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琳 劉 穎 張學麗 陳 冬 李多多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針灸科,北京 100700)
針灸學是中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中醫(yī)教育輸出的一個重要資源[1]。隨著從尼克松訪華掀起的針灸熱,到醫(yī)學模式的轉變,人類疾病譜的變化及人類回歸自然觀念的轉變,以及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醫(yī)學交流的不斷擴大,伴隨著互聯(lián)網的傳播飛速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外國人認識到針灸的治療作用[2]。這一神奇的療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來中國學習針灸。筆者授課于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國際學院,純英語講授針灸治療學,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并在教學中得到了外國留學生的認可和好評,現(xiàn)介紹如下,以期拋磚引玉。
我們面對的學生年齡參差不齊,從18~50歲不等。來自不同的國家,美、英、法、德、印度、奧地利、瑞典、以色列、阿聯(lián)酋、伊朗、韓國等等。其基礎教育背景差異較大,有高中畢業(yè)后即來華學習的。也有從事其他行業(yè)(康復,護理,救護,健康教育等),他們有的已經擁有學士學位。還有一部分接受過醫(yī)學專業(yè)教育,已經取得西醫(yī)執(zhí)照的臨床醫(yī)生。但是他們共同的特點是學習熱情高,思維活躍,不懂就問,對一切新鮮的事物抱有極大的興趣。對形象性的事物具有高度熱情,對抽象的理論缺乏興趣。在接受針灸治療學之前,雖然已經對中醫(yī),針灸經絡理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理解深度有限。
由于學生的不同教育及文化背景,我們必須因材施教。東西方思維方式存在很大的差異。有些很適合中國學生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并不一定適應國外學生。由于生活空間,地域的差異,因此我們要了解他們的需求,從他們感興趣的疾病出發(fā),應從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課程的安排上,往往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的順序,以他們最需求的疾病為始。例如:腰椎間盤突出(腰痛),頸椎病,膝關節(jié)痛,失眠,抑郁癥……等。
充分準備講課內容,由于我們通常以中文授課,當設計PPT的時候,往往容易制作成很多文字,而且文字充滿整個幻燈片。這往往是留學生最不能接受的,雖然文字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和記憶,但是通過留學生教學,我發(fā)現(xiàn),這個類型的幻燈片最不被學生看好。筆者認為,提綱挈領的文字設計,配以圖片,動畫,視頻資料是學生樂于接受,并且能夠激發(fā)興趣,加深記憶的最好方法。
對文字的設計,要求教師邏輯思維清晰,層次感強烈,語言精練。這個過程往往是考驗授課老師臨床思維的基本功。只有長期,大量的臨床工作,才能精練的總結與分析疾病特點,這與教師的英語水平無關。我們發(fā)現(xiàn),學生們需要的不是一個英語講的好的老師,更需要的是富有臨床經驗的老師。沒有臨床經驗,對針灸學的體會往往是膚淺的,書本的,沒有個人見解的。那么課程便是無趣的。缺乏教師的個人特色。
針灸治療學要求學生對病患的望、聞、問、切,四診信息進行收集與歸納整理,最終提出治療方案,并實施治療。因此如何診查病人,如何找到反應點,找到阿是穴,如何參看影像學檢查,實驗室檢查,如何診斷疾病,成了治療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不光要講授如何治療取穴,更要講授如何判定疾病。因此要求我們收集所需的資料,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互聯(lián)網,選擇適合我們需求的圖片,動畫。筆者認為,更重要是在臨床工作中,平時不斷積累素材,例如:獲取患者典型的X線片,中風患者的CT,MRI片,以補充教材的缺憾。隨時隨地對典型病例進行拍照或錄像:如面癱患者診查經過,三叉神經痛患者疼痛陣發(fā)性發(fā)作,假性球麻痹患者行為,語言特征。典型的刺灸方法:如不同穴位透刺手法,動刺治療急性腰扭傷……,利用這樣的資料,制作的幻燈片才是生動的,可信的,吸引人的。
