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黨 穎
微博侵權行為的責任歸屬與法律監(jiān)管
□文│黨 穎
微博作為新媒體的典型代表,在經過了快速發(fā)展之后,已經明顯加快了社會信息之間的流通。但是,當人們在享受著新媒體帶來快捷、便利生活的時候,自身和他人的權利卻因各種因素而受到侵害,這就是微博侵權。文章對導致微博侵權的因素進行分析研究并對微博侵權行為提出相應的法律監(jiān)管對策:明確微博服務商的責任;及時履行審查義務;凈化網絡環(huán)境,健全管理機制;完善相關網絡侵權法律,明確各方需承擔的法律責任與義務。
微博侵權 網絡侵權 法律監(jiān)管
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以微博為代表的新媒體不斷興起,對社會生活和人際交流起到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但是,在微博場域中,當人們在享受著新媒體帶來快捷、便利生活的過程中,自身和他人的權利也會因各種因素而受到侵害,微博侵權就是其中的典型行為。微博法律問題作為網絡法律問題的縮影,自微博出現(xiàn)之日起就備受關注,由此而來的需要解決的問題不勝枚舉。[1]而要想使微博被規(guī)范、合理地使用,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媒介作用,還需對微博侵權行為予以明確的責任認定,以保護他人的民事權益。文章以此為視角,對微博侵權行為的責任歸屬與法律監(jiān)管問題進行了系統(tǒng)研究,得出了一些結論,認為應該強化適用于微博維權的法律規(guī)范,對微博侵權采取積極應對措施,通過全過程法律監(jiān)管,維護正常的網絡秩序。
與一般侵權行為相同,微博侵權屬于基于過錯而實施的行為,“過錯”是其最重要的構成要件,這也是一般侵權行為最明顯的特征。但是,微博發(fā)表與信息傳播都具有匿名性,加之信息的快速傳播,責任主體認定常常遭遇瓶頸,這也是微博侵權的特殊之處。更為重要的是,在微博平臺上,侵權的內容更為直接和具體。
1.微博侵權的內容
侵犯名譽權。名譽指的是公眾對特定人之人格價值做出的社會評價,無優(yōu)劣之分,只關乎個人人格。侵害名譽權則指向了行為人有意或無意對他人進行侮辱和誹謗的行為,導致他人人格價值受到了社會公眾的負面評價(即名譽受到損害)。在微博平臺上,對他人名譽權的侵犯同樣源于行為人對特定人進行的侮辱和誹謗,致使社會公眾(尤其網絡用戶)對其給予了不客觀的評價。比如,一些微博作者的原創(chuàng)作品因內容失實而引起社會公眾對特定人曲解,或者由于轉發(fā)或者轉播而擴大了對特定人的負面影響,致使他人名譽受到損害。[2]當然,造成這一行為的基本前提還是未經他人同意而向公眾公布了被曲解的他人的名譽。
侵犯著作權。微博作為一種虛擬信息載體,在該平臺上發(fā)表言論的行為屬于創(chuàng)作的范疇,無論在內容、形式還是在創(chuàng)作主體、受眾等方面,這種行為都符合作品的特點,需要得到著作權保護。但是,出于多種原因,微博侵犯著作權的實例不勝枚舉,一些反響強烈的糾紛得到了人們的關注,但是大部分侵權事件最終都不了了之。在微博平臺上,由于缺乏必要的監(jiān)管(主觀的和客觀的),一些微博網站和微博作者會侵犯微博著作權,即在原創(chuàng)微博作品中也經常出現(xiàn)引用他人作品而不注明出處的情況,一些微博用戶在轉發(fā)時也不征得他人同意(有些需要支付報酬)。所有這些都表明已經侵犯了他人的著作權,在法理中都能找到依據(jù)。
