了以下描述:“消癉者,五臟之精氣皆虛,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肉,故為消癉也。脈實大者,精血尚盛,故為可治。脈懸小者,精氣漸衰,故為難治”?!吧駳馍诰饰迮K之精不可傷,傷則失守而陰虛,陰虛則神氣絕而死矣”。“故邪氣勝者,五臟之精氣已衰,而不能為弦鉤毛石之象矣?!?/p>
說明五臟之精虛衰時,則會出現(xiàn)消癉,且多有內熱陰虛的表現(xiàn)。五臟虛衰亦可出現(xiàn)內熱耗傷其精,不能濡養(yǎng)骨肉而成痿證。由于五臟之精來源于胃腑的水谷之精,所以不論是何臟受損而成的痿證,但補益生化之源的原則不變,這也是“治痿獨取陽明”的原因。五臟之精的進一步衰弱還會影響情志,進而耗傷先天之精。當五臟之精衰竭后,從寸口脈象上來看,已經不可能出現(xiàn)脈象的細微變化,而是出現(xiàn)了“真臟脈”,失去了弦、鉤、代、毛、石的脈象變化時,表明人的胃氣已絕,五臟之精盡衰。
林水淼教授從事數十年的老年病防治研究,認為中年之后,還精固柢是延緩衰老的首要。而具體到老年醫(yī)學來講,衰老的過程正是由于精氣和精血的衰少,總稱為“精”之損耗,所以抗衰老應以“還精”為根據和基礎[6-7]。
五臟具有各自之精,具體而言即是五臟有獨自的精血與精氣,此兩者正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成;精血主要形成器官的形質,精氣則主要指功能活動。這些精氣和精血的來源是一致的,但在各個臟器中形成形質和功能的特點則各有不同的特點。故曰“五臟皆有精,非獨腎也”。一旦有形質的器官形成,才能發(fā)展自身的功能;而通過功能活動的運轉,方使得臟腑的自身構造日益完整與強大,所以,“精氣”與“精血”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系。
先天之精受之父母,其多寡在出生之時已有定論,但通過后天充養(yǎng)的五臟之精,通過“還精”之法進而補益機體,以后天之精的方式使得筋骨強健、強神促智,并保護先天之精不致過早耗損,從而達到深根固柢、益壽延年的最終目的。在精微物質的化生、輸布、流行過程中,五臟均參與其中,發(fā)揮不同作用。
從“還精”學說角度來看,五臟六腑乃至皮膚肢體,皆有自身的“精血”和“精氣”,并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具體來講就是五臟之“精氣”和“精血”發(fā)揮的功能各異。而從臨床用藥的立法角度,則可依五臟之精的特性來區(qū)別用藥,具體五臟“還精”方法,可立為:補腎填精法、健脾化精法、調心強精法、疏肝暢精法、壯肺布精法。
當然,肝、肺也有自身之精,同樣是先天之精化生的一部分,隨著衰老進程也需要“還精”。但林老師臨床上還特意提出“暢精”、“布精”,是強調其在精的輸布過程中所具有的與他臟不同的特殊作用。
人的生命起源于先天之精,正如《素問·金匱真言論》所謂“夫精者,身之本也”,而正是先天之精的存在,才使得機體生長、分化、發(fā)育,進一步化生出人體臟腑、組織的物質基礎和功能作用,形成了后天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所以說后天之精實乃來源于先天之精。
在后天,五臟之精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經胃受納后,根據五味特性分走五臟,并充養(yǎng)其本臟,同時發(fā)揮各自的生理功用,同時演化出五志參與到整體的情志活動中,發(fā)揮其各自的高級機能,這也使得五臟形成了各自的形質、具有了各自不同的功能。五臟之精的功能主要是供給自身網絡的功能活動,其次是受心神化而為血,并被轉輸形成后天之精,營養(yǎng)全身,最終輸送到腎中,進一步充養(yǎng)先天之精。
在老年病的中醫(yī)藥防治上要注意守護五臟之精,即通過補腎填精法、健脾化精法、調心強精法、疏肝暢精法、壯肺布精法等方法使得五臟安泰,這樣才能使得腎中所藏先天之精不致過早損耗,以達到卻病延年,頤養(yǎng)天年的目的,這也是林老師“還精”學術思想的重要體現(xiàn)。
[1]孫廣仁.簡論五臟精氣陰陽[J].中醫(yī)研究,1998,11(1):1-4.
[2]王小平.論氣血與五臟精氣陰陽的關系[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2,26(2):90-92.
[3]黃帝內經素問[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4]靈樞經[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2.
[5]張志聰.黃帝內經集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
[6]林水淼,趙偉康,徐品初,等.“精血虛衰”理論在中醫(yī)延緩衰老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2000,(4):8-11.
[7]陳川.林水淼“還精”學術思想初探[J].中醫(yī)文獻雜志,2012,(3):30-32.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Organs and Its Important Meaning of Prevention and Cure Senile Disease
YU Zhihua,LIN Shuimiao*
(Shanghai Geriatric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hanghai 200031,China)
Through researching on contents and annotations about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organs from Huangdi Neijing and Huangdi Neijing Variorum,we deduced that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organs is the material base of the configuration and function of the viscera.Associating with the famous TCM doctor Lin Shuimiao's experience in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senile disease,benefiting the essence of five organs is the important method of delaying senescence,preventing and treating degenerative diseases.
the essence of the five organs;senile disease;Neijing;Huangdi Neijing Variorum
五臟之精;老年病;內經;黃帝內經集注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6.004
1672-2779(2015)-06-0008-03
楊杰 本文校對:徐蔚杰
2015-01-30)
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第五批名老中醫(yī)藥專家?guī)煶许椖?;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林水淼傳承工作室建設項目;上海市中醫(yī)藥事業(yè)發(fā)展三年行動計劃(No:ZYSNXD-CC-MZY017);上海市衛(wèi)生局中醫(yī)藥科研基金項目(No:2012QJ002B)
*通訊作者:shagetcm@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