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動態(tài)
2014年,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以下簡稱理事會)主要發(fā)布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4號——管制遞延賬戶》《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5號——源于客戶合同的收入》《農業(yè):生產性植物(對IAS 16和IAS 41的修訂)》《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單獨財務報表中的權益法(對IAS 27的修訂)》《實施后審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3號——企業(yè)合并(征求意見稿)》《披露動議——對〈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的修訂(征求意見稿)》《動態(tài)風險管理會計處理:對宏觀套期運用組合重估法(征求意見稿)》《投資實體——應用合并豁免(征求意見稿)》《對在子公司、合營企業(yè)和聯(lián)營企業(yè)中有報價投資以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對〈國際會計準則第7號〉的修訂(征求意見稿)》等多份準則及征求意見稿。具體情況如下:
(一)2014年1月,理事會發(fā)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4號——管制遞延賬戶》。該準則將管制遞延賬戶余額定義為,根據其他準則未確認為資產或負債,但滿足《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4號》規(guī)定的遞延條件的費用或收益金額,該金額包括或預期將包括在費率管制機構制定的,對主體能夠就商品或服務向客戶收取的受費率管制的價格中(比如汽油、電力和水)。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4號》僅適用于首次采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根據原公認會計原則在財務報表中確認的管制遞延賬戶余額。該準則允許主體在其首份及之后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財務報表中,繼續(xù)按照原公認會計原則對管制遞延賬戶余額進行會計處理,但必須對其進行單獨列報?!秶H財務報告準則第14號》適用于自2016年1月1日或之后期間編制首份年度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財務報表的主體。
(二)2014年5月,理事會發(fā)布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5號——源于客戶合同的收入》。它建立了一套確定何時確認收入及確認多少金額收入的綜合框架。該框架的核心原則是,主體確認的收入,應當反映向客戶交付所承諾的商品或服務,其金額應當反映主體預期在交換商品或服務時有權收回的對價。該準則采用以下5個步驟來確認收入:識別與客戶的合同;識別合同中的應履行義務;確定交易價格;向合同中的應履行義務分攤交易價格;在主體履行了一項應履行義務時確認收入。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5號》自2017年1月1日及以后開始的完整會計年度,允許提前采用。新準則實施后,現(xiàn)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下的幾項準則同時失效:《國際會計準則第11號——建造合同》《國際會計準則第18號——收入》《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13號——客戶忠誠度計劃》《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15號——房地產建造協(xié)議》《國際財務報告解釋公告第18號——客戶轉讓的資產》,以及《解釋公告第31號——收入:涉及廣告服務的易貨交易》。
(三)2014年6月,理事會發(fā)布《農業(yè):生產性植物(對IAS 16和IAS 41的修訂)》。理事會指出,生產性植物應當采用與《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不動產、廠場和設備》中的不動產、廠場和設備相同的會計處理,因為它們的活動類似于制造活動。因此,該修訂將生產性植物納入《國際會計準則第16號》的范圍,不再屬于《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的范圍。生產性植物產出的產品仍然屬于《國際會計準則第41號》的范圍。
該修訂自2016年1月1日及以后開始的年度期間生效,允許提前采用。
(四)2014年7月,理事會發(fā)布《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金融工具》,主要內容包括:
1.一套基于所持有金融資產的現(xiàn)金流量特征和業(yè)務模式的金融資產分類模型;
