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 彭明妍
中西合璧的基石——對劉雪庵《中國組曲》的分析與思考
山東 彭明妍
本文從鋼琴音樂作品分析、意義與啟示幾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證和闡述。
作品分析 意義與啟示
《中國組曲》在創(chuàng)作上,借鑒西洋的作曲技法,同時吸收中國民間音樂的傳統(tǒng)技藝和音樂素材,創(chuàng)作了適合中國人審美情趣的鋼琴作品《中國組曲》(創(chuàng)作時間: 1934年。據汪毓和《中國近代現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 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1936年。)該作品包含四首鋼琴小品,曾受到上海音專俄籍客作教授齊爾品(Alexander Tcherepnin)的高度評價,被他帶到歐美去演奏,并先后在巴黎、紐約出版。被公任為頗具中國風味的優(yōu)秀之作。
《中國組曲》曲受到了《敬獻與中華》的影響。此曲分別收在齊爾品的鋼琴教本《五聲音階鋼琴教本》、《音樂會練習曲五首》(0p.52)中。作為五首音樂會練習曲的第三首,采用線性的樂段群結構。宮調從F宮、E宮、G宮、F宮轉移。作品第1,8,9,17,18,19小節(jié)的句首。明顯模仿了琵琶,著意突出節(jié)拍的頻繁變換,具有鮮明的戲曲鑼鼓點音響效果。開始為4/ 4拍子,之后分別在第5,6,11,13,22,23,27,28,37,38,56,57小節(jié)圍繞4/ 4轉換為5/ 4,4/ 4,3/ 2,4/ 4,3/ 4,4/4,3/4,4/4,3/2,4/4,5/4,4/4,共12次。對于一共只有67小節(jié)的曲子來說確實是十分多變。與此相配的是輪指及雙手交替的重復音(包括單音重復和八度重復)技術的運用。作者以重復音和多變的鑼鼓節(jié)奏形象以及對琵琶的模仿,體現了鮮明的中國風格。齊爾品曾在1936年與劉雪庵把《中國組曲》出版發(fā)行的計劃,然而因為“七七事變”而作罷。但是齊爾品并沒有忘記這項承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以后,齊爾品終于在巴黎出版了《中國組曲》。而且這部作品也經常由李獻敏在歐美各國演出。
劉雪庵1936年在學生時期創(chuàng)作的《中國組曲》。體裁是一首近代的情節(jié)組曲(Suite)。由若干短曲連為一體的管弦樂曲或鋼琴曲,其中各曲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興起于十九世紀,它是從歌劇、舞劇、戲劇音樂或電影音樂中選若干樂曲輯成,有的根據標題內容或民間音樂素材寫成。
采用的素材取于民間,反映了中國社會特定的民俗風情,融入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符合中國人的音樂審美習慣和愛好,在當時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全曲體現鮮明的標題性情景交融的中國美學原則;旋律簡樸流暢、特性節(jié)奏配以不同速度、力度及表情的豐富變化,表現了樂曲特有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文化神韻,具有相當的靈性;創(chuàng)作技法上體現了將歐洲傳統(tǒng)調式、和聲作曲技法和民族樂器琵琶等的演奏技巧相結合現代創(chuàng)作模式;不同層次織體交織,探索了多聲音樂的構思理念。
作者從民俗場景出發(fā),轉入以自己獨特視角,用滑稽、可笑傀儡形象反喻近代現中國特定的歷史時期,反動當局的木偶丑態(tài),在此時期其他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方面來看,可謂形式新穎,獨樹一幟,從另一層面上表現了作者對所處的動蕩社會深刻反省與思考。又深入到文人世界,最后又將時空拉回到現實,憧憬著“少年中國”式的未來,已囊括了代表中國風味的方方面面。