侵犯隱私權。在包括我國在內的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隱私權和知情權之間的矛盾都未能得到完美解決,兩者之間的彼此妥協(xié)和相互避讓并未使其中任何一種權力得到充分釋放。在我國,雖然在實務與學說上都承認對隱私權的保護,但在民法中并未對此做出專條規(guī)定。在有些學者看來,隱私權是在人格權分化過程中形成的“新的人格權”,這種權力的存在保護個人獨處不受干擾,私密不受侵害。對隱私權的侵犯也就涉及了公開揭露他人秘密、對他人的存在狀態(tài)實施了主動干擾。[3]在微博平臺中,信息內容具有公開性,而這恰好為侵犯他人隱私權提供給了可能。當然,微博侵犯隱私權行為會在以下兩種情形下發(fā)生,一種是因當事人的過失行為揭露了他人隱私;另一種則存在主觀故意,當事人明知會觸犯他人隱私而繼續(xù)故意曝光他人秘密而吸引注意(比如對自己微博的關注、提高點擊率等)。但無論如何,只要微博寫作者、轉發(fā)者的無意或有意行為涉及了他人信息,微博平臺都會變成泄露他人隱私的介質。
2.微博侵權的歸責主體
微博寫作者。在微博平臺中存在的侵權事實,微博寫作者的責任雖難以認定,但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并無異議。但是,微博寫作者的侵權行為要基于一定的客觀事實,比如,當其通過微博發(fā)表了足以構成侵權行為的不當言論時,只要有他人的瀏覽記錄,就要對其進行追責,如果相關信息并未因他人的瀏覽而被作者刪除,法律就要對侵權行為做出判定,如果瀏覽記錄較多、達到了一定數(shù)量,要進一步明確侵權事實和侵權的嚴重程度。此外,微博傳播具有很大程度上的匿名性,權益受到侵害的客體難以發(fā)現(xiàn)微博寫作者的真實身份,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將尋求事實真相的行為指向網絡提供商——微博侵權責任承擔的唯一主體。
微博轉發(fā)者。從法律上講,如果構成直接侵權的事實清楚,侵權主體應承擔的首要責任就是停止侵害,通過刪除含有侵權內容的微博、賠禮道歉、提供精神損害撫慰金等形式,消除對受害人的負面影響。當然,用戶在轉發(fā)含有侵權內容的微博時,要根據(jù)轉發(fā)的內容和轉發(fā)數(shù)量予以區(qū)別對待。如果用戶對轉發(fā)的微博內容具有明顯意識,但還是通過轉發(fā)侵害了當事人的利益、行為明顯和誠心善意之人相背,就應該因主觀過錯而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相反,對于那些無法知曉其是否存在法律瑕疵的微博進行轉發(fā)、不具備主觀過錯時,微博轉發(fā)者就無需承擔賠償責任。
網絡服務提供者。在所有發(fā)生在微博平臺上的侵權事件中,提供網絡服務的主體要保證“作為”,維護當事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利益。但是,當微博侵權事件發(fā)生時,網絡服務提供者在已經發(fā)現(xiàn)微博內容存在侵權嫌疑或者已經接到受害人救濟請求之后,并未對其進行適當?shù)?、必要的合理性審查,也未對已經發(fā)生的侵權事實進行網絡管制,導致當事人的名譽、言論、隱私遭受不同程度的侵害。[4]實際上,無論是何種狀態(tài)下的微博用戶,只能在服務商提供的微博載體上發(fā)表言論,都要經過網絡服務者的審查之后才能使其言論呈現(xiàn)在公眾視野。這樣一來,網絡服務商就需要履行其義務,并將該義務作為承擔侵權責任的基礎,一旦出現(xiàn)了不作適當措施時,網絡服務商就成為微博侵權的主體。
在前文的分析中可知,微博侵權責任具有特殊性,無論侵權主體還是侵權形式都多種多樣,在微博發(fā)布、轉載和評論的過程中都可能出現(xiàn)侵權行為,難以尋找到適用于所有侵權責任的規(guī)則,只有對所有責任主體和所有可能出現(xiàn)的侵權行為進行具體分析認定責任歸屬。當然,在這一過程中,更應該引起人們注意的是探求微博侵權行為的成因,以便從根本上對其進行法律監(jiān)管提供必要信息。
1.網民素質有待提高,謹言慎行習慣缺位
