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小華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務部教學規(guī)劃處,江西井岡山343600)
發(fā)揮情感在黨性教育中的催化劑作用
——以現場體驗教學法為視角
肖小華
(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務部教學規(guī)劃處,江西井岡山343600)
情感反映著人的精神面貌,是認知和實踐轉化的重要媒介。黨性教育效果如何,不僅與教育的機制、內容、方式、手段等因素密切相聯(lián),而且與教育雙方的情感因素息息相關。發(fā)揮情感在黨性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受教育者深化理論認識、促進價值構建、固化行為習慣、提升品格意志,也是增強黨性教育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的迫切需要。
黨性教育;情感;作用;策略
黨性教育是黨性教育工作者按照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黨員干部施加理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組織紀律教育、作風宗旨教育,從而使受教育者具有堅強的黨性和較高的黨性修養(yǎng)。黨性教育有利于受教育者深化理論認識、促進價值構建、固化行為習慣、提升品格意志,在本質上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疇。但思想的形成和變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黨性教育效果如何,不僅與教育的機制、內容、方式、手段等因素密切相聯(lián),而且與教育雙方的情感因素息息相關。因此,發(fā)揮情感在黨性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有利于受教育者深化理論認識、促進價值構建、固化行為習慣、提升品格意志,也是提高黨性教育效果,增強黨性教育親和力、感染力和實效性的迫切需要。
黨性教育不是單一的知識傳授和技能訓練,而是集知識、技能、態(tài)度于一體的綜合性教育。其知識層面的教育表現為對黨員干部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奮斗歷程和價值取向的教育;技能層面的教育表現為培訓黨員干部的實踐能力,從而更好地實現黨的奮斗目標;態(tài)度層面的教育表現為培養(yǎng)黨員對黨組織的忠誠度、情感[1]??梢?,黨性教育過程是一個“知、情、信、意、行”的過程,其中,“知”是“情、信、意”的基礎,是“行”的先導,并對“行”起著引導和規(guī)范的作用。因此,在黨性教育過程中,通過講理論、說道理,對黨員干部進行適當的理論和價值觀灌輸,提高黨員干部的理性思維和理性判斷能力,是黨性教育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和不可或缺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理論灌輸是黨性教育中最常用最傳統(tǒng)的一種教育方式,這一教學方法能夠保證黨性教育的方向性、系統(tǒng)性。但實踐表明,在黨性教育過程中,理論灌輸的效果有時并不理想——理論難以轉化為思想、思想難以轉化為行動。其主要原因是,黨性教育作為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仍擺脫不了教育的基本規(guī)律,即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必須要通過相應的中介才能發(fā)生作用。而連接教育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中介因素有很多,如教育的內容、方式、方法等,其中情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中介。在以往的黨性教育規(guī)律研究中,大多集中于教育者、教育內容、方式方法三方面,忽視了對接受者的生理、心理特別是情感方面的研究。因此,如何把理論教育根植于人的情感之中,正確引導黨員干部的情感發(fā)展,發(fā)揮情感的催化劑作用,實現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是當前黨性教育創(chuàng)新的一個重要視角和研究方向。
情感是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實踐中,對客觀事物是否滿足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態(tài)度體驗,是人們心理活動和行為動機的重要源泉。在黨性教育過程中,情感無處不在,它以一種彌散的方式對是否接受及接受的程度發(fā)生影響,對黨性教育的接受狀態(tài)起到調節(jié)作用,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情感是深化理論認識的助推器。理論認識雖然是情感的基礎,影響情感的根本發(fā)展方向,但情感也會對理論認識產生巨大的反作用。一般來說,積極的情感總是有利于人們認識過程的發(fā)展,提高對外界所傳播信息的接受度,深化對理論的認識。如,一個人如果對黨有感恩之情,自然就會主動接受黨的各項基本主張,自覺深化對黨的政策方針的理解,并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相反,消極的情感則會對外界傳播的教育信息產生抵觸、排斥,常以更為苛刻的批判、挑剔、嘲諷的態(tài)度審視之。因此,要提升理論教育的有效性,必須關注受教育者的情感培育,激發(fā)其積極情感。
2.情感是認識轉化為行為的重要動力。通過傳播黨的理論、歷史、方針政策,把黨的主張、策略外化為黨員干部的自覺行為和追求,是黨性教育的終極目的。但黨性教育工作者所傳播的理論和觀念能否轉化為受教育者的自覺行為,不僅取決于受教育者對理論的認同度、接受度,而且還與受教育者的動機、情感等因素相關聯(lián)。在黨性教育中,理論教育總是與情感因素綜合反應,演變成為受教育者行為的驅動力量或者約束力量,沉淀為行為準則,以保證接受主體行為的持久性和穩(wěn)定性。黨性教育實踐證明,如果受教育者對黨所傳播的理論認同程度高,教育過程中又能產生積極的情感,那么把理論外化為行為的自覺性就高;如果教育過程中沒有積極的情感,即使理論認同度高,行為外化的自覺性也會衰減,難以持久。
3.情感是黨性教育工作者非權力影響的重要途徑。與普通教育相比,黨性教育的政治性強,內容嚴肅、嚴謹,因而黨性教育必須始終保證其正確的方向,必須注重發(fā)揮教師在教育中的主導地位,即要充分發(fā)揮黨性教育工作者的影響力。一般來說,黨性教育工作者的影響力體現在兩方面:即權力影響力和非權力影響力,前者是通過上級的授權而產生的一種影響力,后者是通過教育者的素質、人格魅力和情感而產生的一種影響力。非權力影響是黨性教育滲透的重要途徑,是影響黨性教育長效性的重要因素。黨性教育工作者如果對自己所傳授的理論做到真學、真懂、真信、真干、真用,那么在傳授的過程中必然會飽含感情,用自己的激情點燃受教育者的情感,從而強化受教育者對其所傳授理論和價值觀的認同。