2.一套金融負債的分類模型,包括主體選擇以公允價值對金融負債進行計量時,主體自身信用的惡化(或改善)產生的利得(或損失),應確認為其他綜合收益而不是損益;
3.一套單一的、具有前瞻性的“預期損失”減值模型,對于除以公允價值計量且其變動計入損益以外的金融資產,要求主體在金融資產首次確認時對預期信用損失進行會計處理(新的減值模型同樣適用于資產負債表外風險,例如貸款承諾和財務擔保合同),并且,當信用風險在初始確認之后發(fā)生了顯著上升時,確認全部存續(xù)期預期信用損失;
4.一套使會計處理和主體風險管理活動更好的連接的套期會計模型,并改進了風險管理活動相關的披露要求(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7號——金融工具:披露》中規(guī)范)。
《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9號》于2018年1月1日及之后開始的年度期間生效,允許提前采用。
(五)2014年8月,理事會發(fā)布《單獨財務報表中的權益法(對IAS 27的修訂)》。該修訂將允許主體在編制單獨財務報表時,對其在子公司、合營企業(yè)和聯(lián)營企業(yè)中的投資,可以選擇采用權益法進行會計處理。
主體應于2016年1月1日及以后開始的年度期間,根據《國際會計準則第8號——會計政策、會計估計變更和差錯》的規(guī)定,追溯采用這些修訂。同時,允許提前采用。
(一)2014年1月,理事會發(fā)布《實施后審議: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3號——企業(yè)合并(征求意見稿)》,以便了解《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3號》的實施對企業(yè)財務報告的影響,特別是在運用準則時是否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
(二)2014年3月,理事會發(fā)布《披露動議——對〈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的修訂(征求意見稿)》。該征求意見稿是披露動議中的一個短期項目。由披露動議項目導致的對《國際會計準則第1號》的修訂主要為了明確列報和披露的要求,以確保主體應用該準則時能夠使用判斷。該征求意見稿重點對重要性、財務狀況表、損益和其他綜合收益表中列報的信息以及附注提出了建議的修訂內容。
(三)2014年4月,理事會發(fā)布《動態(tài)風險管理會計處理:對宏觀套期運用組合重估法(征求意見稿)》,旨在探索更好地反映實體資產負債表中的動態(tài)風險管理活動,即所謂宏觀套期的方法。征求意見稿建議對以下方面進行規(guī)定:一是動態(tài)風險管理所管理的風險發(fā)生變動時,相關風險敞口應該重新估值,其變動計入當期損益;二是用于管理風險(衍生工具)的風險管理工具,其公允價值變動也應在損益中予以確認;三是上述兩項損益計量相抵,其凈值作為衡量實體動態(tài)風險管理成功與否的指標;四是并不要求對動態(tài)管理的風險敞口進行公允價值估值。
(四)2014年6月,理事會發(fā)布《投資實體——應用合并豁免(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0號——合并財務報表>[IFRS 10]和<國際會計準則第28號——聯(lián)營和合營企業(yè)中的投資>[IAS 28]的修訂建議)(征求意見稿)》。理事會針對上述兩項準則所提出的修改建議旨在澄清投資實體在落實“按公允價值計量子公司而非將其合并”這一要求的過程中所面對的3個問題。建議修改如下:一是確認豁免列報合并財務報表的要求繼續(xù)適用于本身也是母公司的投資實體的子公司;二是明確投資實體母公司何時應合并提供投資相關服務的子公司,而非按照公允價值對其加以計量;三是簡化本身并非投資實體、但其聯(lián)營公司屬于投資實體的實體對權益法的應用。
(五)2014年9月,理事會發(fā)布《對在子公司、合營企業(yè)和聯(lián)營企業(yè)中有報價投資以公允價值計量(征求意見稿)》。理事會建議明確在子公司、合營企業(yè)和聯(lián)營企業(yè)中投資的核算單元是把該項投資作為一個整體,但是對有報價的在子公司、合營企業(yè)和聯(lián)營企業(yè)中投資的公允價值計量,應當按照單位報價乘以持有金融工具的數(shù)量計算的金額(不需調整)。理事會還提議,將有報價的現(xiàn)金產出單元(CGU)的公允價值計量與有報價的公允價值計量保持一致。建議還包括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第13號》增加釋例,以闡釋該準則第48段對第一層次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的凈風險敞口的應用。
(六)2014年12月,理事會發(fā)布《對〈國際會計準則第7號〉的修訂(征求意見稿)》。理事會建議對于現(xiàn)金流量表中已經或將被分類為籌資活動現(xiàn)金流量的相關各項目,主體應披露其在財務狀況表中期初金額和期末金額的調節(jié)情況(不包括權益項目)。這一規(guī)定將改進向投資者提供的關于主體報告期間內債務及債務變動的披露信息。理事會還建議擴展《國際會計準則第7號》對主體流動性的披露要求,并建議披露影響主體使用現(xiàn)金及現(xiàn)金等價物的限制。
(財政部會計司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