微博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的特征,加之對用戶進行審核時幾乎不設任何限制,較低的門檻和較少的約束使得微博用戶群體規(guī)模龐大,也使該群體的整體素質有待提升,謹言慎行的習慣缺位。比如,一些用戶為了提高點擊率,追求轟動效應,讓更多用戶關注自己賬戶,會經常發(fā)布一些未經核實的信息。這樣一來,一些用戶由于對微博侵權認識較淺、法律意識淡薄,在發(fā)布和轉發(fā)微博的過程中未能考慮他人利益,加之對著作權、肖像權和隱私權以及商業(yè)秘密等認識不足,使得一些微博用戶因此受害。
2.微博用戶的隱秘性使微博侵權成為可能
當前,雖然主流微博平臺都在實行微博實名制,可是就實名制本身而言,還是存在諸多漏洞,為微博侵權創(chuàng)造了條件。比如,一些用戶的個人信息在實名制推行伊始,就被他人自動注冊,即便當事人并未提交任何有關個人的認證信息,這種“搶注”行為本身就隱藏著“犯罪心理”。[5]再如,一些中國用戶把賬號設置為“海外”,在國內就可以以匿名的身份看、寫、轉微博。同樣需要注意的是,隨著“即時通訊工具+移動互聯(lián)網”的興起,作為移動通訊終端的手機成為微博重要的物理載體,一些用戶在實名制實施之前購買未實名制的SIM卡,借助手機客戶端在微博平臺上匿名出現(xiàn)。
3.監(jiān)管的滯后性使微博侵權難以及時發(fā)現(xiàn)
在微博平臺上,部分用戶明知某些信息、言論會侵害他人權利,但在法不責眾心態(tài)的驅使下,去罪化成為這些用戶的擋箭牌,認為即便通過大肆轉發(fā)或者評論也不會因侵權而受到懲罰。這樣一來,在“合法”外衣的掩護下,“圍觀心態(tài)”就不斷出現(xiàn),甚至通過微博宣泄個人情緒和情感,在侵犯他人權利之后依然肆無忌憚。[6]此外,微博用戶因網絡管理制度的寬泛性,能夠隨意搜尋、轉發(fā)自己感興趣的信息,隨意發(fā)表個人觀點(比如對公共事件加以評價等)。也正因為如此,微博用戶能夠借助手機或者電腦客戶端向其他用戶推送信息。但是,信息發(fā)布具有即時性特征,因信息碎片化而增加了信息把關難度,使微博侵權信息的傳播更為快速,微博侵權現(xiàn)象頻發(fā)。
微博作為新媒體的典型代表,在經過了快速發(fā)展之后,已經明顯加快了社會信息之間的流通,對公共領域的構建和公共關系的重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微博因其受眾廣泛和監(jiān)管缺位,出現(xiàn)了大量違背法律和道德的非理性訴求,由此而來的信息溝通障礙和交流隔閡使得部分用戶的權利受到損害。[7]在這種情況下,需要公民、運營商、社會、國家的參與和協(xié)作,通過強化法律監(jiān)管營造安全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為社會發(fā)展創(chuàng)造更多福祉。而為了實現(xiàn)這一點,本文認為,除了要完善相關網絡侵權法律,明確各方需承擔的法律責任與義務外,還應及時履行審查義務,凈化網絡環(huán)境,健全管理機制。
1.明確微博服務商的責任
微博運營商是微博侵權的重要關聯(lián)者,需要通過立法為其設定防止與及時制止侵權行為的最低標準。同時,要強化和完善信息傳播方面的立法工作,通過技術措施對微博內容進行檢查和過濾,對不當言論或者已經發(fā)生的侵權舉報及時發(fā)現(xiàn)和及時處理。此外,要求微博(網絡)服務商履行認真、仔細、合理、盡職的注意義務,無論是否發(fā)現(xiàn)微博內容存在侵權跡象都應明確微博服務商的責任歸屬。倘若微博服務商在接到侵權舉報或者投訴之后未能作出必要回應,應有上一級監(jiān)管部門對其施以壓力,通過采取必要措施,在規(guī)制微博侵權行為的同時,提高網絡使用者的道德水準,保護他人權利的行使和合法權益不受侵犯。
2.及時履行審查義務