另外,針灸治療學中,包含了很大一部分的疼痛性疾病,這類疾病,往往是學生極度感興趣的,并且是臨床效果非常好的。其中一部分疾病屬經筋病范疇,對于這類疾病的講授,筆者認為配合解剖學圖譜分析問題,提出治療方案,更容易讓學生理解,更容易接受。因為學生們中有一部分人接受過西醫(yī)教育,我們利用與他們共同的知識背景,使得師生交流更加順暢容易相互理解。因為所有的醫(yī)療都是相通的,所有的目的都是一樣的,都是為了減輕病患的痛苦。因此中醫(yī)西醫(yī)的結合才是最好的選擇。
眾所周知,中醫(yī)學的特色與優(yōu)勢在于整體觀念與辨證施治。而針灸學的特點在于經絡辨證。這是針灸學所特有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始終堅持講授的診病治病思路是:四診為先,辨病到經,從經選穴,重視刺法,灸法。這一治療思路可以不斷的在不同疾病中體現(xiàn),以不斷強化思維模式的建立。例如:我們常見的中風病,在疾病的初期,其臨床表現(xiàn)以上下肢萎軟無力為主,屬痿癥,為氣血不足,無以濡養(yǎng)四肢肌肉,當補益氣血,陽明經多氣多血,故主取手足陽明經。正所謂:治痿獨取陽明。手法以補法為主。然而,中風的后期,病情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了肌張力升高,腱反射亢進,踝陣攣等一系列癥狀,此時雖然依然表現(xiàn)為偏身運動障礙,但是中醫(yī)診斷已經為痙癥,屬陰蹺脈疾病,陽緩而陰急。此時,當以舒緩陰急為主。取穴以陰蹺脈為主。根據(jù)病情特點,刺灸方法以輕瀉法為主。
針灸是一門操作性極強的學科,有了治療思路,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還有更重要的一步,雖然留學生實習,見習時間有限,但是教會他們充分利用實習,見習的機會,更有效的學習成為重中之重。為此,筆者在教學過程中,非常注重收集臨床視頻資料,并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中,播放視頻,并指導讓學生仔細觀看,不僅僅學習治療過程,更強調觀察模仿針刺方向[3],深度,角度。指導學生學得更好,學的更快,更實用。
英語的口語水平對教學至關重要,對于我們這些非英語專業(yè)的醫(yī)師來說,首先是推敲教案用詞,運用標準拉丁病名的診斷的同時,也適當應用常用易懂的詞匯,例如:下頜關節(jié)可以表達成Temporomandibular joint。這對于有西醫(yī)學基礎的學生理解沒問題,制作課件就應該用這種標準性的詞語。但是對于沒有醫(yī)學基礎的,母語非英語的學生,Jaw joint可能更容易接受,因此在講述過程中,我們可以適當應用這類通俗的詞語,便于全體學生理解。再例如,我們常見說的調神,也許我們感覺adjust shen 更貼切,但是Cultivate shen 往往更接近本意。這需要我們通過不斷的交流,不斷的提升自己。更重要是,我們要大膽的去講,可能我們會遇到一些詞匯,我們不知道如何翻譯,但是我們可以換一種或者幾種方式去解釋,通過我們不同角度的解釋,往往既可以避免尷尬,又可以獲得更好的效果。另外,在對留學生的教學中,加入肢體語言是非常重要的。引入并加強案例教學,更能夠表達治療思路和治療方法,更方便學生記憶和理解。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英語教學的基礎是長期大量的臨床實踐,只有臨床經驗豐富才能講出自己的觀點與特色,而不是照本宣科,人云亦云。課程設計要考慮學生的興趣和理解程度,不斷收集臨床資料,做好課件。針灸教學突出經絡辨證思想,強調刺灸法的應用。加強口語訓練,表達出自己的思想,加入肢體語言,引入案例教學,使每一節(jié)課都生動,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1]趙琦.針灸留學生的臨床教學探索[J].中醫(yī)藥導報,2014(6):4.
[2]羅華麗.留學生針灸英語教學的點滴體會[J].醫(yī)學教育探索,2010,9(1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