《中國組曲》之一《頭場大鬧》的內涵和藝術風格體現中國民間傳統(tǒng)的民俗活動,集市上燒香拜佛及進行物資交流和貿易外,還有諸如說書、雜耍、歌舞、戲劇、武術、算命等活動,組成一道熱鬧的民間世俗風景線。樂曲是以打擊樂的模仿和調性變化為特點。連片的鑼鼓聲,以不協調小二度音程、四五度重疊和弦、高低音區(qū)之間跨度很大的音色對比,以及快速的輪指奏法,奏出了一場表面熱鬧內里空虛的“開場鑼鼓”。
之二《傀儡舞踴》是一首諷刺詼諧小曲,為單一材料的單二部曲式;用空四、五度音程敲出飄忽不停的固定節(jié)奏,令人感到滑稽詫異。之后突然在不同的調上重復出現一個既流暢又呆板的旋律,將一種似人非人,由人牽線操縱的木偶形象顯露得惟妙惟肖,直接影射帝國主義操縱下汪精衛(wèi)等反動走狗為代表的搖搖欲墜的偽政權。在現今仍然具有不能泯滅的教育意義,中華民族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滄桑,有輝煌、也有屈辱、壓迫、軟弱,但終究經過人民的奮斗與戰(zhàn)爭取得了民族的自尊與獨立,不再做聽之任之的傀儡形象提線木偶。我們不應忘記歷史,回顧歷史使我們更加明白落后要挨打,要通過奮斗爭取祖國自立。
之三《西樓懷遠》此曲是一首鋼琴小詩,主題取自民歌。以主復調相結合為特征,古樸典雅的旋律、連綿起伏的織體,清淡典雅的樂風使人沉浸入憶鄉(xiāng)、懷遠的遐想中。它體現中華民族音樂特點五聲音階和聲,表達對我國從原古時期河南賈湖骨笛、殷商甲骨文到隋唐燕樂、金、元時期的戲曲和說唱音樂等中國優(yōu)秀的音樂傳統(tǒng)文化。
之四《少年中國進行曲》采用三部曲式,明亮悅耳的旋律,抒發(fā)著作者向往新中國來臨的愉悅心情,清新明快的節(jié)奏,樂曲結束處在最高音區(qū),左手的密集位置和弦與右手16分音符的八度搖奏,交織出一片光明燦爛的前景,昭示著一個即將到來的朝氣蓬勃的氣息的少年新中國的光輝形象。作曲家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息和希望!
在作品演奏上,體現作品的神韻。中國音樂之優(yōu)點在于其悠遠的內在神韻。神韻是決定音樂風格特征的決定囚素?!耙皂崅魃瘛?,即表現樂曲的內在神韻,是演奏中國傳統(tǒng)音樂時體現民族音樂精神的內核?!绊?,是一種總體上令人回味的感覺”,“它建立在技巧、作品內容、風格的高度統(tǒng)一上。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神韻主要體現在旋律的線性美及音色、音勢的豐富變化上?!闭缵w曉生所說:“對中國風格的理解,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作為音樂的技術語言,即各種構成音樂的因素,這是表層的;第二是和某一民族相聯系的特殊的東西,特殊的意識形態(tài);第三是能夠溝通人們之間的感情、心靈的,這就是神韻?!?/p>
(1)劉雪庵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是在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這一時期也正是我國鋼琴音樂文化最初成果的時期。劉雪庵以不斷探索的精神,追求民族風格,并依據民族內容不斷借鑒可以利用的西方音樂技法,走西方音樂技法與民族音樂相結合的道路,推動了中國鋼琴音樂的發(fā)展,影響著中國鋼琴音樂發(fā)展,這些影響體現在:
高質量的中國風格鋼琴曲的初步探索。齊爾品創(chuàng)辦“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的初衷,是不要一味模仿歐洲音樂,充分重視民族的“魂”,它是作品內容精華之所在。希望比賽能喚醒人們對中國音樂民族性的覺醒。希望純粹民族風格的作品能介紹到國外,被世界所共識?!吨袊M曲》為此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證。
