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漢妮
巧用音樂 提高課堂效率
潘漢妮
中學生對音樂的喜愛可以說到了癡迷的地步,如果我們的語文教學也能像音樂藝術(shù)那樣,磁鐵般地吸引著學生,那我們的教學一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我們能巧用音樂,創(chuàng)設一個愉快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和諧的課堂氛圍中深刻地感受文章的意蘊和妙處,接受美的熏陶,就一定能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導課時,巧用與教學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的音樂,一下子就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學生能很快融進文本,也能很快理解整篇課文的感情色彩。新課程理念要求:“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比缭谏献魑恼n“用心感受生活”時,一開課就引入歌曲《可樂年華》:“生活,是一團麻……生活,是一杯酒……生活是……”那耐人尋味的歌詞,流暢的樂曲,使學生興趣盎然,愉悅、輕松地走進了對生活、對人生的探索與體中,收到了與一般導課不同的藝術(shù)效果。在上毛澤東詩詞《沁園春·長沙》時,一曲慷慨激越的《沁園春·雪》便把學生帶進了開闊遼遠的意境中,激起了學生對詩詞的興趣,急于去了解毛澤東詩詞的風格以及青年革命家的形象??梢姡捎靡魳穼?,為學生營造與課文相一致的情感氛圍,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感受作品,并在加深情感體驗中陶冶情操,可以起到拋磚引玉、創(chuàng)設氛圍、調(diào)節(jié)情緒的作用。
音樂是一種抒情功能極強的藝術(shù)形式,它是一種用直感的方式,使學生獲得比其它藝術(shù)形式更為直接、更為豐富、更為生動的感受,很易于激起他們情感上的共鳴。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音樂渲染情境,把學生帶入特定的情境之中,更容易調(diào)動其情感,促進其理解。用音樂來創(chuàng)設、渲染氛圍,讓學生隨著樂曲的喜而喜,悲而悲,憤而怒,憂而憂……
白居易在 《琵琶行》中用了一系列生動形象的比喻。以聲喻聲來描寫琵琶女高超的彈琴技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這是古代詩歌中關(guān)于音樂描寫的千古絕唱。為了讓學生把握好琵琶女的思想感情在樂曲旋律中的變化,我結(jié)合一個憂傷的故事,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曲憂怨的《漢宮秋月》,那凄涼、低回的琵琶聲像是在向人訴說心中的苦悶與悲傷,那輕快、愉悅的旋律又讓人體會到了宣泄后的輕松……無需細講,只要求學生再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通過想象,從而體會到琵琶女彈奏旋律的變化過程實際上就是她在向人們訴說前半生的遭遇,是她人生的真實寫照。
課堂上有時雖然教師滔滔不絕地講,但是學生似乎總難真切地領(lǐng)悟,甚至無動于衷,一臉茫然。這時,如果巧用音樂,可以讓學生在音樂中領(lǐng)悟意韻,在音樂中理解文意。音樂中蘊涵著的豐富情感魅力是巨大的,悅耳動聽的音樂可以吸引學生投入情感,幫助學生更好地感知了課文內(nèi)容,加對深文本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
效果。
我在講授孫犁的名篇《荷花淀》時,首先重點分析了以水生嫂為代表的一群可親可敬的年輕婦女形象,通過分析讓我們感受到解放區(qū)勞動婦女的光輝品質(zhì)。這時,我給學生放上一段歌曲《我的祖國》:“姑娘好像花一樣,小伙兒心胸多寬廣,為了開辟新天地,喚醒了沉睡的高山,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這是英雄的祖國,是我生長的地方,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痹谶@優(yōu)美的旋律中讓學生更形象地感悟、體味這群英雄的兒女的可貴形象,升華了主旨,加深了對文本的理解。
課堂上不僅在課中巧用音樂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在課堂即將結(jié)束之際也,也可以巧用音樂結(jié)尾,讓其余音繞梁,以達到言有盡意無窮的效果,從而繼續(xù)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思考。其實課文講完了,學生的思考并沒有停止。教師還應該努力讓學生的情感體驗持續(xù)得長一點,讓學生的深入思考持續(xù)得久一點,我們給學生留下一點回味的東西。在課程即將結(jié)束之際,除了布置作業(yè)外,讓學生聽聽那優(yōu)美舒緩的旋律,品品那耐人尋味的歌詞,也許他們的心頭便會有一股激情充溢,腦海便會有一絲火花閃現(xiàn)……而這些就是我們要留給學生的“余韻”。有了這些,文章才會綿長、醇香,令人念念不忘。被稱為“樂府雙壁”的《孔雀東南飛》,當劉蘭芝,焦仲卿殉情自殺后,我化用了與劉、焦愛情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小提琴曲《化蝶》,那如泣如訴的低回曲調(diào),那纏綿凄婉的愛情故事,那古典文化中的浪漫主義風格,更深刻地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讓學生在優(yōu)美的旋律中繼續(xù)感受“焦劉”、“梁?!睈矍榈拿篮?,同情他們的遭遇,從而去深思產(chǎn)生這一悲劇的社會原因。
★作者單位:廣西岑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