4.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是黨性教育的重要目標。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一個沒有細膩感受,情感冷漠的人是不可能實現崇高理想的。情感冷漠常常伴隨著對人們的漠不關心,漠不關心就是自私自利,而自私自利就是冷酷無情?!保?]情感是“個人與社會的交叉點”,反映著人的精神面貌,是黨性和人性的“共生天地”,因而培育受教育者的積極情感也是黨性的基本要求。但“個體的社會情感,特別是對集體、社會、國家的歸屬感主要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有組織的教育和培養(yǎng)激發(fā)、調動并持續(xù)地建立起來”[3]。因此,黨性教育有必要用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引導黨員干部的認知,幫助他們形成熱情、開朗、同情、信任、感恩等積極的、健康的情感,這也是黨性教育的重要目標。從這個角度說,有效的黨性教育過程,既是情感注入和情感喚醒的過程,又是一個情感關愛過程。即在黨性教育中既要善于通過激發(fā)情感,促進受教育者對所傳播的理論和價值觀的認同,又要減少和克服黨員干部的焦慮、自卑、壓抑等消極情感,培養(yǎng)他們豁達的胸懷和積極向上的情感,把人性中美好的情感上升為黨員干部的品格。
黨的十七大以來,一些黨性教育機構運用現代教育學原理,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加強和改進黨性教育,探索出了黨性教育現場體驗法、現場互動法、現場模擬法等教學方法,把外部灌輸與自我感悟、課堂講授與現場體驗、理性思考與情感沖擊、他人點評與自我反思相結合,注重發(fā)揮情感因素在黨性教育中的作用,為進一步加大黨性教育中的情感培育力度積累了經驗,提供了啟示。
1.以理導情。理性認知越豐富、越深遠,情感也就越豐富、越深刻、越持久。情感雖屬非理性的范疇,但它的產生卻是建立在一定的理性認知基礎上的。云南老山黨性教育基地的“五情”教學模式就體現了這一原則,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五情”即“史情(交代歷史背景)——戰(zhàn)情(戰(zhàn)爭的殘酷,沖鋒時一下犧牲112人)——悲情(964座墳墓,一位母親在兒子犧牲20年后,一路乞討去為兒子掃墓)——煽情(通過演講家、當年參加戰(zhàn)爭的退伍軍人飽含感情訴說那場戰(zhàn)爭)——魚水情(達到干群一家人、軍民一家人的效果)”[4]??梢?,情感的激發(fā)要從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出發(fā),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才能逐漸開啟受教育者的情感之門。
2.以情激情。世界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教育者能否用激情去激勵人、用主動性去喚醒人、用生機勃勃的精神去鼓舞人。當前一些黨性教育機構根據這一教學原理,把憑吊革命先烈的儀式作為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一種方式,在儀式祭奠中飽含深情地講述革命前輩動人的英勇事跡,進而感染受教育者的情緒,喚醒其心中的美好情感,引發(fā)其內心的震撼。例如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在小井紅軍烈士墓前的教學、山東臨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基地在陳若克烈士墓前的教學、焦裕祿干部學院在焦桐樹下的現場教學都體現出強烈的感染性,令聽眾動容,潸然淚下,久久不能平靜,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經驗啟示我們,在黨性教育過程中,教師只有用自己真摯的情感影響、感染、激發(fā)受教育者的情感,才能產生情感共鳴。
3.以境生情。情感的產生和升華不僅受理論和實踐的引導,而且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一些紅色影視劇之所以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就在于其有一幕幕感人的場景觸動了人們的心靈。近年來,一些黨性教育機構利用周邊的革命歷史資源開展的現場教學之所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也在于情境營造的成功。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現場教學的“六個一”模式:圍繞一個主題、講述一個典型、設計一個活動、營造一個氛圍、受到一次震撼、得到一次啟迪[5],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梢?,在黨性教育過程中,營造具體可感的教育情境,可喚起教育對象求真、向善的信心與力量,“讓人的情感在倫理親情、審美快樂、認識興趣、理想憧憬等方面獲得滿足”[6]。
4.以行固情。實踐是黨性教育的落腳點,是情感形成和轉變的基礎,也是豐富情感的途徑和推動情感發(fā)展的動力。近年來,“三進三同”的社會實踐體驗和情景模擬式教學,如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的“媒體溝通情景”模擬、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的“重走朱毛挑糧小道”、中國延安干部學院的“重走轉戰(zhàn)陜北”之所以受到社會好評,就在于通過行為實踐,達到了親身體驗、情感積累、內心感悟的目的。因此,在黨性教育課程的安排中,要妥善處理課堂教學與現場體驗、社會實踐教學的課時比例,有意識地讓學員的認知在實踐中內化為情感,以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
[1]陳燕楠.關于黨性教育時代性和科學化的思考[J].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學報,2012,(6).
[2]列寧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3]楊威.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生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4]云南省委組織部.云南挖掘特色資源強化干部黨性教育[J].全國干部教育通訊,2014,(3).
[5]本書編寫組.“井岡”模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林開云.論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培育[J].西安政治學院學報,2008.
[責任編輯 李孝敏]
D261.1
A
1671-6701(2015)01-0096-03
2014-10-10
肖小華(1967— ),男,江西吉安人,研究生學歷,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教務部教學規(guī)劃處處長,副教授。