鋼琴曲融合了中西音樂文化氣質。一方面,在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題材上,反映了民族生活、風俗等內容,民族風格具有多樣性。民間傳統(tǒng)音樂因地域遼闊,時間悠久,音樂風格多樣?!额^場大鬧》采用川戲素材,體現了中國戲曲音樂語言的獨特和豐富,作曲家大膽地將這更具中國特色的音調轉化成鋼琴語言,這在當時是具獨創(chuàng)意義的。現今世界,經濟以流通為標志,實行一體化,如果音樂文化全球西方化,“趨同”那樣就會造成審美資源枯竭。采用數學的術語,就是合并同類項,音樂就會變得沒有風格。因此,文藝藝術應以多元化為標志,創(chuàng)作應體現多元化,充分體現個性。人類的審美需要總是新鮮的,人們總是有不同的個性追求。20世紀比較音樂學、民族音樂學日益得到重視和發(fā)展?,F在的新發(fā)展是在梅里亞姆模式基礎上進一步引進“歷史”和“語境”的維度。
另一方面,鋼琴本是來自西方的樂器,受西方音樂文化的影響,應采用西方的作曲技術理論,借鑒西方傳統(tǒng)的和聲功能體系、曲式、調式調性的特點來進行創(chuàng)作;同時在運用上注重創(chuàng)新。只有在這樣基礎上寫成的“民族化”的中國鋼琴音樂才具有世界更廣泛的聽眾。通過鋼琴這件西方使用“大眾化”的樂器詮釋中國的樂曲,可以使更多的人快速直接地了解中國文化底蘊和內涵。
(2)為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積累了經驗,中西音樂文化的發(fā)展告訴我們,音樂文化是弘揚人文精神的很好載體。一部好的音樂作品,常常蘊含著一尊不朽的作曲理念的豐碑,就像人們內心深處的一個永久不變的期望,它將永遠指引著徘徊在迷途中的作曲者。此作品創(chuàng)作的成功經驗為后世的作曲家做出了榜樣,其特點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音樂風格上,作品體現著濃郁的民族風格,融合外來藝術因素,在作品內容的表現手法、作曲技法上體現出對風格表現手法的學習和借鑒;在色彩性和聲的運用上和意境的營造中體現出對民族風格表現。
2)多聲創(chuàng)作上,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以單聲思維為標志的,而西方鋼琴樂
器則以多聲表現為其特色。中國傳統(tǒng)的復調的應用,在中國的鋼琴作品應用的時間并不是很長,這種應用并非是對西方傳統(tǒng)對位、復調理論的生搬硬套,而是在特定形態(tài)規(guī)范下的靈活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創(chuàng)作實踐。創(chuàng)新的運用復調技術與民族風格旋律的結合,并在保持民族音調或創(chuàng)作的民族音調上,將中國民間音樂中的支聲寫作、固定音型寫作與西方的模仿復調或對比復調融合。
3)和聲語言上,根據作品所要反映的內容、民族韻味及其地域風格的表現需要的不同,來組織和聲,編織和聲。將民族五聲性調式和聲與歐洲大小調功能性和聲的融合。和聲色彩豐富,在西洋三度和弦的基礎上附加音或是省略音,形成二度的、四度的、五度的,六度和七度的和聲或縱向多重和聲,這樣靈活的運用,使和聲的應用變得靈活多樣。只要有其自身存在的合理性,都可以進行嘗試和使用。
4)旋律發(fā)展上,將主調音樂常見的“重復、模進”手法和民間音樂中特有的加花變奏手法融合。
5)節(jié)奏表現上,運用西洋音符時值理論,體現帶有中國民族音樂中所特有的節(jié)奏型。比如,重音的移位、弱起、切分的節(jié)奏,逐步遞增或遞減的排列等等。在中國的鋼琴作品寫作中,作曲家利用了這方面的特點創(chuàng)作出具有民族特色節(jié)奏特點的樂曲。
6)立體思維寫作上,避開西方的功能性和聲,展現中國民族音樂特點的五聲性和聲。
7)鮮明的標題性,組曲每一部分的標題,符合中國聽眾的欣賞習慣。
8)音樂表現力上,在鋼琴上模仿民族器樂音色,以彌補相對單一的鋼琴音色。模仿民族樂器演奏技法形成的鋼琴改編曲,這方面的探索成為中國鋼琴音樂特征的基本用法,《頭場大鬧》作為創(chuàng)作的一個“最初實驗者”,具有開創(chuàng)性意義。