無論是微博服務的提供者還是實際參與者(用戶),網站都應借助設立舉報與自我檢查等方式,對利用微博侵權的行為加以制止,允許所有用戶都能對存在違法嫌疑的微博內容加以舉報,相關責任方要及時履行審查義務,在對舉報內容予以及時審核與處理的過程中,將具有一定法律基礎知識的專職網管和咨詢律師等納入到微博維權的體系之中,在自我檢查的過程中及時發(fā)現(xiàn)和處理微博中的侵權行為,視情節(jié)嚴重程度給予不同處理。
3.凈化網絡環(huán)境,健全管理機制
對微博上紛繁復雜的海量信息要加大實時監(jiān)控力度,無論是明顯的還是不明顯的侵權行為,都要在用戶舉報和網絡監(jiān)管的同時作用下,對其進行事前和事后審查。同時還應對用戶的賬號加以管理,對“單用戶-多賬號”的亂象加以治理,要求門戶網站及時對這些現(xiàn)象進行清理和整頓,對那些被禁言、被封號的用戶要加強管理,防止其換個賬號接著發(fā)布侵權信息。此外,還應進一步明確運營商角色,按照《侵權責任法》,對那些通過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要給予被侵權人更多的權利,使之有權借助網絡服務上將侵權信息進行刪除、屏蔽或者斷開鏈接,最大限度地防止他人民事權益受到侵害。
4.完善相關網絡侵權法律,明確各方需承擔的法律責任與義務
由于微博信息傳播的特殊性,在消除微博侵權發(fā)生概率、降低侵權傷害的過程中,要針對侵權的法律法規(guī),不斷明確和規(guī)范微博用戶的言行,使之行為更加符合網絡規(guī)范。同時,要進一步完善問責制度,對微博運營商的經營管理行為加以約束。通過相關法律的制定,要求網絡服務商要在事前知曉網絡用戶借助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及時采取必要措施,最大限度地消除因侵權而造成的損失。當然,這要求微博網絡服務商和微博用戶以及社會公眾都具有良好的法律素養(yǎng)和社會道德,唯有如此,才能對微博用戶的言論進行侵權判定,使得各個行為主體都能有法可依。
微博侵權作為因微博侵權行為人的過錯而造成的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在近年來備受社會關注。一般而言,微博用戶在借助語言、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社會組織進行描述和評論時,這些信息的接收方就有可能在名譽、榮譽、隱私權等方面受到侵害,如果不對其進行處理和預警,由此而造成的社會危害會更加明顯。文章以此為視角,對微博侵權行為的責任歸屬與法律監(jiān)管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得出了一些結論。當然這些結論還是初步的,還需要在后續(xù)的研究與實踐中不斷修正和完善。
(作者單位:南陽師范學院 )
[1]靖鳴,祁麗婷.我國微博侵權現(xiàn)象、特性及其對策[J].現(xiàn)代傳播,2013(2)
[2]倪佳麗.論微博侵權行為[J].法制博覽,2013(10)
[3]靖鳴,祁麗婷.微博侵權現(xiàn)象的特征及其成因[J].新聞與寫作,2012(11)
[4]裴心雅.微博侵權行為的法律分析[J]. 浙江學刊,2013(2)
[5]陳法彬.微博侵權形式、原因與立法規(guī)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2)
[6]楊冬冬.微博侵權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J].出版發(fā)行研究,2012(3)
[7]楊俊偉,唐向東,陳劼,鐘民.論移動微博的法律風險及其防范[J]. 政法學刊,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