9)作品創(chuàng)作的根本目的在于大眾的審美,創(chuàng)作的內容應體現與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題材內容的選擇及表達方式體現群眾性原則。表現中國人民的思想感情、民俗習慣或審美情趣為基點的音樂作品,體現作品創(chuàng)作的民族化。這正是中國音樂著意追求的藝術生命和靈魂。《少年中國進行曲》旋律簡樸流暢,形成其通俗化、大眾化獨特的創(chuàng)作風格。體現了作者愛祖國愛民族的思想。
10)正如魏廷格所說的,樂曲之所以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在于其一表現真摯、深刻、詩意的情感。作者被所表現的內容所打動,情感的內在思想在廣闊社會背景上意義的深刻。其二富有民族氣質,幾千年來歷史形成的精神、文化、性格、傳統(tǒng)等的本質特征,這種音樂文化形態(tài),體現民族精神的內在素質,并具有穩(wěn)定性、繼承性和豐富性。其三作品表現的時代風格。作品站在歷史過程的前列,體現出所處時代的新風格。其四初具創(chuàng)作個性。作曲家獨特的、無人替代的對現實事物的觀察和體驗。
(3)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的發(fā)展道路
在中西方音樂文化頻繁交流的今天,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者,立足本國的藝術土壤,保持頭腦清醒,批判吸收的態(tài)度冷靜的對待外來音樂文化。根據題材內容實際需要和創(chuàng)作實踐在技法風格上實現新的突破,做到洋為中用,以最佳的方式達到中西融合,為我國的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新的天地。
演奏者應憑著堅實的演奏功底和對民族音樂的深厚理解,依據作品風格、內容及其民族樂器的演奏手法、韻味來調整演奏方法、才能更好的演繹作品的神韻。
我國現代音樂蓬勃發(fā)展,不斷走向世界,在世界民族音樂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在此我衷心祝愿我國民族音樂不斷走向一個又一個輝煌,永盛不衰。音樂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只有立根與民族,熟悉本民族的音樂文化,從民族音樂中吸取養(yǎng)料,才能獲得創(chuàng)作的動力之源,并立足于世界。
[1]汪毓和《中國近代現音樂史》第二次修訂版 人民音樂出版社、華樂出版社
[2]文藝報《文學周刊》副刊 2002年4月2日第4版
[3]魏廷格《魏廷格音樂文選》中的論文《論我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4]陳樂燕《20世紀上半葉我國鋼琴音樂的繁衍與發(fā)展》音樂探索2007年第1期
[5]張已任《齊爾品與中國的音樂》——劉雪庵與齊爾品。(書《劉雪庵作品選》江定仙 中國文聯出版社)
[6]卞萌《中國鋼琴文化之形成與發(fā)展》第12頁,華樂出版社
[7]竇青 楊成秀:《齊爾品的中國風格鋼琴練習曲創(chuàng)作》中國音樂學(季刊)2006年第4期
[8]蒲方《中國鋼琴創(chuàng)作“民族化”探索的三個階段》1998級博士論文
[9]卜莉《近現代中國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12月第4期
[10]代白生《根據傳統(tǒng)音樂改編的中國鋼琴曲的演奏特色》《音樂研究》1999年3月第1期《中國新音樂》第157頁
[11]宋瑾《從后現代視角看音樂人類學的“音樂”觀》選自《音樂藝術》2006年第1期
[12]《中國新音樂》第157頁
彭明妍。性別,女。出生年月,1979年01月。籍貫,山東省濰坊地區(qū)青州市黃樓鎮(zhèn)。民族,漢。職稱,講師。學歷,碩士。研究方向,音樂課程論與教學法。
(作者單位:濰坊工程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